读书漫谈

眀珎昂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所谈论的读书范畴,仅限于文学,又以小说为主,非囊括通常意义上的科学、经济等实用类书籍,虽文史哲有共通之处,譬如《史记》既是史书,亦可作为文学书,然而自古洎今已经约定俗成被视作文学作品,另如《庄子》之文哲双重属性,诸如此等亦为谈论之对象。但我今日的主题重点并不在于某某具体书籍对象的剖析上,而是要阐述一种观点,那就是:只有读中国古典文学,才能获得真正的文学体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予日间所读之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然,世界上没有任何绝对的事情,也同样没有绝对的论断,我的厚古薄今的观点也只是从普遍角度来看的,最后可以总结为:古代的书大多是好的,现代的书大多是糟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么古典文学好在哪,现代文学糟在哪,归根结底在于文学内涵的基本属性——文本语言。比较两本小说作品的优劣,最直观的评判标准就是文本语言的描写上,情节各不相同,传达的主体思想也因人而异,故事性和思想性没有比较标准可言,真正可以直观一目了然看到的,就是文本语言描写的好坏。一本好书上手毋须阅读几个章节,只要一段或一页,就可以获得好的阅读体验,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所在,相反,一本烂书读来语言索然无味,或如同嚼蜡,或流水账似的平铺直叙,毫无手法可言,虽然故事性很好,这也不是好的文学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要说《红楼梦》因其超前的反封建意识的高度思想性而引领高峰,也不必说《金瓶梅》深刻批判了明代社会黑暗面而开创反面描写方式的独树一帜,这些都不是支持它们屹立文学巅峰的主要因素,直接的讲,就是因为文本写得好,语言技法高超,人物形象刻画生动,文本包罗万象,多博物杂学知识,读来雅而不艳,质朴而不庸俗,几乎没有一句累赘之语,紧凑而又多产,繁复而脉络清晰,令人有细细品味的余地,阅读一页就会获得一页的享受在优质语言文字之中的愉悦体验和各种杂学知识的汲取学习之路上,唐诗宋词更不必说,其精炼的内涵和所传达的语言文字的美感是其他文学作品所不能相及的。所谓文学,文字的学问,最直观的评判高低的指标就是文字的运用上,其次才是对故事情节的考究,对主体思想的剖析。反观当代文学,所谓获得诺奖的《生死疲劳》,亦或流行畅销头版的《活着》,还有等等所谓口碑卓著之书,我不知此等书好在何处,或许故事情节离奇曲折,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些许深刻,然而以我自身的阅读体验而言,读了一段而已就毫无进展下去的兴趣,我生怕“辱没”了大作,又耐心看了几页,努力发掘文字艺术之处,然而事与愿违,皆乃流水账似的语言,非是味同嚼蜡,实乃无物可嚼,读了几页不知看了什么,空空如也,此种作品实在难入我目分毫。读《左传》虽有诘屈聱牙之感,然文辞之意味,令人品味非常,虽读之一段之语,足矣回味无穷,而诸如以上当代“大作”,我读之数页,不惟无有品味之余地,反而一片茫然,许多的文字都是白白过了一遍脑力而已,我之脑力都被浪费了,于己深有愧色。再往前追溯,现代文学之经典作品《四世同堂》,此部书看似或许有如《红楼梦》一般之感,然而真正读之,此实乃味同嚼蜡无疑了。然而也不乏佳作,《家》、《围城》、《边城》、鲁迅之文,皆乃文学新老交替之际产物,此时的文章还是好的,但也只是局部语言描写的出色,其通篇的文本风格还是不能与古典文学中的优秀作品相提并论,差之非一星半点。同理,古典文学中也有糟糕的,诸如《封神演义》、《隋唐演义》、《镜花缘》、《野叟曝言》、《说唐》、《说岳全传》、《三侠五义》等,它们名气很大,但要么冗繁枯燥,要么叙述手法单一,亦是名不副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代文学多是壞在了学习西洋小说的叙事方式上,长篇大论的心理描写,此乃新文学变革上最大的败笔。古典小说是通过对人物神形举止的刻画来反映心理情况,有些地方只一语寥寥几个字就有传神的效果,此种写法的优点是言简意赅,给人细细品味的空间,有玩味感,不影响情节的发展,前后紧密连接,毫无阻滞。而现代小说往往嵌入大段的心理描写,这种人物刻画方式尽显低级,等于直白分明的交代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不是通过其他侧面描写来衬托出人物的形象,毫无对文本语言的品玩之地,并且很影响情节发展的进程,降低阅读体验。说及此,谈到现代小说借鉴外国文学的写法,就不得不引出我另一个观点,那就是:中国人不能真正的阅读出外国文学名著的价值所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语言的障碍。我们所看到的外国文学名著,诸如《红与黑》、《百年孤独》、《复活》等,它们在中国拥有广泛的喜爱群体,但这些人真的感受到这些作品真正的文学魅力之处了吗?他们所读懂的只是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和主体思想,根本不能体会到原作文本文字的文学美感和价值所在。因为所读皆乃译本,先不说英文译成汉语之后的流失“水分”,一本书的不同译者会根据各自的主观所想而所译不同,这就产生了分歧,即使能让所有译者保持一致译法,我们看到的也只是汉字版的《百年孤独》,它的语法规则已经完全转化为汉语形态了,并且直观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流水账一样的白话语言,无非“哦,啊,亲爱的”此等书面感觉,单就文本而言,它可能连中国普通的二流现代小说作品的语言美感都不如,就是一部单纯平铺直叙的故事书而已,何谈名著?所以说现代多数人对于读书的阅读知趣,可能也就只停留在了对于这本书的故事性的解读而已,完全忽视了对于文本语言这一最重要评定书籍质量高低标准的指标的审美,并且有些人倒反天罡似的认为古典名著反而成了读不进去的书,对古典书籍文本的文字失去了阅读趣味,不惟体会不出美感,反而觉得枯燥乏味,这是很令人感到悲哀的,长远来讲,这关系到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细思极恐。话锋回转,《百年孤独》确实是世界名著,但阅读前提是以英文原本的方式去品味,这对于阅读者而言,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能看懂英语,这还不够,还要对英文的各种遣词造句和不同语态环境下的不同词汇的用法和意思了熟与心,还是不够,还要对作品所在国家的风土人情,世故百态有所了解,不夸张的说,要以一个真正的以英文作为母语的土著读者的身份去阅读《百年孤独》,才能真正的品味到其文学内涵和文本艺术的价值所在,这才是在读真正的具有极高文学艺术价值的世界名著《百年孤独》,而不是我们平日所读的中文“故事书”性质的《百年孤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放勋公曰:古人生猛而有义,今輩文明而无刚。——《放勋公阅〈新列国志传〉卫懿公好鹤亡国篇札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述论断是围绕谈读书的范畴而言的,下面我要谈的是如何读书,读书法的问题。我反对一目十行式的速览,即使是阅读过程毫无障碍,通顺无阻的情况下,也应放缓速度,细致品读。一是有些语句需要反复思考推敲才能真正体会其隐藏含义,二是对于著书者的尊重,著书者呕心沥血、夜以继日写出的作品,少则几月,多则数载,而己身仓促间一蹴阅完,实是有轻亵之意。读的再多再快,若是没有记住多少东西,光走马观花也是无济于事的,若想对己身有所提升,要精读细读,尤为重要的是,遇到不认识和不确定字音字义的字,或由此关联所想到的其它生僻字词,一定要及时查阅,并且有意识把它记住,一时可能会忘,但在后续的阅读过程中,还会碰巧遇到它,如此反复查阅记于心中,日久则会了熟于心,长此以往,日积月累之间就会积累很多字词和驳杂细碎知识,平日里不见经传,真到用时则会随口而出,蹴笔而就,潜移默化间有所提高,如此读书,才能明智涨识。故我总结为:书读不在多,在于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干事者勿求贪心,贪多则易失,亦勿多动气,气大则运蹇,旋踵苦难即至,应戒急躁,否则多羁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放勋公读《新列国志传》蹇叔规谏秦穆公之语有感札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上是我自身的读书心得,今分享于众,固然有个人偏见局限之处,诸君择其善者而从之,亦不失为一好处。最后对于文学书之推荐,无非经史子集,我以为,散文则读《史记》、八大家、《庄子》,诗歌则为《唐三百》,小说则有《红楼梦》、《金瓶梅》、《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聊斋志异》、《新列国志传》,皆为精品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