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研——百度摘录

星空

<p class="ql-block">  一 、教研定义 </p><p class="ql-block"> 教研即教育研究。是指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研究教学方法。教研公理有先有钻研而后有教研和教研促进钻研。</p><p class="ql-block"> 教研可以从三个角度探索教研可以从三个角度探索,分别是知识管理、社会学、心理学。</p><p class="ql-block">二、教研公理</p><p class="ql-block"> 从教研与钻研的定义出发,可以得到下面两条教研公理。</p><p class="ql-block">1、先有钻研而后有教研。</p><p class="ql-block"> 教研者必须是钻研者。教研是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钻研者之间的,教研时,进行成果的交流、分享。</p><p class="ql-block"> 教研者可以是有分工的钻研者。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可以把不同内容根据钻研者所长进行分工,教研时,进行成果的整合。有学校通过教学观察发现,教师教学自我效能感好的内容往往与学生学习成绩成正相关,学校以此作为钻研内容分工的依据之一,取得了明显的教研成效。</p><p class="ql-block"> 本公理对教研活动的设计提出了要求,即参加教研活动的人员必须首先是钻研者,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许多教研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没有要求参与者在活动前做相关准备,导致教研效果不佳。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准备的教研者如何能与其他教研者对话起来!</p><p class="ql-block"> 应该意识到,与水从高处往低处流并不是水本身的属性一样,较高水平的钻研者与较低水平的钻研者并不会自动发生教研。</p><p class="ql-block"> 该公理反映的是钻研者成果的传播与整合,指向教研的前提。</p><p class="ql-block">2、教研促进钻研。</p><p class="ql-block"> 本公理反映的是教研中钻研者成果的提升,指向教研的螺旋上升发展过程。</p><p class="ql-block"> 钻研者的分工或钻研者水平的参差不齐产生教研的动力。教研就是不同分工或不同水平钻研者的互动过程。教研时,或是不同分工的钻研者成果整合成为集体的、系统的教研成果,或是较高水平的钻研成果被教研者认识直至吸纳。这两个过程对教研者二和教研者三的促进是显而易见的,至于教研者一的收益则不仅仅限于教育教学本身,还可获得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较高层次需求(归属感,来自他人的尊敬及自我实现等)的满足。</p><p class="ql-block">三、教研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对“教研是什么”的回答,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索。接下来将从知识管理、社会学、心理学三个角度回答“教研是什么”。</p><p class="ql-block">1、知识管理视角</p><p class="ql-block"> 教研是PCK(TPACK)的转化、传播与利用。孟子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这段话与教研定义“钻研者之间成果的传播、整合与提升”真可谓异曲同工!做教研就是要掘井及泉,教研者不是聚在一起交流掘井的体会,而是来分享甘洌的“清泉”——钻研成果。</p><p class="ql-block">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p><p class="ql-block">2、社会学视角</p><p class="ql-block"> 教研是通心力与和而不同。通心力由厘清自己、换位体验及相互影响三个渐进过程得以发挥。</p><p class="ql-block"> 厘清自己:空杯心态,明确目标。</p><p class="ql-block"> 换位体验: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对方的情绪与状态。</p><p class="ql-block"> 相互影响:影响的结果是双方或多方都不处在能量级别低的情绪中(如羞愧-内疚-冷淡-悲伤-恐惧-欲望-愤怒-骄傲),到达了能量级别高的情绪(勇气-淡定-主动-宽容-明智-爱-喜悦-平和-开悟)。</p><p class="ql-block">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p><p class="ql-block"> 第一句说的是个体的学习和实践,独乐乐是比较容易的。第二句说的是和远方的朋友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没有功名利禄之争,他乡遇故知,众乐乐也是比较容易的。这第三句是最难做到的。一旦有了功名利禄之争,而现实社会中资源总是稀缺的。评优秀、评先进、评职称往往都有指标限制,团队中总不能人人都上吧?怎么办?只好投票吧。本以为自己付出很多,功劳很大,平时关系也不错,应该可以得高票,但一投票,票数比别人低,评不上了!这时,团队中最容易出现裂缝!今年一点裂缝,明年一点裂缝,不用多少年,团队也就貌合神离了。正因如此,孔子说,人们不了解我,我还能做到不生气,这才是君子啊!不过,最糟的情形不是生气做不了君子的问题,而是大家都不生气都做“君子”,但从此出工不出力,团队瓦解于富贵难共享之中!</p><p class="ql-block"> 上述不合作导致的零和博弈是可以破解的——一方面建立“让人知”的制度设计:组织者建立记录、反映团队成员工作量(出工)、质(出力)体系的平台,主动呈现成员工作动态和成果;另一方面建立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文化。今年评不上?明年我更努力,做得更好,让更多人知道,人人都如此,团队就充满了向上的正能量,最终形成人人都进取的团队文化。</p><p class="ql-block">2、心理学视角</p><p class="ql-block"> 教研是再生力。支持他人提升和发展的心理能力称为再生力。李开复曾说,我发现,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梦想,是唯一比实现自己的梦想更有意义的事情。我越来越相信,当我已经完成了很多梦想之后,我更大的愿望是帮助中国的年轻人圆梦。这将比个人的成功更具有意义,也可以将我个人的力量尽可能地放至最大。</p><p class="ql-block">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说,替别人谋划是否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东西是否实践过,这三点考虑的都是对他人是否有利,可见,三省吾身提高的就是自己的再生力。</p><p class="ql-block"> 再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研者一、教研者二和教研者三都有再生力,都能支持别人成功。正如老子所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p><p class="ql-block"> 上述三个视角的基本结论分别指向教研的内容、教研的条件、教研的效果。</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