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口之战(三)

王林

<p class="ql-block">  六、开战前夕</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张国华司令一起床就到炊事班交待炊事班长:“王师长刚到西藏,又得了高血压,有什么好吃的拿出来点儿慰问慰问病号。”炊事班长答道:“首长,只有蛋黄粉了,罐头、蔬菜都吃完了,我还想向您汇报呢。”“那你就用蛋黄粉做炒鸡蛋吧,再加上稀饭、馒头、咸菜,先对付着。给养的事很快就会解决的。”我服用了降压药,又休息了一夜,第二天精神好多了。待和张司令等首长共进早餐后,开始进入了战争状态。</p><p class="ql-block"> 简陋的作战指挥室里,张司令、邓副司令、赵副司令、吕主任以及我们一行三人,围坐在一张临时搭成的硕大的桌子周围。张司令员向我们传达了中央军委的两个通报。</p><p class="ql-block"> 一个通报是印军兵力部署情况。印军部署的兵力有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总计兵力约两万两千人。其中有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我吹嘘为“打遍欧、亚的劲旅”,号称印度“王牌部队”,也是印军编制、装备、训练的试点部队的印度第四师,其师的一一四旅长期驻防克什米尔,受过山地战训练。这些部队在印度陆军中具有代表性。其作战部署是:东段,第七旅的4个营部署在克节朗地区;炮兵第四旅的两个步兵营部署在棒山口和达旺地区;第四师战术司令部及1个营位于吉米塘和下地地区;第五旅的8个营分布在苏班西里边区、西安边区和鲁希特;第四军军部和第四师师部位于提斯普尔。西段,印军第一一四旅的5个营分散部署在边境全线。其中1300人分布在入侵占领的43个据点上;旅部及1个营位于列城。</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通报是关于天气形势的通报。预计11月25日西藏地区将进入大雪封山期,届时生存条件和环境对双方来说都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战斗必须于11月25日前结束,以确保我军的有生力量。</p><p class="ql-block"> 会议还传达了刘伯承元帅的重要指示:“全部文章要做在'速战速决’四个字上。集中兵力首先砍掉它的两翼,使其上下不能衔接,左右不能相顾。一定要按照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把敌人分散开打。不要把战役打成'啃骨头’战役,要从战场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战术,打赢就是好战术。"</p><p class="ql-block"> 传达完军委和刘帅的命令,张国华司令在铺开的大型战区地形图上用红色的铅笔向我们细细讲述了形势和任务后说:“和印军的战斗就要全面展开了,通向前线方面还有四百多公里连路都没有。没有路,部队就无法快速抵达前线,给养就不能及时送到部队,战争就无法保证胜利。所以,刻不容缓的任务是快速抢修急造军路,四一九部队、五十五师一六三团、高炮营、工兵营全体官兵一边抢修急造军路,一边向前线战区推进,为后续部队创造条件。”</p><p class="ql-block"> 四百多公里急造军路,要通过大漠、草原、森林、沼泽,还要翻山、过江,而对路的要求是要能够通过千军万马,通过车辆大炮以及补给车队,其技术要求每平方米的承载力与简易公路相当。在没有机械设备、没有技术指导、物质条件极差、天寒地冻、高原缺氧的艰苦条件下,修筑急造军路其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然而,我们的战士早已做好了在这被称之为生命禁区的地方艰苦作战的精神准备。毛主席的诗词:“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增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成为当时战士们最熟悉的诗歌。战士们念着这诗用炸药炸石、开山,挥动镐头、铁锨、大锤和凿子,挖石垫砂、夯实路基,一寸一寸地向前开进,一直把路修到了棒山口,与原印军所修的简易公路接通。</p><p class="ql-block"> 西藏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十分奇特,10月下旬,有的地方已天寒地冻,白雪皑皑,有的地方却还在夏秋季节。这时的棒山口,满山遍野的红杜鹃随风摇曳。火一样的红杜鹃,让辛勤修路的战士们心旷神怡。红杜鹃像是为战士们的功绩喝彩,又像是给战士们加油,那醉人的红色也预示着这场战争的胜利。通过这条急造军路和紧急架设的舟桥运进的粮食、弹药、油料、被服、医药、日用品足够进藏部队维持半年,各种军用车辆、通讯器材、指挥及特种车辆也源源不断地调运进来。在车辆运输不及的地方,当地政府组织的牦牛队也通过急造军路向前线运送大量的补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