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崇州东关读书台与吴承恩的《西游记》</b></p><p class="ql-block"> 文/樵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崇州东关读书台,与明代《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有何渊源和联系?要说没有,从时间和地域跨度看起来,那就是没有;但要说有,还真有一段脱不开的文学渊源。所以,本文除了吴承恩,还涉及两人,即晚唐的段文昌和段成式父子。</p><p class="ql-block"> 吴承恩(1504年-1582 年)生活在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祖籍江苏涟水,后徙居山阳(今淮安市),号射阳居士、射阳山人。吴承恩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希望儿子能考中功名,实现由富而贵的人生愿望。吴承恩从小勤奋好学,不仅过目成诵,且精于绘画、书法、填词、围棋,还喜欢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如《酉阳杂俎》《百怪录》等小说或者野史。当时与李梦阳、何景明等合称“十才子”的南京户部主事、延平知府朱应登是一位恃才傲物的著名文学家,他见到吴承恩后惊异于其才能,非常折服。为了让吴承恩能够读尽天下之书,朱应登大方地将自己私藏的一半书籍赠送吴承恩。然而,吴承恩的仕途颇为不顺,他于嘉靖十年(1531年)、嘉靖十三年(1534年)、嘉靖十六年(1537年)三次到南京贡院参加乡试都名落孙山。嘉靖二十八年,45岁的吴承恩才进入南京国子监读书,51岁做过长兴县丞,53岁任潞安府(今长治市)通判。一年后因被人诬告,弃官归隐家乡十年。因为家道中落,64岁时任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荆王府纪善。66岁再次回到家乡后,他开始拿出自己28年前的《西游记》初稿着力删改和撰写,终于三年后的万历28年,《西游记》得以出版。</p><p class="ql-block"> 吴承恩为什么要写《西游记》?文学史上一般的说法由于他官场失意,生活困顿,因而对封建科举制度和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于是运用志怪小说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愤懑。证据就是吴承恩在自己的一部短篇志怪小说《禹鼎志》前言中的一段话:“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也就是说,作者的创作动机是因为他从小喜欢看野史志怪类小说,如《酉阳杂俎》《玄怪录》《太平广记》等。吴承恩自己也承认,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酉阳杂俎》中记载了许多奇闻野史,对吴承恩一生的思想冲击很大,他要通过一系列志怪故事来反映历史的原貌和变迁,尤其他生活的明代这段历史现状。正因为如此,他的志怪小说《禹鼎志》刚出版就成了禁书而失传,于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抓紧时间写成了《西游记》且逃过文字狱一劫而被传至今天。</p><p class="ql-block"> 那么,对吴承恩影响巨大的段成式何许人也?他的《酉阳杂俎》是怎么回事?事情得从段成式的父亲段文昌说起,也就要从崇州东关读书台说起。</p> <p class="ql-block"> 崇州东关的读书台因唐朝宰相段文昌在此读书交友而得名。段文昌(773年-835年),字墨卿,又字景初,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唐右卫大将军段志玄之玄孙。段文昌自幼客居荆州,小时候他就痴迷蜀地文化,富有才学。唐贞元十七年(801年),段文昌入蜀任西川节度使韦皋幕僚,授校书郎,后任灵池县(今成都龙泉,北宋时改灵泉县)县尉。元和二年(807年),段文昌擢升登封县尉离开蜀地。他一生经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在唐宪宗、唐穆宗两朝官拜宰相。在宪宗时先任翰林学士,官拜五品赐四品以上绯色朝服。当时一代文宗韩愈奉旨撰《平淮西碑》,皇帝老倌儿不满意,指定改由段文昌撰写。段文昌在穆宗朝任同平章事,这个官位权倾一世,主要负责审核皇帝诏令,并对皇帝有斥责之权。821年他辞同平章事后,立即拜官西川节度使任职蜀地,他乐得自在欣然前往。后历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淮南节度使、荆南节度使,封地山地临淄邹平,故称邹平郡公。也就是说,段文昌在蜀地生活有两段时间,第二个时段有三年多。长庆四年(824年)敬宗继位,段文昌拜刑部尚书离蜀。822年段文昌治下的蜀地,严明宽仁,深得百姓及周边少数民族的敬佩和拥戴。当年云贵《牧誓》八国之二部落“彭濮蛮”闹事,从地方到朝廷人心惶惶,而段文昌却派出使者前往叛军部落三言两语轻松退兵平乱。正因为他功业赫赫,从820年到835年短短15年时间,段文昌频繁换了8次官位,而且全是朝廷要职。</p> <p class="ql-block"> 就在段文昌任韦皋幕僚之时,长子段成式在成都出生。</p><p class="ql-block"> 段成式(803年-863年),字柯古,自幼力学苦读,饱读诗书,“少好猎”,文采出众,其博学强记之功在唐代文学家中堪称一流。少年及青年时代随父宦游于西川、扬州、荆州等地,17岁回到四川,22岁去荆南。24岁短暂入浙西观察使李德裕幕僚。37岁至43岁任闲职于京都洛阳,44岁至50岁任吉州刺史。52岁至56岁任处州刺史。后入山南东道节度徐商幕僚,与温庭筠、余知古、李商隐等人吟诗唱和。就在这一年他与好友温庭筠结为儿女亲家。57岁任江州刺史,后入为太常少卿,60岁卒于任上。</p><p class="ql-block"> 段成式诗词才能丝毫不让于同时代的才子温庭筠、李商隐等人,恰恰成就其名的是其笔记体志怪小说《酉阳杂俎》三十卷。除此之外,他还著有《庐陵官下记》二卷、《汉上题襟集》十卷、《锦里新闻》三卷、《新纂异要》一卷。</p><p class="ql-block"> 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堪称唐以来小说之首。后世受其影响最大的小说除了《西游记》,还有《夷坚志》《三宝太监西洋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清代纪晓岚在编纂《四库全书》时对它有神坛级的评价:“此书多诡怪不经之谈……而遗文秘笈亦往往错出期中。故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征引。自唐以来,推为小说之翘楚莫或废也。”</p><p class="ql-block"> 《酉阳杂俎》是段成式在多年之间于多地撰写而成。书名之“酉阳”,一般指湖南沅陵县。《图经》云:“穆天子藏异书于大酉山、小酉山之中。”“二酉”即指沅陵县大酉山、小酉山。梁元帝所谓的“酉阳逸典”,即藏诸世外的秘籍奇书。“杂俎”者,世间凡百奇味,杂然而陈,意指该书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所以《酉阳杂俎》卷帙浩繁,作者随时记录所思所见,搜集成编,记录的鬼怪、女性和僧人形象尤其鲜明。</p><p class="ql-block"> 段成式之所以要写《酉阳杂俎》,除了他一生见闻的积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和他父亲多年在官场争斗中的感慨所寄。特别是他的父亲曾经位极人臣,才华为同僚嫉妒,最后死得不明不白。史书记载,835年文宗皇帝派人给段文昌赐春衣以示嘉奖,很快,段文昌就去世了。对此,《旧唐书》卷167列传篇只有区区七个字记载:“受宣毕,无疾而卒。”让人倍感蹊跷。</p> <p class="ql-block"> 崇州白头镇莲花村和大雨村交界的龙华山,即东关读书台,今已成道观胜地,有大殿、文昌殿、三清殿、真君殿、太乙殿、居士楼、灵官殿、戏台、山门等系列建筑,蔚为壮观。此地因段家父子而得名。据民国《崇庆县志》载:“龙华山,唐段文昌读书之所也。”段文昌在蜀地生活前后两段时间共十年,其子段成式一直跟随在父亲左右。当年,段文昌与广宣、休师两位僧人在蜀州一见如故,结为至交,遂在龙华山修建读书台。段文昌带着段成式在此会僧结友,潜心读书,访贫问寒。段文昌还把在各地搜罗和购买大量书籍、字画和笔墨纸砚,辗转搬运到读书台,或收藏,或赠与当地学子,引领文昌之风。</p><p class="ql-block"> 段成式在编撰《酉阳杂俎》时,不少的鬼怪传说和僧侣素材就来自崇州民间和父亲的僧友。到了明代,吴承恩在写《西游记》时,从体裁到内容效仿并取材于《酉阳杂俎》,应该说,大唐时代崇州当地的志怪传说进入《西游记》的创作素材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图片来自网络,侵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