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黄花带露,红叶满阶。“美”语文工作室迎来了立冬后的又一次交流研讨。</p><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中,陈美老师与市北初级中学陆芊妤老师对《两小儿辩日》一课同课异构。为了带领六年级同学走进文言文,能够理解其中的主人公探究自然现象与生活常理,形成观点的过程,两人不约而同地选择用表格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如思考辩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依据(实际现象+生活常理)是什么等角度详细分析文章内容。同时利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的句式引导学生梳理文章中两小儿说理的观点和依据。</p><p class="ql-block"> 陈美老师用“沸沸扬扬地读”“层次分明地读”“边思考边读”等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自然而然地读准字音,理解句意。在探究辩论结果时,陈老师通过人称、句式、思路、修辞、语气词等角度的分析,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思考两小儿的形象特点,同时又将两无名小儿和圣人孔子进行对比,深入理解人物的特点和文章主旨。整节课环环相扣,自然轻松,学生在浓厚的语文味中体会了人物的丰富形象。</p> <p class="ql-block"> 陆老师通过抓住两小儿的推理过程一致,但观点却迥然不同的矛盾点,引入逻辑学知识,带领学生通过“找茬”的游戏理解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多元关系。又将全文的组织结构通过概括、调整、修改,让学生予以比较,引导学生体会不同句式和行文思路背后的巧妙构思。整节课时动时静,教学深入浅出,课堂张弛有度,气氛恰到好处。</p> <p class="ql-block"> 《两小儿辩日》让读者体会到儿童天真乐思的一面,李英娥老师的《竹节人》同样也是一篇童趣十足的文章。这篇文章篇幅相对较长,如何能让六年级学生迅速把握行文思路和主要内容呢?李老师利用任务单,从做法的初阶与高阶到玩法的初阶与高阶,从学生的乐趣和老师的乐趣等核心词展开,引导学生把握从竹节人的制作中的趣味和玩耍的趣味,将匮乏的物质与富有丰富想象力的玩法形成对比,学生跨越时间的阻隔,和文中的“我”一起体会了竹节人带来的童趣、侠趣和古趣。此外,场面描写中探玩的心情,老师行为表现的反差中探竹节人的趣味以及课堂最后互斗竹节人等教学环节,都给观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小王子》中写道:“使生活如此美丽的,是我们藏起来的真诚和童心。”立冬时节,三节充满童趣的语文课,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快乐、天真和探索的种子,也唤醒了我们每一个成年人的童心。因为这样的语文课,生活变得如此美丽!</p> <p class="ql-block"> 撰稿:市北初级中学 高 欣</p><p class="ql-block"> 审稿:上海市闸北八中 姚文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