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第一镇 ‍—甪直古镇

法法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甪直古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甪直古镇隶属苏州市吴中区,是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景观棋布;是太湖流域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镇外湖、荡、潭、池星罗棋布,素有“五湖之汀”、“六泽之冲”之称,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素有“水乡第一镇”之称。享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环境优美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中国民族建筑优秀魅力名镇”等美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甪直古镇的主要景点包括万盛米行、王韬纪念馆、‌保圣寺、‌叶圣陶纪念馆、‌江南文化园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万盛米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万盛米行是一家老字号店铺,始建于民国初年,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该行规模宏大,有存放粮食的间近百,是当时吴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大米行。万盛米行旧址被列为第六批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于1917年到甪直执教五年,他的名作《多收了三五斗》就是以万盛米行为背景的,该文后被选进中学教课书,万盛米行也随之名闻海内海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牛力水车—起源于周朝,是利用齿轮原理制造的,由牛力带动平卧的大齿轮,大齿轮带动小的立齿轮,立齿轮带动河里多水车提水,当牛旋转时,水车即可将河水提到田间灌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犁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称量工具:有杆秤、升、斗、斛(hu)旧时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韬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生于用直镇书香门第、18岁以第一名考中秀才。1849年王韬接受英国传教士麦都思邀请到上海墨海书馆,从事编译西学书籍工作达13年。后因上书太平军,遭清廷通缉,清廷搜获该馆后下令通缉,王韬以“圣朝之弃物,盛世之罪人”身份,于1862年10月逃离上海、开始了长达23年的流亡生活,其间他主要居住在香港,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将中国的四书五经译成英文、促进了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1867-1869,王韬漫游西欧,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对欧洲的考察。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了名的《循环日报》,自任主笔,积极传播西方文化,呼唤改革开放,鼓吹变法图强,其思想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立宪运动都产生重大影响。1884年经李鸿章默许,王韬移家返结束了长期流亡生活。晚年积极支持孙中山、康有为的变法图强活动。1897年秋,王韬在上海寓所城西草堂病逝,归葬故乡甪直。1998年甪直镇人民政府为纪念王韬这位思想家,弘扬他的爱国思想和开放意识,筹建了这座王韬纪念馆,纪念馆为清代住宅建筑,面积800平方,共分王韬生平事迹陈列室,王韬故居、弢园三部分。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家钱君匋题写馆名,雕塑家王大进为纪念馆制作了王韬半身铜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国父之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894年,一位风尘仆仆的中年人来到上海城北吴淞江滨的淞隐庐,拜见一位已年近古稀的老人,他尊敬的称这位老人为「老师」,并请他为其所写的《上李傅相书》做修改。后来,他的文章被发表在上海《万国公报》上,虽然当时的执政者并没有采纳他的救国主张,但他与这位老人的师生之谊却一直保留了下来。二年后,这位中年人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中国近代历史从此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他就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孙中山先生、而他所拜见的那位老人,就是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中国近代法治思想第一人——王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沈园又称沈宅,是甪直镇的教育家沈柏寒的故居,建于1873年,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原建筑为3500平方米,现在对外开放只是一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乐善堂在沈宅故居内,建于1870年,是甪直镇上最豪华的建筑之一。原名“居逸堂”,后因为沈家“乐善好施”的善举而改名“乐善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乐善堂内二侧的圆柱上有一对联:“经济有成,事业俱自苦志起;读书最乐,俊彦都由名教来”;教育子孙后代的名言充分体现了沈氏家族的家风和文化底蕴,至今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启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鸳鸯厅原本是老宅主人的书房,梁架简易,门窗有晚清民国风格,通风和光线良好。现按王韬故居陈列,放有书桌和字画,中间大匾上书“蘅花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全景拍下的江南文化艺术展的大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保圣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保圣寺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年),具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寺内有六朝造像石、唐代经幢、北宋幡杆夹石、明代建筑天王殿、清初铸铁大钟,而唐代塑圣杨惠之所作的罗汉塑像为镇寺之宝,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西院,有碑廊、唐代诗人陆龟蒙墓及现代教育家叶圣陶纪念馆。寺内的千年银杏、百年枸杞和紫藤,并称“古木三绝”。</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天王殿是明崇祯三年(1630)重建,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单檐歇山顶,简瓦覆盖。戗角起翘,轻巧若飞。微有“侧角”的角柱和“四铺做插昂”斗拱,仍存宋代建筑遗风。而浮雕“神童牡丹”纹饰的覆盘式柱础,系宋代原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保圣寺古物馆‌是一座集明代建筑精华、珍贵文物与唐代泥塑艺术瑰宝于一体的古刹。‌‌塑壁罗汉‌:馆内的塑壁罗汉是唐代“塑圣”杨惠之的作品,九尊罗汉塑像置身在洞窟和云海之间,神情、衣饰栩栩如生,仿佛一幅山水之间的人物立体画。这些罗汉塑像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生动传神。保圣寺古物馆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更是艺术和文化的宝库,值得一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铁钟—铁钟通高1.8米,口径1.12米,壁厚0.11米,重约1.5吨。钟顶提梁为双首四爪龙式,造型生动,钟口外撇,呈多瓣莲花状,曲线委婉。钟身上部环铸凸弦纹框面,中部四面铸有“国泰民安”、“八方无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钟体秀美,质地坚实,撞之有声,体现了我国明末清初高超的冶炼技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青石经幢‌:经幢建于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全称“尊胜陀罗尼经咒石幢”,造型秀美端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紫藤“蒙茸一架自成林”,暮春三月,串串淡紫色蝶形花朵,烂漫芬芳,为寺内古木“三绝”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叶圣陶纪念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叶圣陶公园,保圣寺西侧,建于“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原址上,1917年至1922年,叶圣陶曾在这里任教。在其逝世后,当地将原校区几处旧址重新修建,辟为叶圣陶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叶圣陶纪念馆为江苏省学校德育教育基地、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叶圣陶并不是甪直人,但他与甪直有着深厚的渊源。‌叶圣陶出生于江苏苏州,并在甪直生活和工作过一段时间。1917年,23岁的叶圣陶应邀前往甪直,在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执教,开始了他的教育改革实践。在甪直期间,他不仅进行了教育创新,还创作了许多与甪直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多收了三五斗》、《倪焕之》等,这些作品以甪直为背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叶圣陶将甪直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并在1988年逝世后长眠于甪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叶圣陶墓位于苏州市吴中区甪直古镇景区叶圣陶纪念馆西北。墓园坐西朝东,墓台高1米,长11米,宽10米,碑墙高3米,宽5米,全部由花岗石建成。碑墙上镌刻赵朴初题书“叶圣陶先生墓”六个鎏金大字。叶圣陶的骨灰储放在墓台正中的石棺内。碑墙上方和墓台四周的石栏柱以及台墀上都雕有桃花、李花和万年青图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9年3月,叶圣陶墓及叶圣陶执教旧址一并被省政府列入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井亭方形亭体,四角飞举,曲线优美。粉墙漏窗,简洁明快。体重轻盈,小巧秀雅。亭内设井一眼,井水清澈甘洌。寺前设井,实例不多,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井亭是87版《红楼梦》取景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甪端—传说中的一种神异之兽,吉祥之兽,日行一万八千里,懂得四方语言,知道远方之事,形如狻猊,专蹲风水宝地。(甪直镇人民政府于1998年8月8日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狻猊—‌狻猊的读音是“suān ní”‌。狻猊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传说是龙的第五个儿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小小古镇有故事,石板小桥巡踪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心随景动思绪乱,唯有美篇留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4.10.2甪直古镇手机拍照,于11月12日整理图文。</b></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