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锦色的燕园徜徉

一味愚

<p class="ql-block">  也许是个人偏好,每到一城市,但凡能挤点时间,景点可不去,当地著名的大学必去,竟也成了习惯。去干啥?有啥可看?说不清。也许是"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p> <p class="ql-block"> <b>那天是“双11”,又去了趟京城。像过去来京一样,几乎总要到北大校园走走停停看看,没有很特别的理由,就是喜欢,即使已经来过许多次。喜欢“一塔湖图”,喜欢这里的一草一木,喜欢这儿的建筑,还有阳光、空气和与众不同的气息以及那古老而青春的轰轰烈烈的静。</b></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b>双11”就是“购物节”,谁的创意策略,不得而知,也不想追根溯源,如考古般研究。也不知国外是否有此说法做法,反正当下的年轻人中,几乎没有不知的。实事上,此日前后出售的商品,有些东西,也的确比日常的优惠。当然,对不差钱的人们来说,另当别论。不过即使那样,恐怕也还是会有人去体验一把,或好奇,或凑凑热闹。但对于像我这样的人,虽然视金钱为粪土,但真的离开了"粪土"的生活,也未必行的人,还是很在意的。能节省一分是一分吧,不只是促销活动,是真的便宜。</b></p> <p class="ql-block"> 所以,<b>为了生活,大部分人还是会在“双11”买东西的,不管是否是刚需,储备点还是好,为了不时之需。实际上,日后有些竞成古董,甚或标签都不曾剪掉,只是偶尔拿出来欣赏甚或把玩。更有甚者,可能包装也不曾拆开,只是我要买。买来了,便束之高阁,或堆放在某个空间,任凭"宝贝"独处不语,或同病相怜地依偎在一起。突然想到了网球明将郑钦文,曾戴着未剪标的衣服上场参加比赛被对手提示那一段视频。我想,虽然都是未剪标,但不可同日而语。</b></p><p class="ql-block"> <b>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但不同家庭的人的目的与生活是不一样的。你可以卓然不凡,你也可以选择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鹤立鸡群也好,做个俗人也罢,总归还是做自己吧,在规定的条件和注定而又不确定的的期限内。</b></p> <p class="ql-block"> <b>毋庸置疑,“双11”是为消费而生的。说到消费,近几年,我和妻子的观念也变了。与以往不太一样,可买可不买的东西,买;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做。甚至自己即将退休时写的十几万字的“工作总结”(其实,也应该算是专著了),也鼓励支持我自费出版,尽管我既不再评职称,又不再晋级,更不为证明什么。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说不清。</b></p><p class="ql-block"> <b>“双11”那天,北京阴天,但我还是凭曾非全日制进修学习过的校友卡,走进北大。置身燕园,一种庄严而神圣、熟悉而亲切的感觉油然而生。徜徉在锦色的校园,漫步未名湖畔,仰望图书馆,凝视李大钊雕塑,观瞻蔡元培塑像,穿过百年大讲堂,驻足在教育学院楼前,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关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和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一批杰出人士“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我若有所悟,即使天空未见太阳,可我心依然像花一样盛开,冬日可爱,心中仿佛有一米阳光,坚定而又庆幸。</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今年的“双11”,虽然没有物化的劳动,但我却拥有了无价之宝。若问还想买什么?只想说:北大的空气和浸润在其中的爱国精神、兼容并蓄的思想以及文化气息,并分享给有需要的人!假如能买,我愿意,宁可不打折!</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