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槫的定义:架在梁头位置的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椽子,并将屋顶荷载通过梁而向下传递。宋式建筑大木作梁架构件。名称随其梁头所在的柱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清代称为“桁”,也称为“檩”。依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有斗栱之大木用桁,无斗栱之大木用檩。宋代及以前又称“桴”(fú)、“楤”(cōng)、“棼”(fén)、“甍”(méng)、“極”( jí )、“槫”(tuán)、“檩”、“槔”(gāo)等八种名称。</p> <p class="ql-block">槫的分类:宋代称为“槫”,清代称为“檩或桁”。</p> <p class="ql-block">宋代古建筑中槫分为:脊槫、上平槫、中平槫、下平槫、牛脊槫、撩风槫等。宋《营造法式》卷五规定:“殿阁槫径一材一栔或加材一倍; 厅堂槫径一材三分至材一栔;余屋槫径一材加一分或二分。长随间广”。对槫的头尾方向亦有具体要求:“凡正屋用槫,若心间及西间者,皆头东而尾西,如东间者头西而尾东,其廊屋面东西者皆头南而尾北。”</p> <p class="ql-block">宋代槫的位置详图</p> <p class="ql-block">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即位于正脊下的槫,宋式名称,清代称为“脊檩”或“脊桁”。清式的脊桁上皮置扶脊木,宋式的“脊槫”槫背则无此构件,为两个时代建筑梁架的显著不同。</p> <p class="ql-block">平槫: 除脊槫和牛脊槫以外,跟脊槫平行的槫,可分为上平槫、中平槫、下平槫等。</p><p class="ql-block">上平槫:位于平梁(太平梁)两端,脊榑之下,为承托脊步椽子的构件。清式建筑称“上金桁”或“上金檩”。</p><p class="ql-block">中平槫:位于平梁以下梁栿的两端,上平槫之下,以承托脊步以下各步架椽子,故上平槫以下,至下平槫之间,可分为多道“中平槫”,如四椽“中平槫”、六椽“中平槫”等。清式建筑称“中金桁”或“中金檩”。</p><p class="ql-block">下平槫:位于各架梁栿之上,与其上方的中平榑平行,是支承椽飞,构成出檐的主要构件。 靠近檐部的槫。即牛脊槫之上的第一根槫。清式建筑则称“下金桁”或“下金檩”。 </p> <p class="ql-block">牛脊槫:《营造法式》中规定“凡下昂作,第一跳心之上用槫承椽以代承椽枋,谓之牛脊槫;安於草栿之上,至角即抱角梁;下用矮柱敦㮇(tiàn)。如七铺作以上,其牛脊槫於前跳内更加一缝。”位在檐柱上的平槫以外,撩檐枋(槫)以内,承托檐椽,方形断面者谓之承檐枋,圆形断面者谓之牛脊槫。牛脊槫和撩檐槫区分有点难,靠近檐口,第一条如果为圆木者则称撩檐槫,如果为方木者则为撩檐枋;第二条如果为圆木者则称牛脊槫,如果为方木者则为牛脊枋。</p> <p class="ql-block">撩风槫:宋斗栱外端用以承托屋檐之枋料。此枋荷载大,故断面高度为其他枋之一倍,如用圆料,则称撩风槫。亦名“撩檐槫”。其下以小枋料或替木托之。处在令栱之上,其上承挑屋檐,构成屋檐举折的最下端的檩子。与撩檐枋不同的是,“撩风槫”的断面为圆形,在清式建筑中称“挑檐桁”。在“撩风槫”的下面为替木,宋元时期常用,清代改用枋木。</p> <p class="ql-block">攀间:上部槫平行的枋材称为襻间,其两头一般插入蜀柱或驼峰之上,是相邻两个梁架蜀柱与蜀柱之间起拉结与联系作用的横木。襻间起横向联系的作用,以加强建筑结构的整体性。</p> <p class="ql-block">1- 攀间; 2-替木; 3- 生头木</p> <p class="ql-block">生头木:位于槫两端上皮的一根三角形木构件,长随次间或梢间斜杀向里,使屋顶两头微微翘起,形成中部低,两端高的圆和曲线。这种做法始于南北朝后期,盛行于唐宋,至明清仅保留在翼角部位。稍间槫上安生头木,使屋脊和屋盖两头微微翘起,赋予宋代建筑以明清建筑所没有的柔和的风格,这种做法加以角柱升起的做法,使屋面的曲线、曲面更加显著。</p> <p class="ql-block">托脚:是位于上、中、下平槫之间,由下层梁头向上斜托上一平槫的枋木。托脚为斜撑的一种,在构架中起着支撑固定槫木和改善构件受力状况的作用。托脚的使用情况与叉手相似,安于平梁以下的各梁袱之间,其上端支顶槫,以防槫下滑。唐至元代建筑中常见,明清官式建筑无此构件。</p><p class="ql-block">托脚的尺寸:宋《营造法式》规定:“造叉手之制,若殿阁广一材一架,余屋广随材或加二分至三分,厚取广三分之一。” 如依一等材推算,约为高27厘米,厚9厘米,其高为宋制的单材。元以前的叉手用材较大,元代叉手断面有的已经变小,明、清多不用。</p> <p class="ql-block">叉手:平梁上支撑脊槫的一个木构件,由两根枋木组成,下端位于平梁两端,上面则呈“三角形”交在一起,是古建筑中较少的“斜向”承重构件,有时候也叫做“斜柱”。宋以前的叉手断面很大,到元代开始逐渐变小,而明清官式建筑则干脆取消了叉手,它的结构性是一个越来越弱的趋势,不过明清时期个别地区还在使用,尤其是和侏儒柱一起使用的情况特多。</p> <p class="ql-block">驼峰:位于下层梁栿之上,上层梁头之下的受力构件,系用在各梁架之间配合斗拱承托梁栿的构件,因起外形似骆驼之背,故名之。功能类似于于清代柁墩和瓜柱。在《营造法式》中载有的驼峰有四种,分别为毡笠驼峰、掐瓣驼峰、两瓣鹰嘴驼峰、三瓣鹰嘴驼峰。实际应用中驼峰的样式并不限于这四种。</p> <p class="ql-block">《营造法式》中载有的驼峰样式</p> <p class="ql-block">现存唐宋时期建筑中常见的驼峰样式</p> <p class="ql-block">替木:位于槫缝下、跳头上承托各槫的长条形构件,以增强构件连接处的强度,并起到缩短跨距的作用。替木有单斗上用替木、令栱上用替木、重栱上用替木等多种形式,《营造法式》中“造替木之制:其厚十分,高二十一分。单科上用者,其长九十六分。令栱上用者,其长一百四分。重栱上用者,其长一百二十六分。凡替木两头,各下杀四分,上留八分,以三瓣卷杀,每瓣长四分。若至出际,长与槫齐。”</p> <p class="ql-block">《营造法式》中替木样式图</p> <p class="ql-block">合㭼:是平梁等梁栿上部,蜀柱柱脚之下横设的㭼(tà )头形木构件,用以稳固柱身并分散柱底对梁栿上表面产生的集中荷载。合㭼出现于五代时期的蜀柱柱脚,宋代通行的合㭼多为㭼头形,朴实无华,缺少装饰。元明以后匠师常利用合㭼两侧看面饰以雕刻,形成具有装饰意义的雕花合㭼。明清称角背。</p> <p class="ql-block">清代古建筑中桁分为:脊桁、上金桁、中金桁、下金桁、正心桁、挑檐桁等。“桁”也称为“檩”, 檩也就是小式大木建筑中的桁。桁放置在枋的上面。确切地说,桁就是架于梁头与梁头之间,或是柱头斗拱与柱头斗拱之间的横木。桁的断面多是圆形,这也是它与枋的不同之处之一。</p> <p class="ql-block">脊桁:就是放置在脊瓜柱上的桁,紧搭在脊枋之上,它是屋脊骨架最上部的一个“桁”类构件。脊桁在小式大木中就叫做“脊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桁:在正心桁和脊桁之间的桁都叫“金桁”,金桁按上下位置的不同又有“上金桁”、“中金桁”、“下金桁”等之别。上金桁:就是距离脊桁最近的金桁,亦称“上金檩”。下金桁:就是距离正心桁或檐桁最近的金桁,亦称“下金檩”。中金桁:就是处于上金桁和下金桁之间的金桁,亦称“中金檩”。正心桁:在带有斗栱的建筑构架中,处于正心桁上的桁,叫做正心桁。所谓“正心”,也就是指在斗栱左右中心的位置。在小式大木建筑中,正心桁也就是“檐檩”。</p><p class="ql-block">挑檐桁:在有斗栱的建筑中,位于挑檐枋上的是挑檐檩。</p> <p class="ql-block">檩三件:檩、垫板、枋子三件叠在一起的做法称为“檩三件”。清工部《工程做法》中梁架中的叉手、托脚被取消,纵向的联系构件减少,襻间、串等被统一成檩、垫、枋三位一体的标准作法,称“一檩三件”。</p> <p class="ql-block">清代建筑汇总檩三件的位置和名称详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