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一水最深情的美篇

一山一水最深情

<p class="ql-block">《白衣古镇楹联赏析:文化瑰宝的璀璨之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白衣古镇的楹联,恰似一部部承载着岁月记忆与文化精髓的史书,翻开它,便如同踏入了一条穿越时空的文化长廊,每一副楹联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令人深深着迷,沉醉其间而不能自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些楹联内容之丰富,涵盖之广泛,宛如一座文化宝库。从教育理念的深刻阐释,到宗教信仰的虔诚表达,从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再到风土人情的生动描绘,可谓无所不及。其中,部分楹联对于理解宗教精神对白衣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善良、平和、包容、旷达、忠孝、廉洁自律等品行的塑造有着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且看义路同由坊楹联“作本色人,说根心话,行无愧事,读有益书”,简洁而有力地阐述了为人处世的准则。“作本色人”强调保持真实的自我,不虚伪、不做作,在生活中展现出最本真的人性。“说根心话”则要求人们说话要发自内心,真诚待人,不欺骗、不谄媚。“行无愧事”是一种道德上的自律,行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做亏心事,体现出对道德准则的坚守。“读有益书”表明了对知识的追求,通过阅读有益的书籍来滋养心灵、启迪智慧,提升自身的素养。这四句话层层递进,从做人的本质到言行举止,再到自我提升,为人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道德形象,这种形象也是白衣古镇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引导人们在生活中追求真诚、善良和有内涵的品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观音报厅中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所书“第一山”竖匾,虽仅三字,但含义深远。从宗教角度看,观音报厅是一个充满宗教意义的场所,“第一山”或许象征着此处在宗教信仰中的至高地位,是人们心灵向往的神圣之地。在人文层面,它体现了白衣古镇人民对美好、崇高事物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仅局限于宗教信仰,更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激励着人们追求卓越,向着心中的“第一山”努力攀登,也反映出古镇人对精神境界的一种崇高向往,这种向往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塑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清代大书法家郑板桥所撰“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此联充满了一种淡泊宁静的意境。从表面上看,描绘了一种简单、质朴的生活方式,用竹叶烹茶、松根煮菜根,展现出对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在深层次上,它体现了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在宗教文化的影响下,人们不被世俗的物质欲望所束缚,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这种态度在白衣古镇人文精神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让人们懂得在简单的生活中寻找乐趣,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保持一种豁达、超脱的心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吴德济拔贡所书“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两头是路,喫一杯,各自东西”,这副楹联蕴含着深刻的宗教哲理和人生智慧。“四大皆空”体现了佛教的思想,引导人们放下尘世的执念。在这片刻的休憩中,人们忘却彼此的差异和纷争,体现出一种包容和平和的心态。“两头是路”则暗示人生有多种选择和可能性,在这纷繁复杂的人生道路上,人们相遇时共饮一杯,然后各自前行,有一种随缘、豁达的意味。这种思想影响着白衣古镇的人文精神,使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豁达包容,对待人生的变化也能泰然处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天开文运大礼堂石柱匾联更是意义非凡。“宇宙大文章,原从忠孝,古今名将相,气作星辰”,此联将宇宙文章与忠孝之道相联系,强调了忠孝在文化和道德中的重要地位。在宗教文化中,忠孝也是一种被推崇的品德,与对神灵的敬畏、对教义的遵循相融合。从白衣古镇的角度看,它鼓励人们以忠孝为本,传承和弘扬这种美德,培养人们对家庭、对国家的忠诚。“读五车书,忠孝为本,晓千古事,廉节是大”进一步强调了知识与品德的结合,通过读书明事理,以忠孝廉节为行为准则。“借山川灵气,培育英才赶前贤,感神祇恩泽,树造俊杰超古人”则体现了古镇人对自然和神灵的感恩之情,借助自然的滋养和宗教信仰的力量,培养出超越前人的优秀人才,塑造了一种积极向上、崇尚美德的人文环境,将宗教精神与人文培养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再看教育主题的楹联,如吴德凖义学撰堂联“教育作人,原本宗支宏造就;童蒙求我,不分外姓共甄陶”,此联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教育公平与包容之路。它彰显出人才培养不应受家族局限的远见卓识,这种博大的教育情怀,穿越时空,至今仍熠熠生辉,促使我们在现代教育的征程中,不断反思教育的广度与深度,探寻教育真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宗教相关的楹联更是独具韵味,如观音大士殿柱匾联“田舍奴,我岂妄哉,看劫火飞来,除却宝像金身,村市几人脱厄难;阎浮界,众生听者,仗甘露洒遍,从此洗心涤虑,菩萨何处不慈悲”。此联似晨钟暮鼓,发人深省。它以富含哲理的语句,既传达出对菩萨慈悲之力的敬畏,又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尘世之人的心灵,提醒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间需时刻自省,净化灵魂。这些楹联让宗教场所超越了信仰的单一维度,成为滋养道德与智慧的神圣之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典故的运用上,白衣古镇的楹联堪称神来之笔。奎星阁匾联“千秋事业赋梨园,揖让生,征诛净,五霸七雄小丑耳,将相中惟伊尹、吕尚、周公、孔明,还算得几双耍手……”,巧妙地将众多历史人物汇聚一堂,宛如一场跨越时空的群英盛会。它展现出创作者对历史深邃的洞察和独特的解读视角,使读者在欣赏楹联之时,仿若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亲身体悟他们的非凡智慧和丰功伟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描绘古镇建筑之美的楹联,如“青瓦长街留旧忆”“木房铺面老商号,石板嵌街古柳州”,它们像是一位位默默守护古镇的老者,用质朴的语言讲述着古镇的过往。那古朴典雅的街道、承载岁月痕迹的商铺,每一处角落都弥漫着历史的气息。青瓦、石板,这些看似平凡的元素,却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它们静静地诉说着古镇曾经的繁华昌盛,勾起人们对往昔岁月的无尽遐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山水之美在楹联中亦有着浓墨重彩的描绘。“一水两溪,三坝四山”“涛鼓声声催凤翼,廊桥步步接云梯”,这些语句如灵动的画笔,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的自然画卷。清澈的溪流潺潺流淌,雄伟的山峦巍峨耸立,奔腾的波涛奏响激昂的乐章,横跨其上的廊桥宛如连接天地的云梯。这动静相宜的山水之美,不仅是古镇的绝美背景,更是古镇人心灵的栖息之所,是他们对大自然敬畏与热爱之情的生动体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古镇的人文内涵则是这些楹联的灵魂所在。“两位翰林,玉振金声,心怀社稷,国有雄才”,短短数语,却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古镇的文化天空。它展现出古镇人才辈出的辉煌历史,这些翰林们以其卓越的学识和高尚的家国情怀,成为古镇的骄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向学进取。古镇人的精神品质——勤劳朴实、智慧包容、坚韧不拔,也在楹联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并代代传承。当人们漫步古镇,思及翰林;当人们面对古迹,挥毫泼墨;当人们身处新村,歌颂时彦,齐心协力建设家园之时,都能深深感受到古镇文化那股无形却强大的力量,它如涓涓细流,润泽着每一个人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风土人情方面的楹联,如“思永睦、毓秀钟灵,地美人和,乡风淳朴,名家辈出,祠庙庄严,街市纵横,历史文明添壮丽;喜白衣、山青水碧,政通业顺,生态优隆,游客频临,物资丰盛,坊楼簇拥,升平景象铸辉煌”,则像是一位热情的导游,用细腻而生动的笔触,全方位地展示出古镇的整体风貌。它让人心生向往,仿佛能看到那地灵人杰的画面,感受到古镇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如同火焰般炽热,自豪之情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白衣古镇的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先人的智慧结晶与深厚情感,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它们值得我们用心去品味、去传承,让这古老的文化之花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绽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