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地塘纪事

青山绿水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秋时节,我时隔36年后又回到了火地塘,一切似乎都变了,但仍觉那么亲切,山还是那么郁郁葱葱的绿,水仍那么淙淙叮咚的流。</p><p class="ql-block"> 火地塘是秦岭南坡一个小地方,位于安康市宁陕县境内。据查证,火地塘最早为明清时期设置的驻军关卡塘汛的简称。因此处有火地沟所以称火地塘汛,简称火地塘。</p><p class="ql-block"> 火地塘不大,但却很有名,是因为这里的两个林业单位,一个是陕西省宁东林业局火地塘林场,一个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火地塘试验林场,这两家林场原是一家,后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展及科学试验需要已各自独立运行,后来又成立了两个国字号试验站:陕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秦岭森林生态站。</p><p class="ql-block"> 林场座落在火地沟沟囗,门前就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连通外界的</span>国道210线,旁边的长安河是汉江支流子午河的支流,发源于秦岭的平河梁顶,河水蜿蜒在大大小小的石块之间流淌,周围群山环抱,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最早知道火地塘,是上学期间,作为学林学的学生都要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处秦岭深处的试验林场</span>实习,到真正的林区去,到火地塘去一直是我们期待的事。</p><p class="ql-block"> 那年的6月初,我们的毕业总实习开始了,地点正是火地塘。那时条件有限,我们全班30多人是乘坐的一辆大卡车进山的,车厢用帆布篷盖着,我们就坐在车厢里的简单行理上。记得那是一个阴天,山风吹着还有点冷,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的心情,一路上唱着歌,打打闹闹,说说笑笑,无比轻松自由。</p><p class="ql-block"> 车子沿国道210(那时叫西万公路)从关中平原进入秦岭,山势骤然陡峭,公路随山势迴曲盘旋,满目是山,山山相连望不到尽头,处处皆绿,是那种让人难忘的绿。随车子的行进,秦岭<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停地变换着</span>画面,云遮雾绕的山直插云天,溪瀑流泉飞泻入河谷,危岩垂悬似有压顶之势,好象随时要把道路和车子呑没。</p><p class="ql-block"> 走过一段那种压迫感很大的山谷,车子渐渐地在不断爬升,视野也愈加开阔,终于到达了一个最高垭囗,这就是秦岭向东南延伸的支脉平河梁了,之后便是一路下坡,而我们的目的地火地塘也不远了。</p> <p class="ql-block">  大约下午四五点钟,我们终于到达了火地塘。当时的林场规模不大,场部背靠向阳的一个山坡,依地形分三个平台院落,门囗就是公路,路旁是堆满大石块的长安河。我们的宿舍是中间院落的一栋二层砖木结构小楼,小楼除外墙是青砖砌筑,楼顶、地板、楼梯全是木头,我们全部男生住二楼,女生住一楼,都是大通铺。我们小楼对面是林场办公和带队老师的宿舍兼办公室。场部下面的公路边有两三户人家,还有一个很小的小卖部,公路上车也不是太多,只有运货的卡车不时通过。</p> <p class="ql-block">  经过简单的收拾之后,我们紧张的实习生活就在这秦岭深处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因吃住条件有限,这次只安排了我们一个班,学校专门派了几名厨师负责我们的伙食,几名带队老师按计划组织开展实习。我们的实习内容主要涉及森林生态、森林调查规划、树木学、土壤学、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我们的装备简单却实用:每人一身帆布工作服,一件长橡胶雨衣,一双绑腿布,一个军用水壶。5个人一组,每组再配备海拔仪、砍刀、挖土锹及其他一些实习实验器具。实习要求我们要完成秦岭南坡森林垂直带布的调查,包括每一植被带的林木、植被、土壤标本的采集,林下标准地测绘,优势树种解析等。最后要完成规定数量的植物、昆虫标本制作,提交土壤学、生态学、病虫害防治实习报告和一个综合实习报告。</p><p class="ql-block"> 实习生活充实而有挑战,但对于我们来说更大的收获是在实习过程的各种经历和体验,最难忘的是我们从秦岭这座绿色宝库中得到的快乐。我们大多数同学都来自黄土高原和西部干旱地区,以前基本没有真正接触过森林,更不要说到过秦岭这样神秘而又人迹罕至的动植物王国了。当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跟着向导从秦岭支脉平河梁顶,一路穿山越岭,沿秦岭南坡途步调查,从海拔2200多米的山脊到海拔800多米的缓坡,我们经过了寸草不生裸露的石海,一眼望不到边的高山灌丛,高大耸立的云冷杉针叶林,荆棘丛生的针阔混交林,密不透风的亚热带阔叶林……秦岭给我们这些初涉林海的学子们展现了她丰饶迷人的魅力,这也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站在秦岭之颠,望着满山遍野的高山杜鹃花,成片苍翠碧绿的爬地柏在山脊梁顶铺陈开来时;当我们贮立在千年冷杉林下看着自然枯荣立朽的树干直指苍穹时;当我们进入针阔叶林下,空地上硕果累累的树莓(学名悬钩子)为我们呈上一片紫色果实让我们大饱口福之时,我们彻底被震撼了,被秦岭这个绿色宝库征服了,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永远也抹不去这一段特殊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当然在实习中,学习之余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长安河大大小小的石块水潭间,留下了我们多少难忘的记忆,戏水、游泳、钓鱼、野炊;林场周边的山恋间留下了我们探险的足迹,爬山、攀岩、采撷、捕获,常常是三五成群,乐而忘归。大多数人都有收获,有的用桦树皮写下了对秦岭最珍贵的日记,有的用砍下的降龙木作成了手杖,有的把最漂亮最奇特的树叶作成珍贵的书签,有的用捕捉的蛇皮作成了华丽的刀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难忘的实习岁月</p> <p class="ql-block">秦岭的欢乐时光</p> <p class="ql-block">  美好的时光总是暂短的,秦岭,这个名字已深深地耕植在我们的心里,这里一切美好的记忆也刻在了我们的心底。7月初,我们的实习任务相继完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秦岭进入了雨季。</span>连绵的雨没完没了的下起了,时大时小,山间云雾缭绕,雨随云起,雨停雾升,野外不能去了,我们只能看着周围云遮雾罩的群山,听着长安河水的嘶吼,这样的日子倍感寂聊。没有电视,更无网络,每日除写实习报告,整理制作采回的标本,别无他事可干,多少个傍晚我们都或坐或站在二楼木楼梯上,随着一把吉他一遍又一遍合唱着《悔啊悔》《铁窗泪》《忘星空》等哀怨的歌曲。连续的阴雨下个不停,长安河几次山洪暴发,咆哮的河水让河床上的石头都重新作了排布,更不好的消息是我们返校的公路也因出现了塌方而阻断,这更增加了我们的焦燥不安。</p><p class="ql-block"> 返校的日子终于到了,我们恋恋不舍地向这绿水青山告别,回程的时候已没有了来时的兴奋,更多的是对即将毕业的去向的焦虑,我们只在心中向秦岭告别,向欢乐的实习生活告别:再见了,大秦岭!再见了,我们的火地塘!</p> <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一晃30多年过去了,关于母校及火地塘的消息时时勾起我的回忆,随着年龄增大,想回火地塘看看的心愿日益迫切。近几年不时有同学重回火地塘并发回那里消息,我也几次计划故地重游,但都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p><p class="ql-block"> 国庆节过后的一个周末,我终于有机会踏上了这次圆梦之旅。那<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是一个阴天,驾</span>车从西安出发,沿京昆高速(G5)公路进入秦岭山囗后,雾气愈加浓密,渐渐的雾变成了蒙蒙细雨,进入秦岭腹地雨越下越大,按照规划路线即将转入秦岭腹地转道210国道,看着这雨一时半会也没有停歇的意思,山间能见度极低,一时都有了取消行程的打算,但心有不干,便决定在服务区暂停休息静观天气变化。也许是老天有意成全,过了一会儿,雨竟然停了,山间的天色也敞亮起来,我立即按原计划向目的地进发。</p> <p class="ql-block">  下了高速,车子沿秦岭之中一条山路,穿行在平河梁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沿途是那种原汁原味的自然山林之美,到达210国道上的平河梁顶,自然是绚丽多姿,风光无限。学校实验林场和平河梁自然保护区的碑石,还有醒目的“秦巴一号风景道”的巨大标志在提醒人们这里的与众不同。</p> <p class="ql-block">平河梁顶风光</p> <p class="ql-block">  自平河梁顶,一路下坡,过旬阳坝,新修的公路十分顺畅,两旁的山峦树木由五彩斑斓又回归一片苍绿,不经意间,火地塘就在眼前了。</p><p class="ql-block"> 还是熟悉的那几座青山,路边长安河的流水仍然潺潺流动,场部后面的树木已郁郁成林,场部的院落焕然一新,几座大楼拔地而起,办公及生活条件已十分完备。场部正在扩建改造,新修的大门美观大气,配建的小花园已完工,场部旁边的河道上正在修建人行桥,对面山坡的上山步道也在建设中,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这里的学习生活条件会更加完善,也必将成为人们森林休闲游的热门目的地,火地塘肯定会更“火”起来!</p> <p class="ql-block">当年引进新植的日本落叶松已成参天大树</p> <p class="ql-block">如今焕然一新的试验林场</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林场院落,辨别方位寻找已拆除了的当年记忆中木楼的位置,只有楼后山坡上那片小松林似曾相识,其他一切都是新的。</p><p class="ql-block"> 沿公路绕场部一周,长安河的水依旧生生不息地流,当年的小卖部还有那几户人家,已全部搬迁。山坡上,当年刚引种栽植、仅四五米高的日本落叶松现在个个参天耸立,已成了栋梁之材。</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在岁月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青山不老,绿水常流,但在一个人的记忆中足以永远回味。</p><p class="ql-block"> 重游火地塘有感:</p><p class="ql-block"> 旧梦依稀秦岭间,</p><p class="ql-block"> 回首三十六年前。</p><p class="ql-block"> “定叫黄河流碧水,</p><p class="ql-block"> 誓把赤地变青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永续利用固邦本,</p><p class="ql-block"> 咬定青山意志磐。</p><p class="ql-block"> 植绿护绿千秋业,</p><p class="ql-block"> 育人树木美名传。</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