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弘扬延安精神 激发爱国热情</b></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9日,由芮城县延安精神研究会主办的“延安精神在芮城”讲述会在芮城县第一职业学校举办。</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上世纪70年代,“王寮引水洞"被当做芮城自力更生办水利的一个著名典型,其精神不输“红旗渠”。长达三千米的穿山长渠,硬是靠着村民一镐一镐,一锨一锨地刨出来,神仙看了也动容。今日让人们震撼的“天路工程”锡涯沟挂壁公路虽然艰巨,但那还是在可见天日的地面开凿,而“王辽洞”却是深藏地下,因而施工难度更大,艰险更多,仅凭一村之力,奋战七年而功成,其精神当得上“伟大”二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今天分享的就是王寮村党支部书记张效良为解决吃水难的问题,带领全村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七年开山引水的故事——《天不老,王寮精神永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讲述人:风陵渡镇政府 高盼</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不老,王寮精神永存</b></p><p class="ql-block"> 有一位村党支部书记,身卧病榻,临终前阵阵昏睡中,嘴里仍不停地喊,水!水!他,就是早年曾帮助奔赴延安进步青年安全渡过黄河,1949年又为挺进大西北解放军送水筹粮的风陵渡镇王寮村老党员张效良。</p><p class="ql-block"> 有一群人,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为凿通一条3500米水洞,从1966年到1973年,奋战两千六百个日日夜夜,谱写了一曲当代愚公赞歌,抒写了一种精神。他们,就是生活在中条山南麓王寮村的村民。</p><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过去了,英雄的赞歌仍回响在历史的天空。</p><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过去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王寮精神,仍激励着芮城儿女,不断推进社会文明与进步,建设“黄河明珠,秀美芮城”的宏伟目标,而踔厉奋进,努力前行着。</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重新把思绪拉回到五十多年前的那个年代。王寮村的北面是层层起伏的黄土高原和巍巍的中条山,东、南、西三面都是几十丈深的大沟。1966年,当时王辽全村只有三口井,生产生活用水全都靠这三口井,而这三口井每口都有80米深,打一担水相当费劲儿,一到天旱,井里就剩一点儿水,人们要冒着生命危险下到井里舀水,或者到三四里外的深沟里去担。</p><p class="ql-block"> 为了解决水源短缺问题,当时的王寮村党支部决心寻找水源,兴修水利,彻底解决王寮村的干旱面貌。在1966年正月初三,老支书张效良同志和党永寅、党三存三人,顶风踏雪,翻山过沟,终于在距离王寮村十多里的石门涧发现了一股泉水,为了测量水源地势问题,他们从泉水旁的芦苇丛里折了两根芦苇杆当三角尺,一节一节量到山顶;又由山顶量到王寮村边,测出水源比村子地势高了约十来米,觉得可以把水引下来。但为了测量准确,他们又请了黄河水文站的同志用仪器来帮助测量,测量结果,石门涧的地势比王寮村高约十五米。但要把这股泉水引到王寮村,就得在山底下凿出一个3100米长的水洞。面对这坚如钢铁的巍巍石山,老支书张效良和广大群众,没有被困难吓倒,毫不动摇退缩,而是以愚公移山的英雄气慨,坚定地说:“老愚公有决心搬掉两座山,咱们也有志气凿穿两座山,今年不行,明年接着干,水不归田,人不下山,坚持到底就能胜利。”就这样,一个凿山引水的宏伟计划制订了。</p><p class="ql-block"> 1966年2月18日,在老支书张效良和共产党员党克敏带领下,组成了一支五十人的水利队伍,打响了凿山引水的战斗。</p><p class="ql-block"> 在开凿北洞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种坚硬石头,一铁锤下去,只有火星四溅,却进不了分寸。钢钎搭在石头上,一锤砸下去,钎头就滑到一边去了。硬汉子党志英不服气,举起大锤,一口气打弯了12根钢钎,却没有打成一个炮眼。经过陕西省地质局帮助检验,才知道这种石头叫角闪石,是花岗岩中最硬的一个种类。这就能难倒他们吗?不能!实践中,他们发明了游锤,自己做了木架,上边吊了一个54斤的大铁锤,由一个人来回敲打,并把钢钎的头改用了机器上的钻头,这一下快多了,原来一天进三寸,改进后一天进度一尺多。王寮村的英雄们又取得一次胜利。</p><p class="ql-block"> 困难仿佛专门在考验这些英雄们,角闪石战胜了,洞里又出现了新困难:岩石缝里不停地往外冒出水来,像下暴雨一样,干活不到十分钟,身上的棉衣棉裤就湿透了。起初人们顶草帽,不行!草帽遮住眼睛无法干活;后来穿上雨衣,可这拖泥带水影响的没法干活。大伙们干脆脱掉衣服,穿个裤头硬干!外边冰天雪地,他们却坚持了六十天,冲过了五十米长的“水帘洞”!</p><p class="ql-block"> “水帘洞”过去了,紧接着是流沙塌方。复杂的地质结构,给凿山者带来一个接着一个的难以攻克的难关,流沙取之不尽,怎么办?聪明的王寮人总是会有办法的,他们往前打一尺,用砖拱一尺,一尺一尺的前进!</p><p class="ql-block">转眼到了1972年秋天,在北洞打了一千多米深的时候,南洞已打了2000多米。洞太深了,里边几乎没有了氧气。虽然人们不断往洞里用鼓风机送风,但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有一次,党廷孝、党发财、党林玉三个人打好炮眼,装上炸药点燃了导火索,准备往外跑时,党廷孝因缺氧突然晕倒了,党发财眼前发黑一下也晕倒了,年仅十七岁的党林玉傻眼了,不知该怎么办,导火索冒着火花,眼看就要爆炸!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党发财突然醒过来了,虽然头痛欲裂,但他还是清醒地知道目前的处境。他艰难地爬着过去,抓住了正在燃烧的导火索,猛地一拉,总算避免了一场恶性事故。缺氧问题无法解决,可愁坏了这些英雄们,他们有劲没法使。关键时刻,县里的领导拨来了一台空气压缩机和柴油机,这一难题总算顺利解决了。</p><p class="ql-block"> 1973年3月29日,经过两千六百个日日夜夜,王寮人民终于凿穿石山,胜利竣工,从此结束了王辽大队祖祖辈辈“吃水贵如油,用水人人愁”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人们不会忘记,就在水洞还有18米就要打通的时候,就在还有五十天清水就要流到王寮村的时候,费尽心血,鞠躬尽瘁的党支部书记张效良却积劳成疾,于2月5日病逝。按照他的遗嘱,村民们把他葬埋在村西头水库旁,让他永远都能看到碧波荡漾的水库,听到悦耳的水流声。</p><p class="ql-block"> 时隔五十多年,王寮的故事仍在代代相传,王寮精神仍在激励着后人。</p><p class="ql-block"> 这里,请大家和我一起,对王寮精神进行深入溯源。王寮精神是什么,她不正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芮城的具体体现吗?她不正是芮城儿女继承革命传统,坚守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吗?</p><p class="ql-block"> 天不老,王寮精神永存!</p><p class="ql-block"> 我的讲述就到这里,谢谢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