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聊教育·我眼中的粗心大意】</p><p class="ql-block">大家可能发现一个现象:孩子读书,特别是小学,往往因为粗心大意做错题被扣掉几分,导致只能考90多分。这时候家长毫不在意,安慰孩子说:没事,这些错的题我家宝贝是知道的(会做的),只不过因为粗心大意而已。或者与人聊天的时候,谈起孩子的学习,也洋洋自得的说:“要不是粗心大意,本来可以打100分的……”潜意识中已经把这些因粗心大意丢的分数自己加给孩子了,因为“本来就会做”嘛。</p> <p class="ql-block">这样对吗?我作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告诉你,错!大错特错!</p><p class="ql-block">其一,这是思维不缜密的表现。学习上(特别是数学等理科科目)只有对与错,没有“本来会,因为粗心大意”,哪一场考试会因为你粗心大意把这部分分数加上去呢?这就是我们常常听人说的,99分与100分的差距:考99分的孩子,因为他只能考99分,考100分的孩子,因为题目只有100分。观点很残酷,但事实的确如此。</p> <p class="ql-block">其二,现在的考试出题,都是自带陷阱模式。一份试卷里,至少有三五个是挖坑题,“粗心大意”的人无一例外,全部都“非常精准”地掉进坑里了。所以,自从上中学以后,有一部分人听得懂课,做得出题,考不好试。夹到嘴边的肉掉到灰尘里,是最为可惜、最让人遗憾的。</p> <p class="ql-block">其三,如今的高考,有实现“让15%的学生看不完题目”的目标,中等偏上的学生刚好基本做完,哪有什么时间检查?至于对不对,得分高不高,一是看你会不会,再就是看你粗不粗心了。</p> <p class="ql-block">归根结底,粗心是一种坏习惯。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你是要为自己的粗心的行为承担一切后果和责任,有时候后果还很严重,绝对不是丢三落四那么简单。与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从小就培养孩子认真细致认、思维缜密等好习惯、好品质,凡事思前想后、考虑周全、周密部署、谋定后动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