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家族文化爱好者的美篇

民间家族文化爱好者

<p class="ql-block">从鸭溪乐民城兴衰看遵义历史</p><p class="ql-block">杨勇收集资料整理编辑</p><p class="ql-block">距遵义市西四十里,有一座古城堡,名叫“乐闽城”。此城不但是前播州驭西之进出门户,而且是后遵义府聚财之往来要津。由于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凭有据可查,其就曾历经过两建两毁。传至清同治三年,遭最后一次战乱,就再也没有复修。鉴于该城内街道房屋经兵火已夷为平地,附近乡民亦趁势将其辟成田土而世代种耕。到后来,其四周虽只剩颓垣断壁与倾圮城门,但每逢春夏,却照样吸引不少游人前来参观。</p><p class="ql-block">对此残破之城,地方政府仍然重视。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遵义地、县两级文物管理部门出面,就分别派人相继作过勘察(均请笔者陪行)。根据文献记载,结合口头传说,经考证:此即原“乐闽”废县遗址。然而,不知何故,当地人却一度叫它“乐蒙城”,甚至以讹传讹,变成“乐门城”。新中国成立后,为建置需要,于解放初期曾专门对各行政村、乡进行命名。如是,以其在所命“乐民村”境内,又地处当年红军长征路上,便跟着改为“乐民城”。属现遵义县鸭溪镇管辖,一直至今。</p><p class="ql-block">为了对“乐闽”古城的兴衰更迭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其起建时间作具体划分,这里,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古城进行考证。</p><p class="ql-block">“乐闽城”的起建时间。</p><p class="ql-block">该城起建何时?目前尚无定论。然据以下史料分析,不难作出推断。</p><p class="ql-block">(一)《续遵义府志•卷七上•古迹一》第11—12页载:“乐闽废县在府城西四十里。按宋濂《杨氏家传》:杨先、杨蚁举兵相攻,先(蚁)外结闽兵为助。杨贵迁要其归而击之。闽大溃,赴水死者数千人。蚁亡入闽。是闽为当时土酋,力颇强盛。城必为闽酋所居。前临河,即乐闽河也。明时,卢世安(卢安世)复就遗址建城。同治乱时,团民建筑塞堡,颇资守御。”(注:原文未断句,标点与补注均系笔者所加)</p><p class="ql-block">这段文字,一共记述了六件事:(1)由《杨氏家传》导出播州杨氏的内战史;(2)杨先、杨蚁同室操戈,引来闽兵参战;(3)播州主杨贵迁击败闽兵,杨蚁逃入闽城;(4)乐闽城为当时土酋所居,力颇强盛;(5)乐闽城初毁,明朝卢安世复就遗址建城;(6)同治战乱,地方团民加筑塞堡,可供拒敌。</p><p class="ql-block">从以上记述,不难看出:因为内战,播州杨氏家族与“乐闽”土酋之间,存在着某种利害关系。既然如此,通过查找杨氏家族中有关的人和事,对考证该古城起建,必定会提供便利。</p><p class="ql-block">(二)再看宋濂《杨氏家传》对杨实、杨昭及杨先、杨蚁的撰述:“三公(杨清)生二子,宝、实。宝当立,自以才不逮,让于实。实字真卿,闻宋太祖受命,即欲遣使者入贡。会小火杨反,新添族二部作乱,实同谢巡检讨之。夜薄贼营,尽歼其众。实伤流矢,病创而卒。实生昭,字子明,既嗣世,二弟先、蚁各拥强兵。先据白锦东遵义军,号下州;蚁据白锦南近邑,号扬州。昭不能制,曾未几何,蚁称‘南衙将军’,举兵攻先,且外结闽兵为助。谢巡检子都统谓之子贵迁曰:“蚁召仇雠,而贼同气,罪不容于死,盍讨之?”遂大发兵,设二覆于高遥山,其归而击之。闽大溃,赴水死者数千,蚁亡入闽。”</p><p class="ql-block">这段文字,记述了杨昭、杨先、杨蚁兄弟之间所发生的争权夺地的斗争,以及杨贵迁为维护其父杨昭,发兵击闽致其大败的经过。从而,进一步证实:“乐闽”土酋与播州杨氏家族之间,确实存在某种利害关系。查宋太祖赵匡胤受命(即登基)时间:为建隆元年(公元960)。此时,应属距杨实接任播州主之后不久。</p><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宋太祖受命”,恰值“小火扬反”与“新添族二部作乱”。于是,杨实便“同谢巡检讨之”。这三件事接连发生,可以说没有间隔,应该都发生在宋太祖受命之年,即北宋建隆元年。不久,杨实因箭伤身亡,传位给杨昭。而杨昭两个兄弟——蚁、先二人不受节制,举兵相攻,引来闽兵参战。这些,应该是距宋太祖受命与杨实死后一至两年之内发生的事情。经查,都属北宋建隆年间(公元960-963)发生的事情。因建隆历时达四年,上述时间正在其内。</p><p class="ql-block">(三)《北宋杨家将与播州杨氏世系》载:“大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废隋朝牂牁郡置播州,改原牂牁县为遵义县(今贵州遵义市),作为播州州治。此后唐朝衰落,播州多次沦陷于南诏(存在于公元738-937年间的中国西南部奴隶制政权)。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太原人、车骑将军杨端率军经泸州(今四川泸州市)、合江(今四川合江县),沿赤水河而上,径入播州,击败占据播州的南诏。唐廷下诏授为播州侯,命其‘世袭播地,永镇边陲’,遂主州事,治府白锦堡(今遵义城南)。开平元年(公元907),朱温废唐哀帝,改国号为‘梁’,端闻讯‘感愤发疾’去世。其子孙遂家播州,是为播州杨氏。”。</p><p class="ql-block">“据明初著名学士宋濂之《杨氏家传》记载,宋景佑初年(公元1035),杨延昭长子充广(杨业孙)奉诏持节出使广西,与播州主扬昭(杨端之六世裔孙)叙谱,方知同为‘越公房杨氏’之后。恰因杨昭无子,充广便将其长子贵迁过继给杨昭为子。宋濂称:‘自是,守播州者皆业之子孙也’。故播州杨氏是北宋名将杨家将的后裔,杨贵迁亦为杨家将之播州杨氏始祖。”</p><p class="ql-block">上一段文字,记述杨氏自唐僖宗乾符三年入播,至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平播之战结束杨应龙被斩,作为土司,杨氏统治播州达二十七代、三十世袭,计725年,历唐、五代、宋、元、明五个历史时期。朝廷平杨应龙后,分播州地为二:改设遵义府(属四川),平越府(属贵州)。当时,播州杨氏的管辖范围,相当于今贵州省遵义地区与黔东南州黄平、凯里一带,及瓮安、金沙、綦江等地。现今杨氏已经是贵州第一大姓(详见《唐朝播州宣慰司宣慰使》一文)。</p><p class="ql-block">需要指出的是,鉴于播州杨氏与“乐闽”古城有关。上文中有三点值得注意:</p><p class="ql-block">(1)废牂牁郡设播州治时间:为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2)杨氏始祖杨端率军入播平南诏时间:为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3)杨充广将长子杨贵迁过继给播州主杨昭为子时间:为北宋仁宗景佑初年(公元1035)。这三个“时间”,对推证“乐闽城”起建,可以说,也有帮助。</p><p class="ql-block">(四)。《古播遗韵•播州杨氏世袭》序排:“杨端、杨牧南(杨晔)、杨部射(杨溥)、杨三公(杨清)、杨实、杨昭、杨贵迁、杨光震、杨文广、杨惟聪、杨选、杨轸、杨粲、杨价、杨文、杨帮宪、杨汉英、杨嘉贞、杨忠彦、杨元鼎、杨铿、杨升、杨炯、杨纲、杨辉、杨爱、杨斌、杨相、杨烈、杨应龙。</p><p class="ql-block">从以上世袭,不难看出:杨端为杨氏入播始祖;杨昭为第六世孙(杨先、杨蚁与昭同为兄弟);杨贵迁为第七世孙;杨光震为第八世孙;杨粲为第十三世孙;杨文为第十五世孙;杨应龙为第三十世袭孙。在上列诸人中,如杨昭、杨先、杨蚁、杨贵迁、杨光震等,可以说,与“乐闽”古城都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据此,这些关键人物,自然是我们应当重点查找的对象。</p><p class="ql-block">(五)《宋史卷十五•神宗二》载:“熙宁六年五月癸卯朔,播州杨贵迁遣子光震遵来贡,以光震为三班奉职。”</p><p class="ql-block">这段文字,纪述杨贵迁派长子杨光震由遵至宋都纳贡,被宋王朝委以三班之职的经过。查北宋神宗熙宁六年,为公元1073年。</p><p class="ql-block">(六)元丰四年,苏轼《答李琮书》云:“播州首领杨贵迁者,俗谓之杨通判,……,数日前,有从蜀中来者,言贵迁已杀宋大郎。”</p><p class="ql-block">这段文字,记述杨贵迁为清除泸南夷叛酋罗乞弟死党,出兵斩杀宋大郎之事。其时间是:北宋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p><p class="ql-block">顺便值得一提的是,杨贵迁死后,由其长子杨光震袭播州侯,此时,泸南(今四川泸州市南部)夷人罗乞弟叛,由杨光震统播州兵平定,播州始得安定。</p><p class="ql-block">(七)《杨粲传略》载,:“杨粲,字文卿,小字伯强,系杨端十三代孙,杨轼之子。幼年过继于伯父杨轸为嗣。秉性嗜书,笃信儒家经典。于宋宁宗嘉泰初年袭职,称播州安抚使。”其生年不详,卒于南宋理宗绍定六年(公元1233)。</p><p class="ql-block">查播州在杨粲统领时,迎来了一个繁荣期。《杨氏家传》称“杨氏居播十三传,至粲乃大。”便指的是这一时期。关于这一点,通过考古已得到证实。因考古所见的杨粲夫妇合葬墓,确实也是杨氏墓葬中最为宏大和最为精致的。杨粲是杨氏家族中的杰出人物,是播州大治的中兴之主。因此,《杨粲墓志》与其形成时间,都是同样值得关注的问题。根据贵州省博物馆《遵义高坪“播州土司”杨文等四座墓葬发掘记》,《杨粲墓志》的形成时间:应为南宋宁宗嘉定时期(公元1208-1224)。</p><p class="ql-block">(八)《海龙囤考古之八》载:“杨文,字全斌,系杨端十五代孙,生于南宋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卒于咸淳元年(公元1265),是海龙囤的缔造者,杨文墓筑于其死后两年的咸淳三年(公元1267)。”</p><p class="ql-block">杨文是播州杨氏家族中的另一位杰出人物。继《杨粲墓志》后,查杨氏记载家史且最具影响力的碑记,就是《杨文神道碑》。根据贵州省博物馆《遵义高坪“播州土司”杨文等四座墓葬发掘记》,《杨文神道碑》形成与竖立时间,均为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公元1267)。</p><p class="ql-block">综上所举,让我们通过简述,由近及远(即自下而上)将有关人物、事件再归纳一下:</p><p class="ql-block">(1)杨端第十五世孙杨文生于南宋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卒于咸淳元年(公元1265);《杨文神道碑》形成与竖立时间,是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公元1267)。</p><p class="ql-block">(2)杨端第十三世孙杨粲生年不详,卒于南宋理宗绍定六年(公元1233);袭职时间是南宋宁宗嘉泰初年(公元1201);《杨粲墓志》形成时间,是南宋宁宗嘉定时期(公元1208-1224)。</p><p class="ql-block">(3)杨端第七世孙杨贵迁为清除泸南夷叛酋罗乞弟死党,杀宋大郎时间,是北宋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p><p class="ql-block">(4)杨贵迁派长子杨光震由遵至宋都纳贡,被宋王朝委以三班之班的时间,是北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p><p class="ql-block">(5)杨充广将长子杨贵迁过给播州主杨昭为子的时间,是北宋仁宗景佑初年(公元1035)。</p><p class="ql-block">(6)杨端第六世孙杨昭接位,二弟杨先、杨蚁不受节制,举兵相攻,引来闽兵参战,其时间是:距宋太祖受命与其父杨实死后一至两年之内,即北宋建隆年间(公元960-963)。</p><p class="ql-block">(7)杨端第五世孙杨实袭播州主不久,“闻宋太祖受命,即欲遣使者入贡。会小火杨反,新添族二部作乱,实同谢巡检讨之”。这三件事接连发生,其时间是:宋太祖受命之年,即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