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博物院

郭争鸣

<p class="ql-block"> 湖南博物院(原为湖南省博物馆,2022 年 7 月 30 日正式更名),位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 50 号,地处长沙市中心地带。湖南博物院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其中,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是其重要的馆藏特色。“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分为“惊世发掘”“生活与艺术”“简帛典藏”和“永生之梦”四个单元,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艺术水平等方面的内容,比如墓内各种生活用品齐全,反映出当时的生活生产水平和墓主的地位,还有存放酒水的野猪造型容器等独特文物。此外,湖南博物院还通过“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和青铜、陶瓷、书画、工艺 4 个专题展馆来展现湘楚文明的发展历程。该博物院不仅是文物收藏、展示的场所,也是研究、教育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学习、研究,对传承和弘扬湖湘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你有计划前往参观,可以提前了解其开放时间、票务信息以及展览安排等,以便更好地规划行程。</p> <p class="ql-block">  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大厅通常给人以宽敞、明亮、大气的印象。其设计融合了现代建筑的理念和湖南地域文化元素,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可能采用了高质量的建筑材料和先进的照明系统,营造出舒适的参观环境。2024年11月12日我和肖老师一起到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  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是由湖南博物院和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联袂打造,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CAMLab)汪悦进团队提供学术指导的展览,于2024年6月8日至2025年2月16日在湖南博物院一楼特展一厅举办。该展览的特色与亮点包括:先进技术呈现:通过超大型球幕、全息影像、裸眼3D 和镜像空间等技术,让观众沉浸式感受马王堆汉墓的文化魅力。比如利用超大型球幕呈现马王堆汉墓的宇宙观等场景,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体验;借助全息影像技术,逼真地还原出文物的细节与风采。深度解读墓葬艺术:整合全球性的学术资源,结合全球领先的多媒体数字技术,深入解读马王堆汉墓的墓葬艺术,全面展现马王堆汉代文化的艺术成就,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展览通过多种数字技术手段的运用,打破了传统展览的局限,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展体验,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深入了解汉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是一次将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创新展览尝试。如果你对马王堆汉墓文化或沉浸式数字展览感兴趣,不妨前往湖南博物院参观体验。两人花了196元票价,性价比不高!</p> <p class="ql-block">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是湖南省博物馆的重要展览之一。这个陈列全面展示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珍贵文物,包括精美的丝织品、漆器、帛画、帛书以及保存完好的女尸等。通过这些文物,生动地呈现了西汉时期的社会生活、丧葬习俗、文化艺术和科技水平。展览的布置精心,运用了现代的展示手段和多媒体技术,让观众能够更直观、深入地了解马王堆汉墓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2024年11月12专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  马王堆遗址发掘现场外景是一片充满历史感和神秘感的景象。周围可能是较为空旷的土地,发掘现场有众多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各种考古工具和设备有序摆放。或许还能看到为保护现场而搭建的临时设施和防护围栏。现场的土地因为发掘工作而有翻动的痕迹,周围可能有一些关于遗址的介绍和标识。</p> <p class="ql-block">  马王堆汉墓位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古汉路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内。它处于长沙市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此地在地方志记载中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家族墓地,故而得名“马王堆”。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一家三口的墓葬。在 1972 年至 1974 年期间,这里先后进行了 3 次考古发掘。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具有重大意义,被称为新中国建国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其出土的文物十分丰富,为研究汉代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马王堆镇墓俑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种陪葬俑。马王堆汉墓共出土了数百件木俑,这些木俑的雕刻精细,展现了生动的形象,造型多样。其种类包括戴冠木俑、着衣俑、彩绘俑等,它们的造型和服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例如,戴冠木俑高 79 厘米,头长 14 厘米,肩宽 19 厘米,于 1972 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共出土两件,其中一件出土于南边箱。这些镇墓俑的作用可能与当时的丧葬习俗和信仰有关,被认为具有保护墓主人、驱邪避凶等寓意。它们为研究西汉时期的丧葬文化、艺术风格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在马王堆汉墓中,确实发现了与小米饼相关的文物。具体来说,马王堆出土的遣册中有完整的家族食谱、烹饪和食法,其中提到了装有小米饼的陶食盒,这表明小米饼在当时是一种重要的食物。此外,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也出土有米饼,这进一步证实了米饼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这些发现为我们了解古代饮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如果你对马王堆汉墓或古代饮食文化感兴趣,可以进一步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或参观相关展览,以获取更多信息。</p> <p class="ql-block">  汉画像《舂米图》主要描绘了汉代舂米的场景。《舂米图》是汉代画像砖中的一种,它展示了汉代加工谷物的新发展。画面中,上部是一座立在四根粗桩上的干栏式粮仓,左下部两人立在矮架上踏碓舂谷,右下部一人持桶倾倒已舂完的谷,另一人持双扇飏风除糠。这种脚踏碓(践碓)在汉代应用已很普遍,其效率十倍于手工的杵舂。该画像砖不仅反映了汉代谷物加工的技术水平,还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生活、劳作场景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汉代艺术、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如果你对汉代历史、文化或艺术感兴趣,可以进一步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或参观博物馆中的汉代画像砖展览,以获取更多信息。</p> <p class="ql-block">  马王堆出土的漆盒数量众多,且制作精美,反映了汉代高超的漆器工艺。凤纹漆食盒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此漆盒以木为胎,内壁髹红而外表涂黑漆,黑地上绘出红色凤鸟图案。内壁上墨书“君幸食”三字,标明了其用途。盒外壁底部的题铭又标出了它的容量,显示了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这些漆盒不仅是盛放食物的器具,更是精美的艺术品。双层九子奁出土于一号墓,是辛追夫人的化妆盒,但也可视为一种特殊的食物或物品保存盒。其制作工艺复杂,色彩绚丽,体现了汉代漆器的高超技艺。这些漆盒不仅具有保存食物的功能,还因其精美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艺术价值而备受瞩目。它们为我们了解汉代的生活习俗、饮食文化以及漆器工艺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朱红菱纹是一种古代织物图案,主要出现在西汉时期的丝织品上。朱红菱纹罗是一种布料,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其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丝织品、帛书、竹简等。朱红菱纹以朱红色为底色,图案为瘦长菱形,两侧各附加一个不完整的较小菱形,虚实两行相间排列,形状与俯视的耳杯相似,因此得名耳杯形纹饰或菱纹。这种图案设计独特,富有艺术美感。朱红菱纹罗的织造技术复杂,需要采用绞经组织使经线形成明显绞转的丝织物。其织造过程中,需要有提花束综装置和绞经装置相配合,并需两人协同操作,才能织成这种罗孔清晰、花地分明的菱纹罗。朱红菱纹罗不仅体现了汉代高超的丝织技术,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习俗。此外,它作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珍贵文物之一,为研究西汉时期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如下:五行相生:水生木水滋润木,使木得以生长。木生火:木作为燃料燃烧产生火。火生土:火燃烧后留下的灰烬形成土。土生金:土中蕴藏的金属矿物经过提炼得到金。金生水:金在高温下可以化为液态,即金生水(也有解释为金属表面容易产生露珠,或金属工具可用于掘井取水等,从而金生水)。五行相克:水克火:水可以灭火。火克金:火可以熔化金属。</p><p class="ql-block">金克木:金属工具可以砍伐树木。木克土:树木的根系可以穿透土壤,使土壤松动。土克水:土壤可以阻挡水流,用土筑堤可以防水。这些相生相克的关系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自然界万物相互关系的朴素理解。相生表示一种元素对另一种元素具有滋养和促进的作用;相克则表示一种元素对另一种元素具有制约和抑制的作用。这种生克关系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有所体现,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风水、命理等领域。</p> <p class="ql-block">  马王堆汉墓出土梳妆用品是指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一套精美的梳妆用具,它们被装在一个双层五子漆奁中。这套梳妆用品包括各种化妆品和梳妆工具,如胭脂、油彩、白粉等化妆品,以及铜镜、镜擦、粉扑、梳子、镊子等梳妆用具。五子漆奁是古代女子存放梳妆用品的盒子,其设计精美,制作精良,反映了汉代高超的漆器工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子漆奁中装有五个小奁盒,每个小奁盒内都装有不同的梳妆用品,这些用品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梳子、篦子等工具用于梳理头发,而胭脂、油彩等化妆品则用于面部妆容的打造。特别是出土时笰毛的部分染成了红色,很可能是胭脂,这为我们了解古代女子的化妆习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此外,五子漆奁的出土也为我们了解汉代女子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这些梳妆用品的制作工艺和设计风格都体现了汉代高超的手工艺水平和独特的审美趣味。</p> <p class="ql-block">  “扇里扇外”这个湖南博物院的专题展想必十分精彩。这个展览很从多个角度展示扇子的魅力,扇里或许藏着细腻的书画、精致的刺绣,扇外可能有着独特的材质和精美的雕刻。通过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扇子,展现扇子在文化、艺术、工艺等方面的发展与变迁,让观众领略到扇子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p> <p class="ql-block">“扇里扇外”是一个专题展览的名称,该展览在湖南省博物馆(现更名为湖南博物院)举办。扇里·扇外——湖南博物院藏扇面展。时间:自2023年11月17日至2024年11月17日。地点: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博物院)三楼,本次展览旨在呈现扇画意境与扇外情谊,揭示扇面的文化内涵,并侧面反映湖湘地域文化。展览分为扇里逍遥:包括“花间事”、“山水清韵”、“随行而书”、“画中人”四个单元,展示了80余件扇画,以春夏秋冬四景为线索,展现了草木荣枯、鸟虫繁衍、四季变化之美。扇外情长:包括“求扇一页胜画三尺”和“潇湘自古多才俊”两个单元,60余件藏品展现了扇画的情思寄语,这些扇画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承载着赠扇者与受扇者之间的深厚情谊。扇面艺术:自宋开始,扇与画融为一体,诗、书、画、印在咫尺之间高度统一,构成独特的扇面艺术。扇画题材广泛,花鸟、山水、人物、诗词皆可入扇,咫尺间随形布局,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美。湖南博物院扇面收藏共计1400余件/套,以清至民国时期为主,藏品丰富,不乏珍品。反映湖湘地域文化特色的名士墨客扇面,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p> <p class="ql-block">  安化梅山文化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的地域文化。它融合了宗教信仰、民俗风情、艺术形式等多个方面。在宗教信仰上,有着独特的神灵崇拜和祭祀仪式;民俗方面,包括丰富多样的节庆活动、婚丧嫁娶习俗等;艺术形式则有歌舞、戏曲、民间工艺等。梅山文化展现了安化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生活和社会的理解与感悟。</p> <p class="ql-block">  九子母像在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中有不同的呈现和寓意。在一些佛教艺术中,九子母通常被描绘为多子多福、护佑儿童的神灵形象。其造型可能姿态各异,有的慈祥温和,有的庄重肃穆。九子母像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可能出现在壁画、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太一将行图》中的雷公像通常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象征意义。雷公像可能被描绘得威武雄壮,身形高大,肌肉贲张,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其手中可能持有象征雷电的法器,如锤、钻等,周围可能环绕着雷电的图案或光影效果,以突出其掌控雷电的能力。雷公像在这幅图中往往具有驱邪避灾、护佑平安的象征意义,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  雷公木雕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雕刻作品。雷公木雕通常会精心刻画雷公的形象特征,展现其威严和力量。木雕可能会注重对雷公面部表情的雕琢,比如怒目圆睁,表现其愤怒和威严;在身体姿态上,可能呈现出一种矫健有力的动态感。雷公木雕的工艺技巧也十分讲究,通过刀法的运用、线条的勾勒和细节的处理,使雷公的形象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雷公,在中国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中,是司掌雷电的神祇。雷公的形象通常被描绘得极具威严和力量感。他多为人身鸡头,背有双翅,手持锤和钻,能发出震耳的雷声和耀眼的闪电,以惩罚世间的邪恶和罪恶。雷公在不同的文化和艺术作品中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总体上都代表着大自然的力量和正义的审判。</p> <p class="ql-block">  西天牛王是指在西天相关的神话或宗教体系中的牛王形象。在某些传说中,牛王可能具有强大的力量或特殊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湖南省博物馆的“湖南人”专题展应该是一次对湖南地域人文的精彩呈现。这个展览从多个维度展现湖南人的历史、文化、生活和精神风貌。通过丰富的文物、图片、文献等资料,追溯湖南人的起源与发展,讲述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历程、创造的辉煌成就以及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还展示湖南人的饮食习惯、传统工艺、民俗风情等方面,让观众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湖南人的生活百态和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  孔昭绶是近代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积极投身教育事业,主张教育改革和创新,为培养人才、推动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袁吉六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国文老师,袁吉六学识渊博,教学严谨,对毛泽东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产生了重要影响。方维夏是中国近代的一位革命先烈和教育家。他早年参加革命,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在教育领域也颇有建树,致力于传播新思想。</p> <p class="ql-block">  萧三与毛泽东是同乡好友。萧三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他和毛泽东自年少时相识,有着深厚的情谊。在革命道路上,萧三积极参与并支持革命事业,为传播革命思想和文化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  罗学瓒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湖南株洲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罗学瓒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运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  《吊屈原文》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创作的一篇哀悼屈原的文章。文中柳宗元对屈原的遭遇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感慨,借屈原的不幸来抒发自己被贬的愤懑和对时政的不满。柳宗元在文中赞扬了屈原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同时也对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批判。</p> <p class="ql-block">《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所作的一篇托物言志的骈体铭文。文章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出陋室。文中对陋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现出陋室主人高雅的情趣。这篇短文语言简洁优美,韵律和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湖南的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醴陵陶瓷是湖南陶瓷的代表之一,以釉下五彩瓷闻名,色彩鲜艳、晶莹润泽,其工艺精湛,图案精美。铜官陶瓷历史悠久,产品种类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湖南陶瓷在造型、装饰和烧制工艺上不断创新发展,既传承了传统技艺,又融入了现代元素。</p> <p class="ql-block">  “刘海戏金蟾”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吉祥题材,以其为主题的香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这种香炉通常会精心刻画刘海和金蟾的形象。刘海往往被塑造得活泼灵动,面带笑容;金蟾则形态逼真,富有生气。从工艺上运用精湛的雕刻、铸造或彩绘技艺,使香炉在实用的同时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不仅具有宗教祭祀的功能,还常常被视为一种能够带来财富和好运的象征物件。</p> <p class="ql-block">  四羊方尊是中国商代晚期青铜礼器,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颈饰口沿外侈,每边边长为 52.4 厘米,其边长几乎接近器身 58.3 厘米的高度。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肩部有四龙盘缠,四角是四个大卷角羊,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四羊方尊以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和高超的铸造工艺,展示了当时中国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p> <p class="ql-block">  石门皂市商代青铜器是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物。这些青铜器的出土为研究商代的文化、工艺、社会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其造型和纹饰往往具有商代青铜器的典型特征,反映了当时的铸造技术和审美观念。</p> <p class="ql-block">  汉代酿酒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原料方面,主要使用谷物,如黍、稷、稻、麦等。酿造工艺上,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流程,包括制曲、发酵、过滤等环节。汉代的酒曲制作技术有所提高,使得酒的品质和产量都有所改善。汉代的酒度数相对较低,酒的种类也较为丰富,有米酒、果酒等。当时的酿酒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日常饮用需求,在祭祀、社交等活动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p> <p class="ql-block">  《刘海砍樵》是湖南花鼓戏中的经典曲目。这部作品具有浓郁的湖湘特色,剧情生动有趣,旋律优美动听。它讲述了刘海与胡秀英之间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民间的智慧和浪漫情怀。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刘海的勤劳善良、胡秀英的活泼俏皮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唱词通俗易懂,表演形式活泼多样,充满了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唐绢画《仕女弈棋图》是唐代的一幅珍贵画作。这幅画生动地描绘了唐代仕女弈棋的场景,展现了当时贵族女性的生活风貌。画中仕女形象优美,姿态优雅,服饰华丽,色彩鲜艳而和谐。从艺术角度看,它的线条流畅,人物神态刻画细腻,构图巧妙,反映出唐代绘画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风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