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清净寺与

马德亮

<p class="ql-block">泉州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中国四大清真寺之一……清静寺</p> <p class="ql-block">清净寺簡概</p><p class="ql-block">泉州清净寺,又名麒麟寺,阿拉伯文曰"艾蘇哈卜大寺"(意即:聖友寺)是我國沿海四大伊斯蘭教古寺之一,清净寺是阿拉伯穆斯林创建于伊斯蘭教曆四百年(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一零零九年).教曆七一零年(元武宗至大三年,公元一三一零年),波斯(今伊朗)設拉子城僑居于泉州的伊斯蘭教穆斯林艾哈默德本古德西出资重修</p><p class="ql-block">清净寺建筑造型精美,形式奇特,结構别致,雄偉壯觀,是一座我國現存最早,獨具古阿拉伯伊斯蘭建筑風格的清真古寺,是中國人民與阿拉伯人民深厚友誼和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証﹣1961年國務院須布列益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單位今又列為中國的十大名寺之一。</p><p class="ql-block">清净寺之门楼用纯輝绿岩石和花岗岩石砌造,門樓上為"望月台",四角聳立四座造型獨特的阿拉伯式尖塔,台后建一伊斯蘭特色拱形圆頂"望月亭".跨過門樓轉西而上,一座覆蓋着大圆頂的禮拜大殿(奉天增),寺楼正东有一高聳云天的伊斯蘭風格奇特尖塔"宣禮塔"(邦克樓).禮拜殿北左一潔身净心"洗心亭".右筑一幽静古补小西天(講經堂),殿北有座明喜堂.明萬曆州五年泉州大地震亭塔震毁,禮拜大殿倾斜萬厝卅七年重修,且立一巨大石碑.后因年久失修倒毁.解放后,政府曾多次拨款维修.北宋特有一明成祖皇帝保復伊斯兰教聖旨接待室前有口千年古井.明善堂内一宋代独山石雕刻"出水莲花香爐".堂邊辟一泉州伊斯蘭教史跡陈列室.</p><p class="ql-block">泉州清净寺管理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正大门</p> <p class="ql-block">门楼</p><p class="ql-block"> 门楼通高12.3米,基宽6.6米,全部采用加工平整的花岗岩</p><p class="ql-block">石和辉绿岩石砌筑。整体由三层四道高大相连的半穹顶或弯顶尖</p><p class="ql-block">拱门组成。第一、二道拱门的半穹顶叠砌成细密美观的几何图案,</p><p class="ql-block">前者为网状拱形宝盖,后者为穹窿形藻井;第三、四道对称的拱</p><p class="ql-block">门上方则为圆形大穹顶。甬道东西两墙共辟有6个尖拱顶壁龛。</p><p class="ql-block">门楼南墙尖拱门上方有一列《古兰经》阿拉伯文石刻,北墙尖拱</p><p class="ql-block">门上额嵌有元代重修清净寺时的阿拉伯文石刻。</p><p class="ql-block">望月台位于门楼屋顶,是伊斯兰教斋月里阿訇登临望月,决定开斋日期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后大门</p> <p class="ql-block">奉天坛</p> <p class="ql-block">奉天坛</p><p class="ql-block">奉天坛是穆斯林诵经礼拜之所。西内墙和西墙南北侧壁面("奎布拉"墙)设有壁龛。</p><p class="ql-block">壁龛内浮雕有《古兰经》铭文,西墙南侧第二龛所刻"商业不能使他们疏忽而不纪念真主、谨守拜功和完纳天课",西墙北侧第二龛所刻"船舶在海中带着真主的恩惠而远行,以便指示你们他的一部分迹象,对于每个坚忍的、感谢的人,此中确有许多迹象",意味着来泉的伊斯兰信徒多为远航而来的商人,反映了穆斯林严格的教规及其精神追求。</p> <p class="ql-block">中国🇨🇳泉州伊斯兰教协会</p> <p class="ql-block">为纪念最早来中国的阿拉伯穆斯林之一、阿曼商贾艾布、欧贝德·阿卜杜拉、本、嘎斯姆"阿曼苏丹,卡布斯·本,赛义德陛下特捐资在清净古寺修建此礼拜堂,作为阿拉伯民族和中华民族之间源远流长且、续至今的和平友好关系的象征</p><p class="ql-block">于2009年10月30日</p> <p class="ql-block">洗大小净处</p> <p class="ql-block">礼拜殿</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的建造背景与泉州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宋代泉州成为重要的海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经济发展迅速,但交通不便成为制约因素。为了适应海外贸易的需求,泉州知府蔡襄号召当地商民集资1400万两白银,兴建了这座跨海大桥。</p> <p class="ql-block">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洛阳江入海口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之一,素有“海内第一桥”之称。洛阳桥的建造始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由蔡襄主持,历时六年八个月,于嘉祐四年(1059年)竣工。‌距今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得名于其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隋唐时期,大量中原人迁徙到泉州,他们带来了中原的技术和文化,看到泉州的地形与古都洛阳相似,便将此地命名为“洛阳”。因此桥也因此得名“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不仅是古代交通的要道,也是泉州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它的建造运用了“筏形基础”和“种蛎固基”等先进技术,对世界桥梁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洛阳桥与赵州桥、卢沟桥、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被茅以升称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为大石桥,没有一点钢筋和水泥。始建宋代年间,历经900年饱经沧桑。经过50多次的地震,20多次的水灾,依然完好如初!</p> <p class="ql-block">守护着这座古老的桥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