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早就看了王朔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葛优、吕丽萍、侯耀华一干油嘴滑舌的人马演的让人忍俊不禁,细品起来既有上世纪末小人物的无奈和时代的蓬勃向上。看完了不仅仅是心酸更有一种由衷的跃跃欲试,那种火热积极向上使你身不由己。那确实是一个百花争艳的年月。</p><p class="ql-block">后来的《过把瘾》王志文江珊刘蓓演的小人物也是让人拍案叫绝。说实话这个年代的影视真没人达到他们那时的高峰。</p><p class="ql-block">后来的海马歌舞厅也是众星云集的,但艺术关注度已经不及前述。再后来知道了,那个年代的大作很多都是王朔的功劳。</p><p class="ql-block">对了他还有一部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佟大为等演的部队大院孩子们的成长,太有时代感也是太让人怀念的时光。</p><p class="ql-block">那简直五体投地般的顶礼膜拜。感觉他配得上痞子文学也就相当于老百姓的文学这个光荣称号,谁给起的名字呢,太贴切了?</p><p class="ql-block">最近看了王朔先生的《知道分子》一书,知道了这个名字是原北影厂长宋崇先生“颂”给王朔的雅号。</p><p class="ql-block">宋崇也是一代电影界大师,可很少有人知道。当然也包括我这个青年时代以前的影迷,后来就成了影盲。我是无论国产还是进口片,基本不看,进电影院也是有数的,那种暗黑和憋屈的环境实在不喜欢,到那里犹如进机舱,压抑得喘不过气来,就怕遇到个火灾地震反恐哈,都不知道往哪跑。偶尔也是在家央视6套看看一些名著改编的片子。</p><p class="ql-block">看他的作品都是影视剧得来的,而《知道分子》也是多年来第一次看到原著,说老实话,看完以后还是略微有些失望。因为他不是小说,充其量是把以前的一些文章堆砌成册,让人稍微感受了一把他在那个年代的心里和沉寂。</p><p class="ql-block">他那种提神振气挫枯拉朽的语言锋利没有感觉到,他擅长的小人物寓于大道理中那种诙谐风趣嬉笑怒骂也没有了。可即使这样一本书也会让人一字不落的精神头倍足看完了。他的语言功力还在,他还是那只打不死的谁说我跟谁急的小强。</p><p class="ql-block">在《我看王朔》篇,看似自嘲,却入木三分讽刺了那些表演现象:“自以为历尽风雨,这痛史其实是一段感情游戏,一唱起来也知道这东西的无聊,于是拼命夸大感受,针尖大的窟窿透过一火车的眼泪,使这看上去多少像是一次心碎,赚回一些眼泪就觉得是个成功了。”</p><p class="ql-block">他反思到“一个民族,没有文化艺术的发达仅有规模庞大的经济是不能受到世人的尊敬的。”</p><p class="ql-block">在《梁左悼词》里,对梁左的评价又仿佛对我们身边的好人的评价。“他把所有当负不当负的责任一一肩担了起来。他对别人慷慨大方,对自己极为苛刻,他外表的风趣和内心的认真并存,他的原则是只麻烦自己不麻烦别人,当他沉默时就显得沉重。”</p><p class="ql-block">在《王海鸰和(大校的女儿)》一文,王朔吞吐有度满含哲理,耐心不绕圈。</p><p class="ql-block">《鸟儿问答——答(读书周报)记者问》</p><p class="ql-block">他与记者陈虹的采访问答中,是一场智力及反应的对拼,犹如围城方鸿渐和赵辛楣相掐。嬉笑怒骂,环环入扣,渐渐深入。这种文艺评论不装逼不媚俗,反中求正。这个陈虹记者也是够大胆的了,啥都敢问,朔爷也是让她三分。</p><p class="ql-block">王朔看似揶揄自己,有的放矢的反击,如一股清流,痞中带雅,诙谐中不失正统。把一篇好好的采访用打情骂俏的方式展现出来。</p><p class="ql-block">对比白岩松那种苦大仇深忧国忧民的替肉食者担当,百姓更愿意看到这种贴地气的东西。</p><p class="ql-block">他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样板,你不用那种铁肩担道义,你更左右不了时局,但却可以拿捏你身边的人,让人们在不太痛苦的麻醉里,消磨打发百无聊赖,行使让底层精神快乐卫道士的权利。</p><p class="ql-block">看完他的东西,让你的心境平静平静在平静,犹如吸入鸦片。</p><p class="ql-block">在《何东·提问》里,感觉王朔是一本正经的在回答问题,这还让人有些不习惯。但他的回答很得体,入情入理。每个人的艺术标准有高有低,好坏也不是会得到一个统一的评判,但作为一名艺人要懂得做人的底线。对于演艺界文学界,他也有很多无奈和反击。他有自己的处事原则。经过时间的磨炼,他更有自己的成熟和进步。文里他对着一些他看得上的作家做了客观评价。</p><p class="ql-block">难得一见的是在《与孙甘露对话》里,正面表扬了他当兵的青岛这个城市。</p><p class="ql-block">在他的作品里,有很多类似于玩世不恭,但却不令人生厌。而痞子文学至他之后几乎成了褒义词。他的作品虽然痞腔十足,但却真实。不像说教的新闻联播,满眼的莺歌燕舞岁月静好般。</p><p class="ql-block">在他那里“装逼”是常用语。应该有底层百姓那种晦涩、痛快淋漓的骂人欲望。换个场合你试试,除非你骂国足。将来这装逼也许可以堂而皇之的进入大雅之堂的行列,就如同四川球迷呼号的“雄起”一般,让人习以为常。</p><p class="ql-block">他的书里对自己对他人敢于大胆批判,尤其那种公认的常理,什么词都可以往他身上招呼,而他又仿佛一位百毒不侵的斗士。</p><p class="ql-block">……真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