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淮军公所,全称“淮军昭忠祠暨公所”,是李鸿章为纪念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阵亡的“将士”而建的昭忠祠。清光绪十四年至光绪十七年(1888~1891年),李鸿章奉诏修建的“淮军昭忠祠”及“公所”(淮军办公驻地)合一的建筑群。该祠是继苏州、无锡、武汉之后为祭奠在战斗中阵亡的淮军将士修建的第四座“昭忠祠”,也是规模最宏大的一座。</p><p class="ql-block">该建筑群融合了徽派建筑和北方建筑风格,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高大的牌楼门左右对称,层层叠落的马头墙层次分明,正中间刻着“敕建李文忠公祠”这七个大字的古建筑给人一种庄严、厚重之感。</p> <p class="ql-block">公所内的戏楼单从入口看已极尽华丽和精致。红门上方的石雕细腻繁复,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花草图案精美到让人不忍错目。</p> <p class="ql-block">方正的戏台坐南朝北,34平方米,四角各有一根立柱,均为原迹,上面有莲池书院院长吴汝纶所题楹联:</p><p class="ql-block">“高节变风云,坐客欷歔,击筑欲邀燕市饮;</p><p class="ql-block">遗芳在兰菊,礼魂容与,传葩疑唱楚人骚”,</p><p class="ql-block">上方悬挂匾额“划然轩昂”。</p> <p class="ql-block">淮军公所的戏楼。一楼是戏台和看场,能容纳上百位贵宾落座;二楼为包厢,可由木制楼梯通往。</p><p class="ql-block">2023年,修复后的淮军公所以戏楼为依托建造了中国古戏楼博物馆,设置了中国古戏楼历史变迁、保定戏曲文化和淮军公所建筑艺术的主题展览,从戏曲发展到戏楼沿革再到保定戏曲种类,关于戏曲、戏楼的故事,在这里一一陈列。</p> <p class="ql-block">戏楼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封闭式戏楼,是整个淮军公所的精华所在,也是淮军公所“中西合璧,南北交融”建筑特色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戏楼为二层楼结构,四周为二层庑廊,中间为空场,用罩棚封柱,形成一个封闭性的剧场。戏楼内部四周环以二层看台,原用隔扇隔成包厢,是供不同身份人员搞大型活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戏楼占地面积98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戏楼顶部采用西式木桁架结构,主梁长17.8米,重达5吨。戏楼内部精雕细刻,多为“砖、木、石”三雕及彩绘等。戏台顶部的“鸡笼顶”螺旋藻井直径约4.3米,高2.34米,上下共26层。其顶部正中雕二龙戏珠,井身由16组阳马螺旋垂下。整个藻井用了3800个艺术木构件通过榫卯结构组合而成,不仅造型工艺精美,更起到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扩音作用,让戏台上的声音通过藻井回传到戏楼的各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淮军公所,既能感受到北方建筑的古朴浑厚,也能欣赏到南方徽派建筑的精致秀美。“以一条巷道相隔,以南为徽派建筑,布局严谨,集中体现了天井、马头墙等徽派建筑特征,并有大量精美的彩绘与雕刻,尽显徽派建筑艺术之美;北部则为北方四合院建筑,‘五上六厢’布局、脊饰、廊心墙等元素的结合,充分体现出北方四合院民居‘方正于外,寓变化于内’的建筑风貌。”</p> <p class="ql-block">戏楼后院更是静心欣赏徽派建筑三雕的好去处,木雕、砖雕、石雕鬼斧神工,无不传神。两个垂花门为月亮门,上有门楼,下边的戗柱为透雕的狮子滚绣球,两个垂柱,为花篮形,中间的倒挂楣子,满刻花鸟。上边的屋脊高高翘起。雕刻内容各式各样,既有传统戏曲桥段,也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走在园子里,清净惬意,青砖黛瓦马头墙,古朴典雅,让人好似“一梦到徽州”。</p> <p class="ql-block">花园区位于该所的西南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