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王汶石(上)

汾水之畔

<p class="ql-block">王汶石(1921年10月21日—1999年6月5日),山西荣河(今万荣)人。曾用名王礼曾、王仲斌、王蕴石。</p><p class="ql-block">1937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一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西北文艺工作团副科长、第二团团长。建国后,历任《群众文艺》、《西北文艺》副主编,中国作协西安分会秘书长、陕西分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第二至四届理事,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著有中篇小说《黑凤》、短篇小说集《风雪之夜》、歌剧《战友》、评论集《亦云集》。</p><p class="ql-block">别名</p><p class="ql-block">王礼曾、王仲斌、王蕴石</p> <p class="ql-block">他的童年在故乡万荣县贾村乡渔村度过。在村里的私塾就读 ,他的爷爷是教书先生。对他严格教育,鞭策他要读好书,习好字,做好人。这是父亲当时临摹的大字 ,在字里行间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签名 ,也可以看到先生的批改痕迹。</p><p class="ql-block">读者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小学生能写出如此规整的毛笔字也是相当不错的,可以点赞!</p><p class="ql-block">我的“书法”根本摆不上席面,从小学开始写到现在,还是拿不出手。硬笔书法尚能说得过去,那也是被父亲多次“痛批”之后才认真练习之后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东厦房是他的住房,1936年他也是从此离开家的。1978年秋天,我和母亲回到老家搬运父亲暂存在家里的藏书时,母亲就住在这间房里。搞社会主义新农村时,这间小院灰飞烟灭。只是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这张照片是我在我父亲出生时的南房阁楼里里拍的。</p> <p class="ql-block">小小的院落进门就是住房的侧墙,拐过弯就是小院。东面住人,西面是灶间,放着存水的大缸。南房高大宽敞,楼下是家人聚集、谈话的地方,爬上一截斜靠在脚下的木楼梯,就是家里的储藏室。这里既是父亲当年学习做功课的地方 ,也是父亲的藏书放置的所在。文革中父亲的全部书籍都存放在这里。</p><p class="ql-block">我坐在窗前,俯瞰着小院和村里的街巷,心中想到父亲当年在这里心中也会憧憬着他的“诗和远方”。</p> <p class="ql-block">1936年他15岁。是读书、经商还是种地。在祖父的支持下,王汶石选择继续读书并考入荣河县第一高等小学。</p><p class="ql-block">校长谢子欣欢迎“西盟会”到校建立组织。同学们都参加了该组织,并成立“荣河县儿童救国会”,选王汶石为主席。</p> <p class="ql-block">他十六岁离开故乡,前往西安湘子庙街的竞存中学读书,师承校长车向忱、教导主任张寒晖等进步教师。后因日本人逼近潼关,为安全计全校师生迁往凤翔东湖。</p> <p class="ql-block">荣和县第一高级小学校长谢子欣他欢迎“牺盟会”到校建立组织。成立“荣河县儿童救国会,”并选王汶石担任主席。他是一位进步人士,在一个月夜,校长领着王汶石和王贵生同学,拜访了120师师长贺龙和他的士兵。校长让他的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和认识世间另一种人、另一种人生和另一个世界。</p><p class="ql-block">在抗日救亡的活动中,谢校长又将其在荣河县三高时的学生王克让(共产党员、县“牺盟会”的专职干部)介绍给王汶石,不久让王克让介绍王汶石和王贵生加入共产党。</p><p class="ql-block">图中左边是王克让,右是王汶石。</p> <p class="ql-block">竞存中学秋三零级毕业学生合影。照片第三排右起第六人(穿深色上衣者)是王汶石。在这不久后的一天,给他临时教学的学校口头提出辞呈后 他在面缸里留下一封信 ,告诉他的爷爷和家人他去延安了。他的爷爷在县城里遍寻不着,得知他远走高飞后 ,大病一场 ,终于病倒了,不久便离世了。</p> <p class="ql-block">进入边区的试装照,如同财主的账房先生,遂未用。改为麦客装束,成功“越境”。</p> <p class="ql-block">在党的地下交通员带领下来到延安,他被分配在西北文艺工作团工作。开始了他的文艺工作的生涯,在七年的时间里,前四年在延安工作,后三年随团跟西北野战军,转战陕甘宁各地。创作剧本有《边境上》、《张金顺》(该剧本原手迹存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望北桥》《黑牛坡农会》《挂门牌》《复仇》(原稿现存陕歌资料室)等及小演唱和大量歌词、通讯报道等等。</p><p class="ql-block">左图是演出柯仲平创作的大型歌剧《无敌民兵》剧照:左王汶石(饰民兵小组长王登高、中为苏一平饰其父,右陈若飞饰其妻)</p><p class="ql-block">在延安他和石鲁一起把征集来的诗抄写出 ,贴在街头。</p> <p class="ql-block">剧照《边境上》2</p> <p class="ql-block">话剧《边境上》</p> <p class="ql-block">话剧《妇纺》</p> <p class="ql-block">1946年8月,在延安中央大礼堂,为欢迎来访的美国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演出黄河大合唱。其中的《河边对口曲》是由王汶石与钟灵(后为漫画家)演唱的。</p><p class="ql-block">唱大合唱时剧照:左一穿白上衣是王汶石,左三是高治霄,左四是高彬(后来是俺娘)左五的名字我忘了,反正这前排几人都是终身好友!</p> <p class="ql-block">1946年底,蒋胡进犯边区,西工团奉命撤离延安。在行军途中,一根火柴点燃三支烟是一段艰苦生活记录。王汶石听取战友对作品的意见。</p> <p class="ql-block">然后三人凑在一块点燃纸烟。左裴然(后任戏剧家),中王汶石,右戴临风(后任中央电视台台长)</p> <p class="ql-block">1948年在黄龙山麓的丁家村待命。由战友拍下王汶石与高彬在战地的唯一照片。相知相恋</p> <p class="ql-block">1951年,陕西群众艺术社全体人员合影:前排右起:仲居善、芦东阳、李琦、安琪、杨青;二排右起:向太阳、王汶石、郭铁、黎苏;三排右起:任士增、胡采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50年,陕甘宁边区文协组织人员赴甘、青回族地区深入生活,进行创作。这是赴甘肃、青海的人合影:左起王汶石、石鲁、陈川静、戈壁舟、高敏夫、常秀霞</p> <p class="ql-block">一排 常秀霞;二排右起舟冰、王汶石、高敏夫;三排右起关鹤岩、苏一平、陈川静。</p> <p class="ql-block">王汶石在三个月里,抄写了六百余首青海花儿歌词 ,工整的字体,显示出他在深入生活中下了大功夫。</p> <p class="ql-block">王汶石的中篇小说《阿爸的愤怒》,该作在《西北文艺》第一卷第一期刊登后,即被上海文华影片公司导演鲁韧改编为电影上演。更名为《太阳照亮了红石沟》。</p> <p class="ql-block">王汶石的舞台剧《阿爸的愤怒》被改编成电影《太阳照亮了红石沟》后,摄制组在试镜头。</p> <p class="ql-block">“土八路”进城,笑逐颜开。</p> <p class="ql-block">1951年3月1日,赴朝慰问团西北分团全体合影。第三排右起第三人王汶石。第四排右起第三人是我的小学同学陈家薰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第五分团全体, 1951年5月1日在沈阳合影。前排右三是王汶石。</p> <p class="ql-block">赴朝慰问。后排右二是王汶石。在朝鲜前线慰问团里的两位成员死于敌机轰炸。</p> <p class="ql-block">结束赴朝慰问团的任务后,王汶石回到国内在照片背面写着“一九五一朝鲜归来”。</p> <p class="ql-block">在大连王汶石完成四幕歌剧《战友》的创作。这部歌剧讴歌了中朝军队和人民共同抗击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战友》的剧本</p> <p class="ql-block">战地情侣,1948年结婚。忙忙碌碌几年后的1953年他们的长子降生!</p> <p class="ql-block">俺的出生证明。如假包换!</p> <p class="ql-block">这碎娃,眼睛朝那看?也不看爹!</p> <p class="ql-block">思考者:该干啥呢?是躺在妈妈怀里睡觉?还是逛逛再说!</p> <p class="ql-block">1955年下半年,结束秘书长任期后,继续到渭南生活。1956年返回,即创作了也可说是他短篇小说的处女作《风雪之夜》。2月下旬《人民文学》组稿,3月号便刊出,即受到读者、评论界一致好评。在我供职的工程局里,局领导赞叹的说“我一看到这篇小说,真是崇拜扎了!”这年三月趁着参加哲学自修班的时机,又创作了《卖菜者》,《延河》10月刊出,《长江文艺》12月转载。</p><p class="ql-block">王汶石开启了他一生所追求的那个文学世界——写新人。他说“时代造就新人,时代需要新人。”</p> <p class="ql-block">为庆祝建国十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出一套丛书,《风雪之夜》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文革前,中国青年出版社把《风雪之夜》首印后,九次再版。据该出版社资深编辑说,当时中青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只有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和《风雪之夜》印数超过20万册。这两个集子成了中青社不衰的畅销书。</p> <p class="ql-block">1961年《风雪之夜》(短篇小说集)英文版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收录了《风雪之夜》《卖菜者》《土屋里的生活》《春节前后》《套绳》《大木匠》《井下》</p><p class="ql-block">《新结识的伙伴》八篇文章。这里有个小插曲:文革后我逛西安新华书店,发现书店里有一些书是文革前的出版物,其中就有《风雪之夜》。我叫来售货员,要《<span style="font-size:18px;">风雪之夜》</span>,并指着书要这本说出书名。她看了一眼书名,肯定不认识。就悄悄地看了一眼封底,那里有中文标识。她的小动作没能逃过我的眼睛,然后很尊敬的把书递给我。我交了钱拿着书往外走,心里暗笑:我把她唬住了,作者的儿子岂能不知书名!还有一次,在认识我的女朋友之前,一次看到一位美女长得大大方方,梳着小辫子,穿着一件素色上衣从书店里走出来。怀里抱着一本中文版《风雪之夜》,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神态。看来她早就关注着这本书,终于买到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可我却不敢上前去打招呼,咱那会儿脸上长着些许美丽旮瘩痘,如同古汉语里描绘的那样“个儿郎目灼灼似贼!”怕她说我是流氓!眼睁睁看着她走远……</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延河》刊登了一万两千字的王汶石的小说《沙滩上》,《人民日报》于4月16日、4月17日两天整版转载。在社会上引发轰动效应。</p> <p class="ql-block">1962年冬,长篇小说《黑凤》在《延河》连载。这是此阶段王汶石的写作照。</p> <p class="ql-block">1963年夏,应中国青年出版社之邀,赴青岛第四次修改《黑凤》。在京暂住团中央招待所。</p> <p class="ql-block">这是初版照。出版社首印30万册,另有沈阳、重庆、长沙、甘肃等地再版。</p> <p class="ql-block">书柜一瞥。</p> <p class="ql-block">书房写字台</p> <p class="ql-block">父亲书柜里的契诃夫短篇小说集,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小学课本里就收了短篇小说《万卡》,结果却成了“阅读课文,”自己读,始终想不明白。</p> <p class="ql-block">书柜里其他文学作品。</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书籍上所做的批语和记号</p> <p class="ql-block">在温暖的阳光下 ,在母亲的怀抱中。</p><p class="ql-block">母子俩兴高采烈,我要去大街逛!我要去看马戏!我要去吃麻饼……</p> <p class="ql-block">父亲正和母亲探讨小说的创作。</p> <p class="ql-block">我和母亲的娘家人合影。前中是我和我的曾外婆,后排左起:五姨高阿曼、三姨高玉虹、我母亲高彬、四姨高倩、六姨高阿南。</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读书之一</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读书之二</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读书之三</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读书之四</p> <p class="ql-block">“文革”后作家协会创办的读书学习会,父亲每期都会参加。</p><p class="ql-block">其中第二期,前排左二田奇、左三王汶石、胡采,右一杨维辛右二黄桂华;三排右一张世和。</p> <p class="ql-block">1958年,王汶石挂职中共咸阳县委副书记并与县委全体同志合影(二排右起5王汶石6.县委副书记苏耀先7.县委书记许廷方)</p> <p class="ql-block">1964年5月,在咸阳市顺陵公社岩村大队与工作组同志合影。(左起第三人王汶石)</p><p class="ql-block">某次去接他回西安的西咸路上,作协的美式吉普年久失修,四处漏风。刚浇过沥青路面,车轮子甩起的沥青洒了我和妹妹一身。</p> <p class="ql-block">1960年7月,第二届全国文代会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陕西部分代表:前排左一王汶石、左二李强华 后排左一田益荣、左二裴然、左三黄悌</p> <p class="ql-block">7月24日,茅盾在大会上作报告。在分析文艺作品时,茅盾用“峭拔”二字概括王汶石的创作风格。王汶石说:“用“峭拔”二字表述我的创作风格,对我的启示尤深。这是因为我的作品风格虽未达到他所说的那一时刻,自己所追求的和经过酝酿而形成的那种艺术心境,那种情绪状态 那种意向和氛围。他的两个字的评述,打中了我的心,一位我所十分尊敬的老一辈艺术大师如此了解我,也使我更了解自己 , 坚定了我的信念,进而影响着我的追求,我的艺术。”</p> <p class="ql-block">会议期间,新华社记者拍下了这张照片。左起李准、王汶石、柳青、杜鹏程。</p> <p class="ql-block">适逢日本青年作家代表团访华,由中国作协副书记郭小川主持,与该团的作家座谈。王汶石和诗人闻捷等应邀出席。座谈会结束后,在东总布胡同22号小客厅前合影。前排左1郭小川 左2闻捷 后排右1王汶石。</p> <p class="ql-block">王汶石经常受命参与一些重大的社会和外事活动,而且还是在国际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出访。1960年8月,王汶石与李季(长诗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翻译孙琪璋组成中国作家代表团,赴苏联访问。</p><p class="ql-block">他们在克里姆林宫花园合影(左起李季、孙琪璋、王汶石)</p> <p class="ql-block">在红场合影(左起王汶石、孙琪璋、李季与两位苏联汉学家)</p> <p class="ql-block">出席苏联作家协会座谈会(右起孙琪璋(女)苏联作协主席费丁、李季、王汶石)</p> <p class="ql-block">在乌克兰访问时,《扎波罗什真理报》发消息报道。并刊登照片左起王汶石、孙琪璋、两位苏联作家、李季。照片下的译注为:中国作家代表团到达扎波罗什火车站,得到当地作协主席的热情迎接。</p> <p class="ql-block">1960年9月下旬,王汶石结束这次活动后,接到大使馆通知:要王汶石暂不回国,留作中国文联代表,加入由许光达大将为团长的中苏友好代表团,参加庆祝我国建国十一周年的活动。在庆祝大会上,许光达团长讲话。左一翻译高莽 二排右三王汶石。</p> <p class="ql-block">1960年10月8日,《拉脱维亚苏维埃报》载:中国客人在里加。并报道“昨天10月7日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国防部副部长许光达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访问了里加火车车厢制造厂 ……之后参观了共和国国民经济展览中心。图右一许光达、右二王汶石。”</p> <p class="ql-block">与苏联儿童联欢。(右一许光达 左三王汶石)</p> <p class="ql-block">王汶石在里加湾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里加留影。此次出访苏联耗时几个月,11月才回到家里。也给我们带来了丰盛的礼品。主要的礼品是参加许光达大将的中苏友好代表团发给代表团员的。给我一个用铁盒子装的奶油,是我的最爱。一纸盒苏产巧克力瓶装葡萄酒;四瓶,每瓶大约50毫升。咬掉瓶盖(巧克力做的)里面是淡味儿葡萄酒。巧克力酒被我喝光了,由此可见我的酒量从小就不含糊!我爸和家人滴酒不沾,充其量能喝一杯稠酒。妹妹最讨厌奶油味儿,闻着就要吐。葡萄酒更别提,喝醪糟她也会醉。一个很俄罗斯化的套娃给了妹妹,她欢天喜地,完好地保存到现在。</p> <p class="ql-block">除第一排左起四张邮票外,其余苏联邮票都是爸爸访苏期间航空信贴的邮票。行话叫“信销票。”</p><p class="ql-block">这几年邮票市场一直不景气,二十几年前的红火场面已经不在。外国邮票被人们称之为“画纸头”,再加上钟楼下的集邮门市拆除,邮市越发萧条。邮票成了鸡肋。</p> <p class="ql-block">父亲还给我带来一本苏联红军邮票,是纪念二次大战牺牲的苏联英雄。我把他带回来的邮票和他在苏联给我们通信用的邮票放在一起,随时观赏。在小朋友面前炫耀,把他们羡慕地不要不要的!</p> <p class="ql-block">这些邮票属于“盖销票”。是邮票公司给集邮爱好者发行的,品相不错。</p><p class="ql-block">这几张可以看到美苏两国签订的禁止核试验的协议。</p> <p class="ql-block">1960年12月至1961年1月,《延河》编辑部短篇小说青年作者座谈会。副主编王绳武邀请王汶石出席并做专题发言。王汶石缘于对文学事业和对青年作者的关注,就短篇小说的取材、艺术构思中心是提炼思想主题、小说的结构、紧紧抓住对立统一这个无处不存在的生活规律等作了发言。会后王绳武说,编辑部和青年作家都喜欢那天的发言,说是“解决问题,要求在刊物上发表”。其后,王汶石只整理出《漫谈构思》一文,《延河》1961年2月号发表,《人民日报》3月2日全文转载。</p> <p class="ql-block">在小组讨论时,因室内无火,便坐在作协前院礼堂的走廊里晒太阳取暖。(图正中为王汶石)</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石鲁为王汶石刻了两枚玉石印章把,印文刻的字一阴一阳“汶石之印” “汶石所藏”</p> <p class="ql-block">1961年画家李琦来到西安作协,看望父亲。见到老友,父亲十分高兴,和他在作协前院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2年初,中国作协党组通知王汶石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赴开罗出席第二届亚非作家会议。代表团在香港部分团员合影。左起1王汶石、3杜宣 4严文井5茅盾6夏衍7冰心8田间</p> <p class="ql-block">在香港部分成员在浅水湾合影(左起王汶石、杜宣、田间、叶君建)</p><p class="ql-block">代表团乘坐“BOAC”英国海外航空公司的“彗星4”飞机,途径仰光、德里、科威特、到达开罗。现在想真够呛!一会儿起一会落,还要在机场地面吃一顿。现在乘机去欧洲,七八个小时足够。(我指的是空中飞行时间,未加时差)这次父亲多用带资明信片,邮票很少。忙于开会,礼物也少了。记得他带回一条夜明珠,在黑暗的房子里散发出幽幽地白光。还有一只玻璃烟缸上面套着一个小轮胎,几只印有阿联总统纳赛尔头像的茶杯,几只圆形的红色玻璃罐子顶上有圆孔,不知能干啥。</p> <p class="ql-block">在会议期间,亚非作家在一起。右二叶君建、右三王汶石,左一翻译。</p> <p class="ql-block">亚非作家会议闭幕,代表团途径香港回国。在完成会议期间“大事记的报告”后,王汶石在宾馆休息。新华社记者罗林明拍下了这张轻松、欣慰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过去了,“幸存”下来的只剩这一只,家里放些鸡零狗碎的物件。</p> <p class="ql-block">和陕北老家的七姑八姨在一起。前排碎娃:左起1王小汾 2妹妹王潮 3二姨的老大刘小疆 二排左起 1二姨夫刘少云 2父亲王汶石 3曾外婆 4外公高振邦 5我妈高彬 后排左起周娣姨 2五姨曼姨 二姨高翔四姨高倩 六姨南姨。</p> <p class="ql-block">我在看报,是啥报?好像是少年儿童报。</p> <p class="ql-block">1963年4月,在礼堂台阶上,陕报记者拍下此照,是柯老(柯仲平)生前和大家唯一一张合影,前排右起贺鸿钧、柯仲平、李若冰、胡采、后排右起王汶石、杨天农、贺鸿训、杜鹏程、汤洛。</p> <p class="ql-block">我和(左一)妹妹小潮,柯仲平的儿子柯小平(右一)在兴庆公园。</p> <p class="ql-block">1963年7月,以木下顺二为团长的日本作家代表团来陕访问。木下在前一年开罗亚非作家会议时,是日本代表团团长。成山三郎为团员,就与王汶石相识。此次外办特邀王汶石陪同访问。</p><p class="ql-block">这是座谈会后的合影(前排左起大原富枝、佐藤纯子、木下顺二、柯仲平、成山三郎、二排左起王琳(柯仲平夫人))三排左起:贺鸿钧、王汶石、黄悌、郑伯奇、柳青等)</p> <p class="ql-block">1964年冬,王汶石正在陕西西乡县二里大队下乡,接省委电话,中国作协要省上推荐一人,为来访的柬埔寨青年作家代表团作领队,省上派王汶石赴京,陪同外宾在各地参观访问。</p><p class="ql-block">在安排活动计划时,年轻的团长提出不想参观工厂、农村,强调是一般的参观访问,要过得舒服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按对方的意思,领队陪同他们在北京、西安、上海、南京、广州、杭州、绍兴、佛山等地,游遍了江南几乎所有景点 。在尽力满足客人的愿望外,领队又精心安排了一些有意义的参观访问。有万里长城、中山陵、雨花台、新安江水电站、鲁迅故居和纪念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上海戏剧学院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领队的周到安排下,在一个多月的相处中,与外宾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在听说我有集邮的爱好时,外宾送给父亲一些柬埔寨邮票,请他转交给我。</span></p> <p class="ql-block">结束参观时,外宾给我父亲写下了赞美的语言。请外办工作人员翻译如下:</p><p class="ql-block">我们之间的友谊就如长城般坚固。正如万里长城没有倒下的那一天,我们之间的友好情谊也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p> <p class="ql-block">在北京八达岭长城。1964年冬天,长城上看不到别的游人,显得很空旷。</p> <p class="ql-block">这些邮票里有年轻帅气的西哈努克亲王、有亲王的父母、有吴哥窟等等。我的邮集里又增添了新的伙伴!</p> <p class="ql-block">1964年至1965年王汶石仍在咸阳挂职,应咸阳市委宣传部邀请,参与咸阳大众剧团新编现代秦腔剧《女队长》的修改工作,他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研读剧本。听取陕歌导演、编剧的裴然、王绳武、王丕祥(从左至右)等人意见后更名为《第一个浪头》公演。大获好评。左一是王汶石。</p> <p class="ql-block">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文革”后再版《风雪之夜》。我收纳一册,想请父亲题个字,他回答:“题啥?总不能是雅正之类吧?我怎能让你雅正?”我说:“你好坏给咱题个字嘛!”</p><p class="ql-block">他拿起笔在包书纸上写下书名,在我的要求下,又在封里写了我的名字,算完事!</p> <p class="ql-block">这个版本纸张质量很不咋样,纸厚,页码发黄。在书架子里放到现在,成了一块黄砖!实在不敢恭维!</p> <p class="ql-block">比我的签字要好看多了!他的“王”字写得像只船头,乘风破浪地开了过来。</p> <p class="ql-block">英文版《风雪之夜》,1961年12月外文出版社出版。书价:(精)00190 (平)00170 精装1.90元 平装1.70元</p><p class="ql-block">我在西安新华书店买英文版的过程已经在前面详细介绍过了,此处不赘述。</p> <p class="ql-block">那年,我在上班时,同事告诉我:“小汾,在小树林旧书店里,我看到有你爸爸的《风雪之夜》,你想要了就赶紧去。”听了这话,我立马骑车子赶了过去。在书店里我看到这本书。我佯装买了一本别的什么书,然后漫不经心地问老板:“这本咋卖?这书咋这么烂?”老板说“一口价,你要,就给四块五。”原价0.78元,是中青社1964年4月出的。只是封面有点破损,扉页有些锈迹。再和他讨价还价,最后以三元成交。</p><p class="ql-block">正如中青社资深编辑所说,《风雪之夜》和孙犁的《白洋淀纪事》是他们出版社的畅销书,销路很好。这本书在版权页上印着“第九次印刷,印数从11.7万册到20.85万册”</p> <p class="ql-block">中青社的目录,只漏了《沙滩上》,其余都有,《沙滩上》出的晚,所以没有。但人文社77版就有了。</p><p class="ql-block">至于其他高等院校出版的教辅书那就不胜枚举,多如牛毛。</p> <p class="ql-block">本集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