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

牛灯

<p class="ql-block">2024JISP摄影</p><p class="ql-block">9月26日至12月31日2024中国. 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延续"空间"系 列,以"空间协奏"为策展主题,以音乐作为隐喻,借鉴协奏曲的意象,通过雕塑发起一场人与自 然、城市与历史、本土与全球文化之间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展览主要核心展区静安雕塑公园及延伸展区(南京西路和苏州河静安段沿线)呈现,既是一场全球文化交流的盛事,也是艺术作品与城市环境的融合, 24小时开放将为市民带来独特的艺术体验。观众在艺术作品的共鸣与异奏中重塑与生活之间的亲密感,收获艺术所带来的最纯粹的愉悦和充实。 </p><p class="ql-block">天气晴朗赶紧去。公园其实蛮大的,好像雕塑没找全。</p><p class="ql-block">每件作品旁边有文字介绍</p><p class="ql-block">例如:《美丽的狂想》 施慧﹣《结之五》德国,《拟人化的演变(蝉)》,《雨伞和积木》,《林之守护》,《我们终将去向何方》《扮演花仙子的女孩》,《单 元》,《山水风》,《身体:公 园》,《未送达的消息》等</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狂想》</p><p class="ql-block"> Jolie Folie </p><p class="ql-block">马克.福尔内斯/法国</p><p class="ql-block"> Marc Fornes / France </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建筑曾以功能性和理性主义为核心,被视为永久的栖身之所和实用空间。然而,如今的建筑逐渐演变为一种开放的互动场域。摆脱了传统的封闭设计后,建筑以更加流动、有机的形式展现,不再是孤立的结构,随之融入了装置艺术与雕塑的特质。在这种转变中,光线的折射、曲面的蜿蜒,构成了建筑与环境互动的独特语言,同时与观众建立起新的对话,成为一种空间中的艺术形式。《美丽的狂想》巧妙地在建筑的沉稳与自身的动态感之间取得了完美平衡。这件作品高达8米,直向天空延伸,由拥有建筑背景的法国艺术家马克.福尔内斯及其团队 THEVERYMANY 为静安雕塑公园特别设计。作品整体结构由经过精确计算和参数生成的超薄轻质铝片拼接而成◇形成了复杂的三维形态。通过精准的弯曲和铆接,形态自由延展,起伏有致,吸引人们在其间徜徉、驻足,激发好奇心与探索欲。艺术家希望当人们置身于这个蜿蜒变幻的球空间时,可以在此嬉戏、放松,或暂时忘却现实,仿佛置身于一片静动交融的绿洲。</p> <p class="ql-block">“光影变奏曲”主题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大理石三重奏(仙人掌、叶子和珊瑚)》</p><p class="ql-block"> The Big Marble Trio ( cactus , leaf , and coral )</p><p class="ql-block">克劳蒂亚.孔德/瑞士</p><p class="ql-block"> Claudia Comte / Switzerland </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克劳蒂亚.孔德的作品常探讨自然环境,尤其关注森林与海洋,这两个元素在她的主题探索和视觉表现中相互关联,成为其创作的核心母题。《大理石三重奏(仙人掌,叶子和珊瑚)》通过抽象的植物形态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坚韧。相较于让人们哀悼消失的栖息地或灭绝的物种,孔德更希望传达大自然在面对破坏时展现出的持久韧性与力量,这种坚韧超越了人类语言和感知,充满了难以言喻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作品的制作工艺从木材雕刻、三维扫描,到铣削和抛光,展现了现代与传统技艺的融合,最终由以浅灰色纹理闻名的爵士白大理石精心制作而成。作品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三件雕塑被安置在平整的鹅卵石上,周围环绕着延伸的同心圆图案。这些圆圈既像雨滴落在海面上泛起的涟漪,又像树木的年轮,不仅呼应了雕塑本身的自然形态,还为参观者提供了一条与作品互动的独特鹅卵石步道。孔德选择大理石作为创作材料别具深意,以诗意的方式将材料与其起源重新连接:大理石由经过数百万年微小的海洋生物沉积和钙化形成,是海洋复杂碳循环过程的直接产物,象征着海洋生物与陆地世界彼此交融的生命进程。</p> <p class="ql-block">2024 JISP 全新委任作品</p><p class="ql-block">《尚博尔的漫步(左)》</p><p class="ql-block"> Balade Chambord ( Gauche )</p><p class="ql-block">巴勃罗·雷诺索/法国&阿根廷</p><p class="ql-block"> Pablo Reinoso / France & Argentina </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尚博尔的漫步(左)》是巴勃罗·雷诺索在2000年代中期开始创作的"意大利面长椅"系列中的代表作,旨在探讨公共长椅的多种可能性。</p><p class="ql-block">《尚博尔的漫步(左)》的黑色金属板条既保留了传统长椅的设计元素,又巧妙地延展成复杂的环状结构,仿佛植物的生长形态。作为一件户外作品,它向植物的智慧致敬的同时,呼吁我们在面临全球森林砍伐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重新思考与自然共存的方式。作品中蜿蜒流动的钢板条传达出一种紧迫感,提醒人们重新审视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2024 JISP 全新委任作品</p><p class="ql-block">《未送达的消息》</p><p class="ql-block"> Unuelivered Message </p><p class="ql-block">卡米尔.亨罗特/法国</p><p class="ql-block"> Camille Henrot / France </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未送达的消息》是艺术家"星期一"雕塑作品系列中一个充满讽刺和幽默的角色。它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通过夸张的比例和不稳定的姿态,呈现出一个令人困惑的形象。作品将当代人的复杂情感和内在冲突具象化,揭示了人们内心的压抑与沟通中的无力感。</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描绘的人物正处于情感麻痹的状态:口中浮现出一个空白的虚影,这或许象征着无声的呼喊、无言的孤独,或仅仅是一条无法再传递的信息。</p><p class="ql-block">亨洛特通过这件作品赋予个体情绪以独立的形态,同时,这些情绪又具有群体性的共鸣。我们的生活如同一则寓言,在期待与失落交织的循环中不断体验、挣扎与超越,最终试图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与意义。</p> <p class="ql-block">《扮演花仙子的女孩》</p> <p class="ql-block">《身体:公园》</p><p class="ql-block"> Body Part : Park </p><p class="ql-block">苏咏宝/中国香港</p><p class="ql-block"> Wing Po So / Hong Kong , China </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发光的管道穿梭于石泥墙、草丛、树干、草地之间,将空间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地面与地下相通,可视与隐藏彼此互联。管道内部红色的光芒来回流动,如同生命燃料在体内循环运行。管道的表面覆盖着植物木蝴蝶的种子,这些圆形种子带有薄如纸的翅膀,可以借助风力和气流在空中滑翔,远离母株,缓缓降落到地面上萌芽生长。空间就如身体,又如时间一样,具有生命的流动和呼吸。观者置身其中,感受自身作为养分游走于空间的身体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