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直访探】非遗匠心——张华伟与“泥泥狗”的艺术之旅

屈直

<p class="ql-block">  淮阳泥泥狗来源于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其最初是给伏羲人祖守护陵墓,伏羲太昊陵坐落于淮阳,这里也被认为是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地方。淮阳泥泥狗作为信仰和祭祀的载体,原始部落的图腾符号,源自原始居民对大自然及神灵的崇拜,泥泥狗原初的灵性和驱灾辟邪作用正是来源于此,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品。​ </p><p class="ql-block"> 淮阳泥泥狗,又称“灵(陵)狗”是河南省淮阳区太昊伏羲陵泥玩具的总称。它用黄泥捏成,风格古朴奇异,古中见拙,拙中蕴古。 淮阳泥泥狗来源于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其最初是给伏羲人祖守护陵墓,伏羲太昊陵坐落于淮阳,这里也被认为是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地方。淮阳泥泥狗作为信仰和祭祀的载体,原始部落的图腾符号,源自原始居民对大自然及神灵的崇拜,陵狗原初的灵性和驱灾辟邪作用正是来源于此,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品。泥泥狗不全是狗,还有猴子、老虎以及各种小鸟造型,按造型的大小和着色的不同,淮阳泥泥狗可以分出人头狗、九头鸟、小泥鳖、小燕子、青蛙等几百个品种。 </p><p class="ql-block"> 20 世纪 50 年代,淮阳泥泥狗艺术迎来了现代风貌的蜕变,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作品深刻体现了民间艺术家从日常生活点滴中汲取的无限创意。这些现代类型的泥泥狗,其创作灵感根植于现实土壤,主题紧贴时代脉搏,虽仍保留着淮阳泥泥狗标志性的生动造型、夸张形体与随意线条,但更添一份人物形象的凝重与沉稳,赋予作品以现代雕塑的深邃感。尤为显著的是,这类作品开始展现出鲜明的“个性化”印记,无论是塑造手法还是形式构成,都逐渐挣脱了传统民间艺术中固有的崇神信仰与地域共性的束缚,转而追求个人风格与独特视角的自由表达,展现出一种“我行我素”的创新精神与独立姿态。 </p><p class="ql-block"> 20 世纪 90 年代,淮阳泥泥狗跨越国界,踏上了国际文化交流之旅,相继走进法国、日本等国家,向世界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原始宗教信仰与地方民俗风情巧妙融合的结晶,淮阳泥泥狗不仅承载着“求子祈福”的家庭愿景,还深刻体现了“万物有灵、驱灾辟邪”的古老世界观。人们对“灵”的虔诚信仰不变,“求子祈福”与“驱灾辟邪”的传统观念根植在斋公香客心中,其原始的祭祀功能与意义也始终未变。 </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发展,淮阳泥泥狗作为生殖繁衍图腾的象征意义逐渐转型,转变为一种更具观赏性的艺术符号。它不再局限于狭窄的宗教或民俗范畴,而是被赋予了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寄托。人们对美好愿望的祈愿变得更加多元与复杂,淮阳泥泥狗因此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其文化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挖掘与拓展,成为一件件承载美好寓意、彰显艺术魅力的珍贵艺术品。​ </p><p class="ql-block"> 张 华 伟,1972 年 5 月 出 生 于河南淮阳,中共党员,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自幼年起,张华伟便与泥泥狗结下了不解之缘,15 岁那年,他便在舅父的悉心指导下,踏入了泥泥狗制作的艺术殿堂。 </p><p class="ql-block"> 在青春年华里,张华伟还曾远赴云南,在边防某部服役,这段经历不仅锤炼了他的意志,也让他对家国情怀有了更深刻地理解。退役归来,他再次追随舅父的脚步,踏入了文物复制的领域,在文物复制厂深造,不仅掌握了泥泥狗陶艺的精髓,还精通了仿古建筑构造的烧制工艺,技艺日益精进,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张华伟对泥泥狗艺术始终保持着满腔热忱,每当闲暇之际,他便沉浸于对造型的巧妙构思与工艺的精益求精之中。他的作品,相较于传统泥泥狗,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造型上更加夸张而不失生动,色彩上则更为艳丽夺目,仿佛每一抹色彩都跳跃着生命的活力。 </p><p class="ql-block"> 张华伟对创作大型泥泥狗情有独钟,不仅在造型上大胆夸张,色彩上绚烂夺目,更在技艺上实现了突破性的创新。他巧妙地运用改良后的泥土原料与制作工艺,成功打造出既体型壮观又轻便易携的泥泥狗作品。他创造性地在传统黄土中加入柔软而有韧性的棉花,并通过无数次的精心捶打,使二者紧密融合,这一创新不仅使得作品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更在实用性上实现了飞跃,极大地缓解了大型作品普遍存在的重量问题,便于人们欣赏与携带。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张华伟还攻克了大型泥泥狗易开裂的技术难关,确保了作品的完整性与耐久性,这一成就深受业内外人士的喜爱与赞誉。 </p><p class="ql-block"> 在制作过程中,张华伟坚持使用纯净的黄土作为胎体基础,赋予作品质朴而厚重的底蕴。他以黑色为底,进行精细的染色处理,为作品披上了一层神秘而深邃的外衣。然后通过打泥、搓坯、塑形、打底色、再到细致入微的点彩等五大核心工艺步骤,那些原本平凡无奇的泥块,逐渐幻化成一个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泥泥狗形象,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他的手中忽然鲜活起来。 淮阳泥泥狗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们均被赋予了“生命之音”——即通过精心设计的音孔,能够吹奏出悠扬的旋律。其制作工艺流程繁复而精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八大步骤:第一步是取土,需精选高黏性的土壤,俗称“淤泥”,这是创作的基石;第二步是晾土,将采集的淤泥晾晒至适宜湿度并碾碎,以便后续使用;第三步是和泥,该环节至关重要,需在水与力的巧妙配合下,在大圆石台上以木棍、钢筋棍为工具,反复搅拌直至泥土达到理想的柔软与黏性状态;第四步,捏样成型,匠人依据预制的模型,以双手为笔,耐心细致地塑造出形态各异的泥泥狗雏形,大小通常如拳,形态栩栩如生;第五步是插空工序,即利用竹签在泥体内巧妙穿插两孔,使之相互贯通,确保一孔可吹,且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第六步是晾干,捏好的泥泥狗需置于通风处自然阴干,此过程耗时较长,却也是形成泥泥狗独特质感的关键所在。待其干透后,便进入第七步的煮黑阶段,煮黑是黑色染料在锅里化开染黑泥坯,为泥泥狗披上神秘而古朴的黑色外衣,此处的“黑”又作“煮染”。第八步是彩绘,以色彩斑斓的颜料点睛,使泥泥狗焕发出生动绚丽的光彩。在这一环节中,黑色作为永恒不变的底色,不仅承载了泥泥狗亘古流传的传统,更赋予了作品一种庄重而古远的韵味。以纯净的白色勾勒出作品的轮廓,这一抹白,如同点睛之笔,瞬间为泥塑注入了灵魂与生机,使其形态更加鲜明,跃然眼前。五彩斑斓的色彩轮番上阵,黑、白、红、绿、黄五色交织在一起,不仅是为了视觉上的绚丽多姿,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涵。这五色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及方位观念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象征体系。​ </p><p class="ql-block"> 黑色,作为泥泥狗的底色,其属性归于水,象征着北方。水,在五行中代表着深沉与静谧,正如黑色所传递的庄重与古远之感,它稳固了作品的根基,为色彩斑斓的世界奠定了一个深邃的背景。 </p><p class="ql-block"> 白色,以其纯净无瑕之姿,在五行中对应于金,并代表西方。在泥泥狗上,白色被巧妙地用来勾勒轮廓,仿佛为作品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象征着纯净与高贵,引领着观者的视线深入作品的灵魂深处。 </p><p class="ql-block"> 红色,热情如火,与五行中的火相对应,象征着南方。它代表着热情、活力与生命力,为泥泥狗增添了无限的光彩与动感,让人感受到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 </p><p class="ql-block"> 绿色,生机盎然,与五行中的木紧密相连,并指向东方。在自然界中,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它代表着生长、繁衍与希望。在泥泥狗身上,绿色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与作品融为一体,共同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最后,黄色作为五行中的土元素,代表着中央之地。它象征着稳重、包容与滋养万物的力量。在泥泥狗身上,黄色以其温暖的色调,为作品增添了一份温馨与和谐,使整个画面更加完整而统一。 </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五色的巧妙运用,泥泥狗不仅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泥泥狗的制作历程中,张华伟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与汗水,每一步都力求完美。他不仅将精湛的技艺融入其中,更将自己的情感与对深厚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化作一股无形的力量,赋予作品以灵魂。对他而言,每一件精心雕琢的泥泥狗作品,都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珍贵,承载着他对艺术的执着追与对传统文化的无限敬仰。 </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市场经济的浪潮对传统文化艺术产生了不小的冲击,淮阳泥泥狗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路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生存压力,许多泥泥狗艺人不得不忍痛割舍这份热爱,转行谋生,导致技艺传承出现了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严峻局面。然而,在这股逆流中,张华伟毅然决然地坚守在泥泥狗艺术的阵地上。为了传承和发扬泥泥狗文化,他积极行动起来。他走进校园,用生动的课堂和亲手制作的泥泥狗作品,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他深入社区,举办展览和讲座,让更多人了解并欣赏到泥泥狗艺术的魅力。此外,张华伟还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文化传承问题,他走进当地特殊教育学校,为残疾人传授泥泥狗制作技艺,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一技之长,更为他们打开了通往艺术世界的大门,让他们也能在文化的海洋中遨游,感受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p><p class="ql-block"> 张华伟的积极行动与举措,不仅是对淮阳泥泥狗文化传承的深情守护,更是对社会责任的勇敢担当。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匠人精神”,激励着更多人加入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行列中来。 </p><p class="ql-block"> 张华伟代表作品: </p><p class="ql-block">传统系列:《人祖猴》《独角兽》《草帽老虎》《猴骑兽》等。 </p><p class="ql-block">吉祥物系列:《辟邪》《三星高照》《三阳开泰》《福禄眼前》《马上封侯》《多子多福》《辈辈封侯》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张华伟个人事迹及获奖荣誉</p><p class="ql-block">2021 年 7 月,被评为“最美退役军人”。</p><p class="ql-block">2021 年 12 月,被认定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阳泥泥狗)代表性传承人。</p><p class="ql-block">2023 年 2 月,荣获大河报·豫视频官方认证的“特约文化传播官”。</p><p class="ql-block">获奖荣誉2002 年 4 月,陶艺作《埙》获河南省第三届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金鼎奖优秀奖。</p><p class="ql-block">2012 年 9 月,传统泥泥狗系列作品参加河南省首届民间艺术展并获河南省文化厅颁发一等奖。</p><p class="ql-block">2012 年,张华伟泥泥狗作品被河南省群众艺术馆、淮阳县泥泥狗陈列馆、河南理工学院、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郑州非遗中心收藏。</p><p class="ql-block">2012 年,作品《独角兽》《辈辈封侯》《人祖伏羲》被中央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郑州大学、河南轻工业学院、高剑父纪念馆收藏。</p><p class="ql-block">2017 年 6 月,作品《人祖伏羲》被****收藏。</p><p class="ql-block">2021 年 6 月 ,作品《人祖伏羲》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河南省民间艺术大赛中获三等奖。</p><p class="ql-block">2021 年 12 月,作品《福禄眼前》荣获周口市第七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入选作品奖。</p><p class="ql-block">2022 年 1 月,作品《泥泥虎》入 选“ 百 虎 齐 贺 岁· 民 艺 创 新展”——暨“文艺两新”中青年民间文艺家作品展。​​​</p><p class="ql-block">来源: 《社区文化》</p><p class="ql-block">编辑: 夏雪冬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