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吃”这是一个既大又小的话题,关乎每一个人。吃的好,吃的健康,吃的营养;还要吃出美丽,吃出长寿。可是对于生活在60、70年代的人来说能吃饱肚子就是最大的幸福。</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三年自然灾害刚刚结束,粮食和农副产品极大短缺,城镇居民靠粮票、肉票等一下系列的票证购买着几乎一切生活必需品。</p><p class="ql-block">我是一个普通打工人,就自己目所能及的范围内的情况聊聊自己周围的人们当时的一些情况。</p><p class="ql-block">我当时生活在一个以目前的速度距京高铁一个小时的范围内的小县城。相对来说物资供应还算可以。</p><p class="ql-block">我们那个时候普通居民每月的粮食定量是25斤,这个记得非常清楚,因为家里我的老妈一直都是这个定量,初、高中学生每人大概30-32斤/每月,植物油、猪肉每人每月都是200克。在每人的粮食定量中40%细粮我们北方一般供给小麦面粉,其余就是玉米面、高粱米等粗粮。过年过节有时候会每人增加一定量的大米、黄米面等,定量从粗粮中扣除,过年也会增加肉类的供应,平时偶尔会有碎大米也算粗粮,而副食好像除了每月的200克猪肉就没有什么了,记得家里吃鸡蛋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家里养鸡供给,好在那个时候住平房后期住老爹单位分配的独立小院养小动物还算自由。</p><p class="ql-block">由于副食品短缺,每月供应的粮食早早就买回家,如果放在现在每人一个月的定量是富富有余的,可是在当时一个月肉和油加起来还不到一斤,肚里没油水,光靠主食真不经饿,尤其我家三个弟弟就三个半大小子正是能吃的时候,一个月的粮食是真不够吃。好在我们小县城每周都有个集市,家里常常会买些小米、玉米补充不足。</p><p class="ql-block">夏季蔬菜水果还好解决,那个时候物价非今日可比,许多水果一毛钱可买二斤半,记得家里每周都会买一两次水果,从杏子、桃子、黄国、红果、槟子一直到葡萄、苹果,临到冬季的时候会买一些苹果储存起来,那个时候储存条件差,吃到最后苹果都邹巴巴的了,但味道还是挺不错的,尤其是一种叫黄元帅的苹果,味道酸酸甜甜感觉特别好吃,夏季的水果买回家几个孩子就分了,蔬菜中西红柿和黄瓜也常常买来当水果吃。至于蔬菜就是什么下来吃什么,到冬季就难了,想买个西红柿都是冻的硬邦邦的,就这也不是常有。在我们那个小县城,冬季吃菜主要就是储存一些土豆、大白菜,要不就是腌白菜、腌雪里红、腌萝卜樱子(叶),当然腌芥菜疙瘩是少不了的。反正一个冬季可能就过年的时候会发个票买点鲜菜,平时就靠家里腌的几缸菜过日子。我不记得家里的大油是从什么地方买来的,冬季家里往往会有一大罐子的大油用来熬菜。锅里用勺子郐出一勺子大油,油热放葱花、放土豆,煸炒后放入酸菜或萝卜樱,锅热好在锅边贴上玉米面饼子,菜好饼子熟,全家开吃,热热乎乎虽然是粗茶淡饭但也是幸福满满!这样的日子一直到80年代初期,物资供应慢慢丰富了起来,粮食慢慢取消了每人的定量供给而可以以需购买。</p><p class="ql-block">现在想吃什么随便,可往往不知道该吃什么了,也不知道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了!控糖、控脂、控碳水,总之现在的生活不知道比之前好了多少倍,但我们切记珍惜,享受如今美好的生活的同时一定要珍惜其来之不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