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第一情

君当如竹

<p class="ql-block">——深情讲述我与炮兵指挥连的情感故事</p> <p class="ql-block"> (文中照片由指挥连战友提供)</p> <p class="ql-block">四十年的光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在人生的旅途中则是一个漫长的里程;我的人生平淡而从容,最难忘怀又刻骨铭心的就是曾经三年的从军岁月。</p><p class="ql-block">我很荣幸,在我人生起步,不知路在何方时选择了投笔从戎;我很骄傲,我为部队建设无悔付出过的青春汗水;我很感激,连队对我的才艺奉献给予的荣誉和褒奖;我很怀念,与我共同奔赴在八闽大地的亲密战友。四十年的流金岁月,虽然当年为连队建设奉献过青春的战友容颜渐渐衰老;虽然曾经风华正茂的英气少年青丝己染白霜;但是,对美好岁月的回忆和火热军营的眷恋永远是大家共同的心声......</p><p class="ql-block">悠悠岁月,匆匆过客,凝神提笔,挖掘记忆。讲述我内心深处的——《人间第一情》</p> <p class="ql-block">1982年秋季,我参军入伍来到了梅山的炮兵部队服役,经过入伍前的新兵集训和学习教育,开始了正式的军旅生涯。从部队首长的报告中我们知道,梅山镇是全国双拥工作的发源地,仅次于河北保定的第二大军民共建模范镇。</p><p class="ql-block">我们团配置的“喀秋莎”火箭炮诞生于二战时期的苏联战场,由于当时火箭炮作为新型武器属于严格保密,前线的红军战士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称,就把该武器命名为姑娘的爱称“喀秋莎”,火箭炮射击时的强烈火光和巨大威力给敌方瞬间形成毁灭性的打击,在莫斯科保卫战及大反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我们指挥连,是炮兵的眼睛和耳朵,是决定炮战成败的灵魂。由侦察兵从前沿观察所将目标锁定、座标定位、数据测算后,再通过无线兵或电话兵传送到后方的炮阵地,经过紧张的炮前准备后实施射击,因此连队对战士的文化素质要求较高。</p> <p class="ql-block">一阵嘹亮的军号声响起,拉开了我的军旅序幕,我们这批新兵陆续抵达连队,有近30人,分别来自南昌、上饶、马鞍山、衡阳等地,由这些青年组成的新兵连开始了正式训练,新兵连连长、营副教导员秦火金用独特的南昌方言普通话做了简短的训练动员;晚上,一个年轻的军官找我谈心,在了解我的当兵动机后鼓励我安心服役,争取在部队有所作为,后来知道他是我们的新兵排长陈兴宏。</p><p class="ql-block">我的新兵班长是个面容黝黑,个头不高,形象威严的军人,他来自上饶铅山县,名叫欧阳祥春,班长指导我们练军姿、走队列、喊口号,我是全班的排头兵,班长对我的要求非常高,行进速度、步伐长短、抬腿高低都必须精准到位,在他严格的训练下我们班的成绩提高很快,成为新兵示范班向全团官兵汇报表演。</p><p class="ql-block">新兵连结束后,我们下到了连队,连长喻仁章是来自南昌的同乡,指导员是来自江西广昌的王志刚,我与几个同年入伍的新兵被分配到了有线排,开始了艰苦的有线兵通信专业训练。</p> <p class="ql-block">军队的生活紧张而有秩序,每天清晨,黎明前的夜幕还没有散去,嘹亮的军号声就在军营里响起,寂静的营房迎来了全新的一天,各个连队以最短的时间集合完毕,在执勤官的带领下进行早操训练,早餐过后,部队根据作业计划由各排组织军事技术训练,安排政治形势教育,有时全团战士集中到团部礼堂听取部队首长的专题报告,感受最深的是来自老山前线英模报告团的事迹演讲。</p><p class="ql-block">此时的南部边境地区冲突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这些从血与火的战场走来的英雄让我们领悟到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军人的神圣天职,报告会休息期间,我近距离的看到了这些从战火纷飞的前线归来的勇士们原来如此年轻,他们所到之处受到部队官兵隆重的欢迎,也对刚刚到达部队的战士心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1984年夏季,我们的兄弟炮团接到命令赴老山轮战,我们连派出了6位战友前去支援,他们是排长邓延俊,司务长张锡刚,司机杨礼三和三位同年兵林江山、李祁东、蒋苏林,从后来的了解中得知,此次参战己成为他们一生的荣耀,地方政府给予了高度的关怀和政策的优抚。</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初的国家经济形势还比较困难,部队战士的生活待遇也很一般,战士的军装大部分颜色脱落且打了补丁,每个战士都备有一个标志着光荣传统的特色物件“针线包”,小时候,我们就是唱着“小小针线包,革命传家宝,解放军叔叔随身带,缝补鞋和帽”的儿歌长大;虽然艰苦朴素是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但还是难以掩盖国家贫穷落后的真实现状。</p><p class="ql-block">部队的伙食标准也很低,每人每天只有0.76元,因此,连队每餐基本是一菜一汤,早餐为油条稀饭,只有在节假日才能改善一下伙食。虽然部队生活艰苦,伙食标准也不高,但我们还是经常可以吃到一些内地少有的海鲜食品,如水煮带鱼、蛏子打汤、油炸虾片等,多年后,内地的饮食才开始普及此类食品。</p><p class="ql-block">为了提高战士的伙食质量,部队组织各个连队开展副业生产,养猪、养鱼、种菜等种类繁多,团部在仙游县有个农场,这是军队大生产运动的传承而一直延续,每年都会安排一个炮兵连去搞农业生产。</p><p class="ql-block">1983年夏季,副连长孔令银组织连队战士养植白木耳,将砍伐来的木材打碎成碎屑,再装填在塑料袋中进行加温培植,受到高温影响后的真菌吐露出朵朵洁白晶莹的白木耳。</p><p class="ql-block">孔副连长转业后,新来的副连长王小平又组织战士们与当地百姓合作种植蘑菇,将空置的炮库进行密封改造,再用稻草加上牛粪铺设成一层层的养植架,经过发酵处理后生产出了优质美味的香菇。</p><p class="ql-block">经过战士们的辛勤劳动,部队的生活质量有较大改善,伙食标准也有提高,实行了每周一次的会餐制,部队唯一禁令就是不许饮酒。</p> <p class="ql-block">徐志强班长,是个身材挺拔长相英俊的年轻军人,刚从师部教导队集训回来,有线兵又称电话兵,新兵班很多战友都在这,牛广山下成为我们每天训练的练兵场,盘山路边洒下电话兵挥汗如雨的足迹;放线练习、高空架线、故障排除、传递指令;虽然辛苦,但训练后可以自由的活动,睡眠质量也得到改善。</p><p class="ql-block">电话排的大半年成为我当兵岁月十分难忘的一段经历,虽然我的专业成绩一般,科目考试也在中等水平,但在炮兵综合演练中还是作为骨干发挥了作用。</p> <p class="ql-block">夏季来临,一年一度的炮兵实弹演习开始了,全团60部战车一字排开,成摩托化纵队行进在闽南蜿蜒崎岖的山路上,有序的车辆灯光照射在夜空中分外威武雄壮。</p><p class="ql-block">这次火箭炮团演习的地点是在崇武海边。经过半年多的学习训练,我们这批新兵作为骨干参与这次的实弹演习,我与无线兵李启东被分到炮一连配合演练,负责传达前方观察所发来的射击指令,很快,我们就来到了炮一连的阵地报到。</p><p class="ql-block">战士们坐在阵地前的山坡上,静静地等候着演习时间的到来,眼前是夕阳余晖下的金色海湾和延绵不断的绿色防风林,大量士兵及战车的到来仿佛形成一幅壮观的战争画面,就像电影里面的场景,可惜没有照相机记录下这一刻。</p> <p class="ql-block">晚上12点实弹演习正式开始,我们赶紧进入战时状态,炮车就在身旁十几米的地方,连长就站在我身边,在传达完各项射击诸元后,只见炮兵连长一声令下,阵地一声巨大的“嘎”响,炮弹向一条条火龙般飞向远方,在茫茫的夜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然后是山崩地裂般的爆炸轰鸣声,非常震撼。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实弹演习,几十年后都记忆犹新,以后多次在电影中看见火箭炮射击的壮观场景,感到非常亲切。</p> <p class="ql-block">1983年年底老兵退伍后,同年入伍的战友孙孟崎、杜小龙、占剑云、徐和平、骆承宝等骨干被选调参加师教导队的骨干培训,他们后来都成了各专业排的班长;陈再华被选调去师卫生院参加培训,杨大胜去了团部报道组,班勤和黄文德去学习车辆驾驶技术,孟凡宁因业务过硬被破格提为班长,我则调到连部担任军械员兼文书,无形中我们己成为了连队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指导员王志刚调团部后,由团警卫排排长张运春同志接任,他不久前因组织战士投弹训练时,因战士心理紧张导致手榴弹失手,关健时刻他奋不顾身的将战士挡住而自己不慎受伤,身体刚恢复就来到了连队。</p> <p class="ql-block">来到连部负责连队的宣传工作及武器装备保管,此时的连队活动场所比较杂乱,荣誉室都成了堆积货物的仓库;我从连队环境整治入手;清理杂物、采购书籍、布置墙报、修订连史,编辑黑板报……</p><p class="ql-block">经过我的精心整理,阅览室、俱乐部、会议室纷纷重新开放,团部给每个连队100元专项宣传费,我去泉州买回来几十本新书受到战友们的欢迎,副指导员陈康民订阅的《青年文摘》、《报刊文摘》、《辽宁青年》等十六种杂志也颇受大家喜爱,战士们辛苦训练回来可以在活动室看看书、打打乒乓球、浏览连队文化园地。</p><p class="ql-block">我利用自己的特长为连队文化建设带来了一些变化,受到领导和战友们的好评。此时喻仁章连长赴河北军事院校深造,新到任的连长徐卫明、指导员黄广宁对我非常器重,团部组织开展正规化连队建设,我们连作为试点连队受到军区及炮三师领导的现场检查,1985年春节大年三十,以原则性强、理论水平高著称的团政治部任先发主任到连队与战士共度佳节,他点名夸奖我为全团赢得了荣誉;师政委在参观完连队文化园地后,要求我留在部队继续作贡献;连队党支部根据我的表现批准我为中共预备党员......</p> <p class="ql-block">梅山镇坐落于离泉州城北面十几公里的一个山谷中,田野乡村间有很多造型独特的华侨楼,点缀在还处于贫困时期的闽南山区,成为一大亮点,这些楼房都是当年下南洋的华侨所建,结构大气、宽敞明亮、冬暖夏凉,部队夏季拉练时都会选择借住在华侨楼里。闽南人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训练时我们经常会到百姓家里歇歇脚,品味他们货真价实的功夫茶,听他们讲述祖辈当年闯南洋的艰辛故事,只是闽南话非常难以听懂,三年时间一句话都没学会。</p><p class="ql-block">在镇子的中心有座造型独特,环境优美的校园—— 《国光中学》,由爱国华侨李光前先生投资兴建,光前先生出生在梅山镇的芙蓉村,少年时期与父亲闯南洋,经历了到新加坡初期的艰难创业。</p><p class="ql-block">事业成功后,光前先生倾心关注家乡建设,于抗战时期始分别向家乡梅山投资兴建了《国光幼儿园》、《国光中学》、《国专医院》和《国专影剧院》,此时的国家还处在水深火热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取名“国光”意味国家光复之意。</p> <p class="ql-block">刚到梅山时就听到老兵传颂的一句顺口溜“厕所像碉堡、拖鞋满街跑、小孩当背包、地瓜为粮草、房子石头造......”,梅山几乎没有冬季,春秋季节感觉比较舒适,夏季则较炎热;由于地处丘陵地带,地势险隘道路崎岖,百姓出行主要依靠自行车为交通工具。</p><p class="ql-block">梅山人的饮食习惯也很独特,无论是鱼虾还是肉类都喜欢用面粉裹着再烧制,吃时外酥里嫩口感极佳。当然,还有那四季不断的各种水果,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真是大饱口福啊!</p><p class="ql-block">梅山的乡村田野到处是枝繁叶茂的大榕树,树上挂满了长长的类似胡须一样的细藤,夏天时就像一把大大的巨伞带给人们阴凉,大榕树也是闽南地区海外华侨对家乡的一个共同念想,无论离开家乡多久、距离家乡多远,都忘不了故乡那充满包容和爱意的大榕树,一首动情的思乡曲最能反映出闽南华侨的共同心声:“团聚在古老的榕树下,举杯共饮团圆酒哇......”</p> <p class="ql-block">转眼三年兵役期满,我与这些朝夕相处的战友即将各奔东西返回家乡,在连队伙房吃完最后一餐饭,我不禁热泪盈眶泪水潸然,我的这些可爱的战友啊!感谢有你们的陪伴,让我的军旅生涯充实而又从容,使我的人生没有遗憾;我无比尊敬的部队首长啊!因为你们的真诚和无私,令我深深感受到部队大家庭的温暖,使我得到了快速的锻炼成长;营房前一排排挺拔的小白杨啊!你见证了多少代炮兵战士匆忙的身影,留给他们多少难忘的记忆和梦想;牛广山下那弯弯的小路啊!你路边的小草浸透了多少战士的汗水,部队建设因为你的铺垫才发展的如此强大。</p> <p class="ql-block">梅山,我从军岁月的难忘之地,我心中的第二故乡,这里有我青春的梦想,有我辛勤的汗水,有我付出的收获,也有我永远的牵挂……</p><p class="ql-block"> 1985年年底,我光荣退出现役返乡,不久之后炮三师精减整编被改编为炮兵旅,我们连队离开泉州梅山调往上饶官桥驻防,英雄的连队继续谱写着保境安民的光辉篇章。</p><p class="ql-block">这一天天刚蒙蒙亮,连队战友敲锣打鼓将退伍老兵送到团部大操场,团里送行的大卡车整齐的停放在大操场中央。我们与继续留在部队服役的欧阳祥春、徐志强、徐和平等老战友握手告别,坐在返乡的卡车上,我向着梅山部队驻地方向回望,送去一个老兵深情而又庄重的注目礼......</p> <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9日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