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屋身构造——梁

流年

<p class="ql-block">梁的定义:梁承托着建筑物上部构架中的构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是建筑上部构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又称“杗廇”(máng liù)、“欐”(lì)。依据梁的具体位置、详细形状、具体作用等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大多数梁的方向,都与建筑物的横断面一致。</p> <p class="ql-block">古建筑木构架分解图</p> <p class="ql-block">梁的分类:欣赏、了解、学习中国古建筑,首先要明确建筑物的建筑年代,不同时期因其政治、经济、地理、自然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建筑也在不断地演变发展,不同时期都有其各自显著的特点,目前留存的最早木结构建筑可追溯到唐朝中期,唐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实物已无存世,只能根据书籍、壁画、明器去了解其建筑结构特点,所以目前我国在研究古建筑时,主要将建筑分为唐宋和明清两个时期。</p><p class="ql-block">宋代《营造法式》中按梁在建筑物中的位置和不同的功用、不同的形式分为:檐栿、乳栿、劄牵(zhā qian)、平梁、厅堂梁栿等,还有草栿、明栿、月梁、阳马、抹角梁、丁栿等。</p> <p class="ql-block">宋代《营造法式》中各构件名称:1.脊槫 2.叉手 3.顺脊串 4.平梁 5.平槫 6.拖脚 7.驼峰 8.四椽栿 9.中平槫 10.六椽栿 11.八椽栿 12.十椽栿 13.下平槫 14.牛脊槫 15.月梁(六椽栿) 16.顺栿串 17.屋内额 18.由额 19.压槽枋 20.飞子 21.檐椽 22.撩檐枋 23.遮椽板 24.平棊(píng qí)枋 25.乳栿(月梁) 26.柱头铺作 27.补间铺作 28.栱眼壁 29.阑额 30.劄牵 31.平闇(àn) 32.照壁板 33.峻脚椽 34.副阶檐柱 35.殿身檐柱 36.地栿 37.殿身内柱</p> <p class="ql-block">檐栿: 宋式名称, 长三椽栿以上梁栿的统称。在宋代以椽的架数来标识梁栿的长短大小,称为“X椽栿”。《营造法式》对其大小有明确规定:“如四椽及五椽栿,若四铺作以上至八铺作,并广两材两栔,草栿广三材;如六椽至八椽以上栿,若四铺作至八铺作,广四材,草栿同。在清代《工程做法则例》中称为“X架梁”或“X步梁”。X椽栿:例如栿的上面有三架椽就是三椽栿,有四架椽就是四椽栿。</p> <p class="ql-block">乳栿:即二椽栿,梁首放在铺作上,梁尾一般插入内柱柱身,但是也有两端都放在铺作上。清代称为“双步梁”。</p> <p class="ql-block">劄牵(zhā qian):梁首放在乳栿上的一组斗栱上,梁尾也插入内柱柱身,长仅一椽,不承受重量,只起到拉结作用,梁首的斗栱将他上面所承受槫的荷载传到乳栿上。清代称为“单步梁”。</p> <p class="ql-block">平梁:事实上就是一道两椽栿,是梁架上最上一层梁。宋《营造法式》的平梁为月梁造,宋式平梁背上斜置两叉手,清式平梁无此构件;宋式平梁由襻间斗栱承托,清式平梁两端为“檩、垫、枋”三件。清代称为“太平梁”。</p> <p class="ql-block">草栿:在平闇(an)、平棊(qi)(天花板)以上,未经加工的,实际承担屋盖重量的梁,就是在建筑内抬头向上看被平棊阻挡看不见的梁。</p> <p class="ql-block">明栿:在建筑内向上看,露在外面可以看见的梁栿,即在平闇(an)、平棊(qi)(天花板)以下的梁栿,与草栿相对的名称。</p> <p class="ql-block">平棊下明栿的样式图</p> <p class="ql-block">月梁:经过艺术加工的梁,在有平棊的殿堂内,月梁都明露用在平棊之下 ,除承担平棊的荷载外,不承受其他负荷,主要起着殿堂前后柱上的铺作和装饰作用。平棊以上另施草栿承担屋盖的重量,如彻上明造则月梁承担屋盖的重量。</p><p class="ql-block">注:彻上明造是指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使人在室内抬头即能清楚地看见屋顶的梁架结构的建筑物室内顶部做法。</p> <p class="ql-block">  有平闇的建筑月梁详图</p> <p class="ql-block">彻上明造中月梁详图</p> <p class="ql-block">阳马:即角梁,是在屋顶转角处45°方位设置的斜梁,歇山顶和庑殿顶建筑中都会使用,具体可以细分为大角梁、子角梁,续角梁、隐角梁。</p> <p class="ql-block">庑殿顶大木作构造详图</p> <p class="ql-block">歇山顶大木作构造详图</p> <p class="ql-block">阳马(角梁)的位置详图</p> <p class="ql-block">阳马(角梁)详图</p> <p class="ql-block">大角梁:是前端架设于橑檐枋或者橑檐槫之上,而尾部架设于下平槫的角梁,在歇山顶建筑中一般为平置,而在庑殿顶建筑中一般为斜置;</p><p class="ql-block">子角梁:指较小的角梁,其设置于大角梁前端上侧,一端斜至檐柱中心线,一端沿檐伸至檐头。</p><p class="ql-block">续角梁:顾名思义即接续大角梁的梁,在庑殿顶建筑中大角梁尾部至脊槫还需要接续一段梁,以承托戗脊和相邻南北坡屋面处椽尾的荷载,解决大角梁长度不足的问题,续角梁就由此出现,是自下平槫一直至脊槫范围内,每两槫之间的角梁。</p><p class="ql-block">隐角梁:这种角梁的作用主要是在大角梁和续角梁结合部位加一道联系枋木,使得此处的折线能够变换为更加优美的曲线。在庑殿顶建筑中隐角梁和续角梁可以合并为一个构件,即续子角梁;而在歇山顶建筑中由于大角梁多为水平布置,所以需要专门设置隐角梁来联结续角梁和子角梁。</p> <p class="ql-block">庑殿顶典型角梁构造</p> <p class="ql-block">歇山顶典型角梁构造</p> <p class="ql-block">抹角梁:即在建筑面阔与进深成45度角处放置的梁,似抹去屋角,因称抹角梁,起加强屋角建筑力度的作用,是古建筑内檐转角处常用的梁架形式。</p> <p class="ql-block">丁栿:宋代《营造法式》规定“丁栿,殿阁转角造”,多数用在庑殿顶和歇山顶的建筑中,一头落在斗拱或两山墙的檐柱上,另一端则搭在梁栿上,用来加强两山墙的梁架强度。清式称为“顺扒梁”。</p> <p class="ql-block">地栿:栏杆的阑板或房屋的墙面底部与地面相交处的长板,有石造和木造两种。地栿位于地面(台基顶面、上枋、阶条石、垂带等顶面)上,为石栏杆的第一层,实为望柱和栏板的基座。地栿坐落在平地面(台基)上时,称“长身地栿”,坐落在斜地面(台阶垂带)上时,称“斜地栿”。</p> <p class="ql-block">清代与宋代在梁的名称上有所不同,《工程做法则例》中将梁主要分为:单步梁、双步梁、三架梁、四架梁、五架梁、六架梁、七架梁、顺梁、扒梁、角梁、月梁、抱头梁、抹角梁、十字梁、桃尖梁、太平梁等。</p> <p class="ql-block">清代古建筑构件名称详图</p> <p class="ql-block">步架:简称步,是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纵深长度的计量单位,是指清式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条桁(檩)之间的水平距离,用以表示单体建筑纵深空间,称进深几步几架;与开间合用,则表示建筑面积,称几间几架。</p><p class="ql-block">正脊两侧的步架称脊步,檐檩内侧的步架称檐步,脊步与檐步之间的步架称金步。木构架如有金柱,则檐柱与金柱之间的檐步,有时也称廊步。</p><p class="ql-block">如果是双脊檁卷棚建筑,则最上面居中的-一步架称为“顶步”。在同一幢建筑中,只有廊步和顶步在尺度上会有所变化,而其余各步架的尺寸基本相同。</p> <p class="ql-block">双步梁:长两步架,一端梁头上有桁,另一端无桁,而安于柱上,梁上正中立的瓜柱上安单步梁之梁称双步梁,在中国古建筑物的构架中,连接金柱和檐柱的挑尖梁,一般是不起承重作用的。但当檐柱和金柱之间的距离过大时,在挑尖梁的正中加立一根瓜柱,上架一条梁和一根桁,此时挑尖梁具有了承重作用,同时梁的名称也改为“双步梁”,宋代称“乳栿”。</p> <p class="ql-block">单步梁:长一步架,一端梁头上有桁,另一端无桁而安在柱上之梁,是架在双步梁上的短梁,并且放置在双步梁的瓜柱上的短梁,因为长度只有一步架,所以称为“单步梁”,宋式称“劄牵”。</p> <p class="ql-block">三架梁:清代称为“太平梁”,宋代称平梁。江南称三界梁。即梁架中最上层那根短梁,是仅承托三根檩数的梁,其正中一般竖有一根短柱以承脊檩。五架梁:一般在柱头上或屋顶构架中的中金部位,起承托上部构架或中金檩的作用,其上承托檩子总和应为五根,故称五架梁。七架梁:梁所承托的檩子总和为七根,故称七架梁。</p> <p class="ql-block">顺梁:抬梁式构架构件之一。在一栋房屋两尽间的左右柱子上,顺着正身檩子方向所放的梁。与主要梁架成正角状。其梁背做卯眼以放交金瓜柱。若为挑尖梁头,这根梁便称“挑尖顺梁”。</p><p class="ql-block">扒梁:抬梁式建筑构件之一。梁头不直接放于柱下,而是扒在桁条上的一种梁。扒梁头下面的中间做有暗榫与桁条的卯槽咬合。</p><p class="ql-block">顺扒梁:两端或一端搭在梁或桁上的顺梁。类似宋代的丁栿。庑殿式建筑的推山做法,就是靠这根梁将两山推出。</p> <p class="ql-block">角梁:宋式称阳马。位于歇山顶、六角亭、八角亭等类型建筑的转角处,用以承托角脊和翼角椽尾的构件,称为角梁,又名出角梁。</p><p class="ql-block">抱头梁:又称叠梁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使用范围广,在小式大木作建筑构架中,处在檐柱和金柱间的短梁叫做“抱头梁”。它一头在檐柱之上,一头插入金柱之中。抱头梁是古代汉族建筑木构架 的主要形式之一,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地区,室内少柱甚至无柱,空间大,耗材多。</p> <p class="ql-block">挑尖梁:是连接金柱和檐柱的不承重的次要短梁。在大式带檐廊的建筑物中,主要的梁多由前后金柱承托,除了这些金柱承托的主要的梁之外,还有一些次要的梁,如,连接金柱和檐柱的梁,它的形体较为短小,但梁头通常都做成较为复杂的形式,这种短梁叫“挑尖梁”。挑尖梁并不起承重作用,而主要起者连接作用做相当于是小式大木作中的“ 抱头梁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