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之行

心若向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古城丽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考古学发现在距今有2万年左右,丽江就有古人类活动,被考古学上称为“丽江人”,这都标示着丽江有着悠久的历史。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战国时期开始,丽江的归属经历了土司统治及各个朝代的更迭,到唐朝的时候,南诏统一西南各部落,魁雄一方,丽江地区便全部纳入了南诏的统治范围之内。这时的丽江还不成其为“城”,只是纳西族各个部落各自据险而守的有一定规模的聚居点。到宋代,丽江属于大理国。在南宋末年丽江古城才基本成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忽必烈铁骑南下,设立州府,在纳西族酋长的帮助下,完成了纳西族各部落的统一,酋长的后人将其政治经济中心,由玉龙雪山脚下的白沙迁到了今天的丽江(以前叫大研镇)。标志着政治权利的统一和商业互市的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的建立和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明朝时,明军南下云南,丽江纳西族首领阿得因,因为归附朝廷有功,天子赐姓木,并授任“本府世袭土官知府职事,中顺大夫”。至此,丽江木氏土司制度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不仅在大研镇建丽江府,对大研镇进行了完善和扩建,并凭借较强的经济和生产力、军事实力,将其统治范围扩展到临近的西藏、四川部分地区,成为滇川藏大三角区域的实际控制者。数百年间经济发达,民生繁荣,交流频繁,丽江古城随之成为这一带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清朝,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控制,尤其对藏区的控制,促使丽江与藏地的关系更为密切地发展,使丽江的经济发展走向基本往西北的藏地,依托茶马古道的交通优势,丽江古城的人口、经济以及文化有了相当的增长,城市就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格局。古城也历经千年沧桑而幸存至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7年,丽江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丽江地处金沙江江湾,纳西语称之为“英古芝”,意为“金沙江江湾中的集镇”。丽江位于滇藏川的交接点上,“踞全滇之上游,通巴蜀之要塞”,“自内地入藏,必以丽江为正路”,独特的地理位置,标示着这是一座以经济交往为引子而发展起来的、曾经以商业繁盛而闻名于世的古城。也是历史上的宗教、民族文化等的交流和传习之地。当地人大都信奉藏传佛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去过丽江的人一定都在城中心的四方街打过卡,我们看到的在这个好几亩大的四方形广场周围,聚集了N家商铺。在过去的年代里,形形色色的货物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又从这里流转到更远的四面八方。丽江就是茶马互市的大集镇。既然有茶马互市,那茶和马就是主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茶叶,是地处高原地带的藏民日常生活必需品,因为他们日常以肉食为主,茶可助消化、解油腻;常年吃的青稞属热性,非茶不解。所以,茶叶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藏民民间就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酥油茶也是藏传佛教寺庙里不可缺少的茶品。还是藏传佛教寺庙里的藏文化的主要元素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仅茶成为藏民的必需品,藏地的马已成为汉地需求的战略物资。汉地长期打仗缺马,一地产茶,一地需茶,一地有马,一地要马,于是茶马古道便应运而生,也成了联系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交通纽带;还成就了一批专业商人。马帮们把内地的茶、马运到高原,再把高原上的盐巴,虫草、麝香之类的山货运到丽江。据文史资料记载,一包半茶叶(24斤),就可换羊毛100斤;一盒火柴就能换一斤酥油,一包针、一束线可换一斤贝母……最为突出的是,在藏地,供日常大量消费用的茶叶,需要从数千里外运来,利润在数倍甚至十数倍以上。几驮茶叶运到藏地,就足以获取巨额利润。这就给了那些善于利用机会的人无数发财致富的机会。对于一个机灵而不怕吃苦的人来说,只要把茶运到藏地,把山货运到内地,就有厚利可图。一段时间之后,这些人就成为较专业的商人,其中有的甚至成为新的富豪,成为当地人人注目的新贵,同时他们也会呼朋唤友,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共同致富。</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了茶马古道及茶马互市,在丽江这个</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大集市”</b><b style="font-size:20px;">中,各种与马帮衣食住行相关的系列商品、用品的商铺栉比、旅店及马厩随处可见。现在丽江古城还有好多卖马靴、皮货、皮衣、皮帽等相关制品的商铺。茶马古道和茶马互市成就了丽江的经济繁荣和昌盛,所以说:</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茶马古道和茶马互市及马帮与丽江是相生相旺的一点也不夸张。</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横断山脉地区地势高拔,为众多崇山峻岭簇拥,又为众多大江大河切割,交通向来艰险不便;与横断山脉的西北侧相接的,则是更为高拔的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代表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这一区域高山群峙,大江汇集,山路崎岖陡险难以通行车辆,江河湍急航运基本无从进行,千百年来,主要以人背马驮的人马驿道交通四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定的地理环境,总会产生与之相应的文化。为了生存的需求和发展的需要,为了与外面的世界沟通,为了相互之间的交流,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出现了:就在横断山脉到青藏高原的一个个平坝和山谷之间,在一座座雪峰脚下和山肩上,在一道道险山恶水的缝隙里,在茫茫的原野丛林之中,一条条人马驿道从其间穿行翻越而过,蛛网般覆盖了这片苍茫的山川大地。这些驿道不仅将青藏高原与中国的西部边疆以及中原内地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像西南的许多山脉江河一样辐射出去,直接通往东南亚、南亚诸国,成为封闭的中国通往外界的要国际通道之一,与著名的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络一道,构成中国四大国际通道。</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汉代,南诏、大理时期,云南的“大理马”也叫“滇马”驰名各地。这些马以善走崎岖山道、耐力负重闻名。是</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滇藏茶马古道</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运货的主力军。又是</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川藏茶马古道</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大部分靠人力背运望尘莫及的(原因很简单,没有马,只能靠人,成本最低)。</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木府土司统治当地长达4百多年。清代实施“改土归流”(就是把相当于独立王国的土司政权改归于清朝),沿袭了22代的丽江木氏土司政权随之淡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徐霞客把丽江最高统治者木土司家的建筑誉为“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我们到木府时已经是傍晚,遗憾的是没有亲眼看看这个非凡的“宫室”😡</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于地处偏僻,丽江古城优雅而又较完好地保存了它的古风。建筑上它融合藏族、汉族、白族各自特色,兼具纳西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是一座保护完好并有民众生活其间的少数民族古城。依山傍水,既有山乡之容,又有水城之貌,家家流水潺潺,满街的花草簇拥 这些丰富的民族风情和人为景观,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相册中找到了十五年前到丽江时的旧照片,感叹岁月的明媚和暗淡!在光阴的长廊中,曾经的岁月留给我的是欣慰,如今慢慢变老也是岁月留给我的礼物,坦然面对最重要。N年后,所有浮过的旧模样,每一帧都永远不散场。我不仅要爱自己的明媚,也要爱自己的破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拉市海湿地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清晨的泸沽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阴雨天的泸沽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风光旖旎的泸沽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泸沽湖是中国最高的内陆湖之一,海拔2,685米,巍峨矗立在泸沽湖北岸的狮山是摩梭人主要神祇格母女神的住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摩梭人依山傍水而居,传统住宅独具风格。房屋皆用圆木或方木垒墙,以木板覆顶(现多已盖瓦),一般由四栋二层楼房经戒四合院,分正房、花楼、经堂、门楼。其建筑结构,与宗教信仰、婚姻形态和家庭组织相适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泸沽湖以其独特的摩梭风情和秀丽的山水风光闻名于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摩梭人属于纳西族的分支。生活在云南省西北,四川、云南交界处风光秀丽的丽江市泸沽湖畔,人口约五万,有自己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摩梭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独特,保留了母权制家庭形式,被称为“人类最后的母系社会”。“祖母”是一个家庭中的主事者,但不等同于汉族中的祖母。只要是有能力管理家庭各种大事小情的人才能当这个家里的“祖母”,不分年龄和辈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这次去的是金沙江东部的云南丽江市宁蒗县,境内摩梭人口一万五千多人,主要聚居在泸沽湖畔的永宁坝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摩梭人大部分人至今都保留着“男不婚、女不嫁、结合自愿、离散自由”的母系氏族“走婚制”。走婚在摩梭语中叫“CC”,意为“走来走去”,它形象地表现出走婚是一种夜合晨离的婚姻关系。以走婚为主要婚姻模式的母系大家庭中,男人女人分别生活在自己母亲身边,夜晚才与自己的意中人在一起。男人们只对自己姐妹的孩子负责。等他们老了以后,也由家中的甥男甥女赡养和送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般来说,生下孩子后,双方的关系就会确定下来,男方在孩子出生时会带礼物去看望,过年过节时送些吃穿用品,但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孩子没有过多的抚养、教育的责任和义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水性杨花,学名波叶海菜花,是一种水鳖科多年生水生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四川、贵州、湖南等地的湖泊、河流和池塘中。‌它的花期为每年的5月至10月,花朵洁白无瑕,漂浮在水面上,随波逐流,形成了独特的景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水性杨花对水质要求非常高,只能在清澈的水体中生长。一旦水质受到污染,它就会成片死亡,因此也被称为“环保菜”。它的茎叶沉于水下,花朵则漂浮在水面上,这种独特的生长方式使得它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净化水质,还能为水生生物提供氧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外,水性杨花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它的嫩叶和花蕾可以食用,口感清爽,营养丰富,尤其在云南等地,人们常用它来制作各种美食,如“龙凤呈祥汤”,具有明目养肝、止咳化痰的功效。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水体污染、过度采集等,水性杨花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逐渐趋于灭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摩梭人服装,穿在我们身上,加之过度美颜,总觉得有点不适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湖边茶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古城大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西部,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它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承载着大理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大理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首府,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自古以来是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史可追溯至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的大理,曾经是两个国家的国都,既南诏国和大理国,都曾在这里建都。是中国历史上西南地区两个重要的政权,它们之间存在直接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理国和南诏国在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疆域范围、文化传承和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首先,在历史背景与建立时间上,南诏国是在唐朝的支持下于公元738年建立;而大理国则是在五代十国时期,由段思平于公元937年建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疆域范围方面,南诏国建立是通过兼并周边小国统一洱海地区。后逐步统一了洱海地区,疆域逐渐扩大,东接贵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达西双版纳,北接大渡河,东南接越南边境,西南接缅甸,西北接剑川,东北达宜宾。南诏国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多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理国是由南诏国发展而来的。‌大理国通过推翻南诏国,于937年建立了大理国,史称“前理”。大理国的疆域覆盖了今中国云南、贵州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大理国一度实力强大,疆域囊括了今天中国的云南全部、贵州大部、四川省西南部,以及缅甸北部、老挝琅勃拉邦地区和越南的一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政治制度上,南诏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并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系和行政机构。大理国则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君主专制,但同时也允许贵族和官员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具有一定的民主参政成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化传承方面,南诏国主要继承了中原地区的文化传统,尤其是佛教文化,并吸收了印度文化的影响。大理国则在继承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白族文化,尊崇佛教,历代国君多于暮年禅位为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上,南诏国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曾多次进贡并接受其影响。大理国则相对独立,主要面临来自中原王朝和其他周边政权的威胁,但通过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民族特色保持了相对稳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理自然风光👍👍下关有风,上关有花,苍山有雪,洱海有月。风花雪夜应有尽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云南舞蹈家杨丽萍的太阳宫,现已归公所有。看来,再有名气、再有金钱也不能任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团队请摄影师给我们分别拍了合影。吹着洱海的风也浪漫一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白族民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理喜洲的大转角,据说是刘亦菲出演了一部电视剧在此选景,明星效应带动了当地旅游,现在成了网红打卡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幸遥望到了玉龙雪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龙雪山下的村庄——雪嵩自然村,村民以纳西族为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纳西族私人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同纳西族主人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穿纳西族民族服饰伪装一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朋友来了有好酒,敌人来了迎接他的是猎枪”。这“枪手”慈眉善目,面带笑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山脚下村庄的房屋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用不规则的石头垒成的,很有年代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2年,美籍奥地利人约瑟夫·洛克(1884-1962)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探险家、撰稿人、摄影家等身份,从泰缅边境进入中国云南,然后从滇南思茅辗转到滇西北的丽江,从此在玉龙山下一住27年,其中大部分时间就住在玉湖雪嵩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记述道:“巫鲁肯(意为雪山脚下的村子),一个环境优美、坐落在纯净的丽江大雪山山脉山坡上的一个小村子,雪山主峰扇子陡,犹如保护神似地保护着它。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云南省探险队的总部就设在这儿。他的著作如《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等,将丽江的文化和自然风光介绍给了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于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具有现代化的建筑结合石头墙,打造了艺术氛围,受到许多年轻人的青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悬挂着的火腿够肥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色已晚,马儿也下班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鲜鱼火锅,味道绝对鲜美。这草帽锅盖还是第一次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吃喝玩乐行,乐此不疲。期待下一次再出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编辑:心若向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字:心若向阳、书籍、百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片:心若向阳、百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音乐:云水禅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4年11月12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