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乘景区观光车前往黄洋界</p> <p class="ql-block">中国红军第四军黄洋界哨口</p> <p class="ql-block">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中共福建省表面工程行业协会支部,每年组织一次外出党建学习活动,今年活动地点井冈山。</p> <p class="ql-block">来自网络视频</p> <p class="ql-block">中国红军第四军黄洋界哨口营房旧址</p> <p class="ql-block">黄洋界哨口简介</p><p class="ql-block"> 黄洋界哨口旧址位于大小五井的西北面,江西省宁冈、遂川和湖南省炎陵县三县边界的结合部,距茨坪17公里,海拔1343米,是茅坪通往茨坪的要隘,是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五大哨口之一。黄洋界上高山峻岭,悬崖峭壁,一边是千仞高山,一边是万丈深渊,四周群峰起伏,地势极为险峻。山头上常有浓雾缭绕,弥漫山间,大风吹来,云海腾波,卷起一阵云涛云海,犹如一片汪洋大海,远眺前方,弥漫于云海之中的一座座峰巅,既似一个个海岛,又似一艘艘乘风破浪的航船……所以,有人又将黄洋界称为“汪洋界”、“望洋界”。</p><p class="ql-block"> 黄洋界上有三条狭小崎岖、盘山而上的山间小路在此连结:一条北经茅坪村,与永新县相连;一条西连大陇村,可抵湖南炎陵县,另一条则南通大小五井,直达茨坪。</p><p class="ql-block"> 1928年春夏,红军在黄洋界三条小路的连接点上,建立了三个防御工事:一个工事用以控制通往茅坪的小路,阻击从江西永新方向来进犯井冈山的敌人;一个工事可控制通往原宁冈大陇的小路,阻击从湖南炎陵县方向来犯的敌人;这两个工事的后山山顶上设立一个瞭望哨所,用以监视山下敌军的动静,掩护前面两个工事,三个工事互为犄角之势,互相呼应,组成哨口。</p><p class="ql-block"> 1928年夏,井冈山军民在黄洋界哨口的前沿,各设有五道防线:第一道为竹钉阵,第二道是壕沟,第三道是竹篱笆围墙,第四道是滚木擂石,第五道是射击掩体。</p><p class="ql-block"> 1928年8月30日,红四军三十一团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和营长陈毅安率领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井冈山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凭借黄洋界天险,英勇奋战,顽强抵抗,打退了敌军的多次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的第二次“会剿”。</p><p class="ql-block"> 当时正率主力从湘南回师井冈山的毛泽东,在王佐得知这次战斗的胜利,欣然写下《西江月·井冈山》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1965年在黄洋界哨口上修建纪念碑一座,碑上刻着朱德的题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1977年纪念碑重建,新建竖碑和横碑。竖碑正面刻有毛泽东手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面刻有朱德手迹“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横碑正面刻有毛泽东诗词“西江月·井冈山”,横碑反面刻有朱德题字“黄洋界”三个烫金大字。</p> <p class="ql-block">游览龙潭景区</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小井红军烈士墓</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小井红军烈士墓</p><p class="ql-block"> 1929年1月下旬,湘赣两省国民党军调集十八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疯狂的第三次反革命“会剿”。为了保卫井冈山的大后方和红军总部,红五军和红四军三十二团指战员,在彭德怀、滕代远的指挥下,在五大哨口上与敌军展开了殊死的战斗,军民们在冰雪中,顽强抵御敌军三天三夜,使敌人没能前进一步。1月29日,敌军窜入小井村,住在红军医院和群众家中的130多名红军重伤病员和医护人员因来不及转移,全部落入敌人手中。红军重伤病员和医护人员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最后全部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 小井红军烈士墓是为了纪念殉难的红军重伤病员和医护人员。始建于1969年10月,2006年7月进行提质改造。1989年8月12日井冈山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革命烈士纪念物保护单位,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受教育人数超过30万人次。</p> <p class="ql-block">来自网络视频</p> <p class="ql-block">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p> <p class="ql-block">小井红四军医院旧址简介</p><p class="ql-block">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驻宁冈茅坪时,曾设立医院。1928年夏,医院迁到井冈山上的“五井”,曹镕任院长,肖光球任党代表。12月,曾志任党总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 医院有中医、西医,但条件极差,医生很少,药品奇缺。医务人员自己上山采集草药,并用竹片、木板制作一些简单的医疗器具。</p><p class="ql-block"> 因战斗十分频繁和物质生活异常艰苦,伤病员不断增多,不得不住到群众家里。为了改善医疗条件,1928年10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红军官兵和革命群众自愿捐款1000多元,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在小井建造医院。1929年1月,医院建成,取名“红光医院”,但不久即被反动派烧毁。这幢房子是1967年按原貌重新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来自网络视频</p> <p class="ql-block">来自网络视频</p> <p class="ql-block">来自网络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