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季节参观苏州况公祠

觅渡风光

况公祠位于苏州市姑苏区道前街的西美巷31号,就在市立医院西面,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是苏州境内唯一一座纪念况钟的专祠。况公在苏期间,削减重赋,深受百姓爱戴。况公祠不仅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苏州重要的文化活动中心和廉政建设宣传阵地.<br>在保护古建筑、保留祠堂原貌的同时,充分把苏式园林的艺术之美融入其中,向大家展现苏州特色廉洁文化。<br> 在道前街进入西美巷没有多远,就来到了大门朝东的大门。 在祠院里的建造池塘、小桥、假山,它们充分体现了苏州园林的风格。 在亭子的水榭上,看一看平静的池塘。 在况公祠的里面,看到了非常引人关注的退思斋,即使像况钟这样的一代清官,也会时时在此处反省自己。 在况公的书桌前,她也坐下,手握毛笔来体会一下。 在“退思斋”仔细地看陈列的画卷。 况钟深受百姓爱戴,以至于每次调任升迁,百姓都不答应,拼了命的挽留。明代知府按制三年一任,同一地方顶多连任一届。苏州仍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漕运枢纽、税赋要源,一般知府连任一届都很困难。<br>唯有况钟,连续留任长达13年,空前绝后,创造了“三任三离”的奇迹,最后病死在任上 一留苏州<br><br>况钟就任苏州知府的第二年,因继母去世,按照礼制,应回籍守丧3年。<br>当时,三万八千五百八十余人联名上书,恳请皇上要况钟立即复任,还编了歌谣传唱:“况太守,民父母。众怀思,因去后。愿复来,养田叟。”<br>明宣宗顺应民意,命况钟中止守制,回苏守孝复任。 <div>二留苏州</div><div><br></div>况钟在苏六年考满,照例要进京述职,百姓怕他升迁而去,又作歌谣:“况青天,朝命宣。愿早归,在新年。”<br>当时百姓都早早守候况钟离苏的路上,等车经过时,百姓们拖住况钟的车,有的甚至躺在路上,不让他离开。<br>并有八万多人联名上书,列举况钟治苏六年政绩,请求留任。<br>明英宗召见况钟,宣赐敕书一道,命复任苏州知府。 三留苏州<div>况钟在苏任期满九年时,按常例赴吏部,等待升迁,而吏部也准备派杨衡接任其职。<br><br>苏州又发生了两万余人拦轿诉请江苏巡按张文昌,坚决要求况钟继续留任。<br><br>结果这一次,又是朝廷顺应了民意,况钟晋升为正三品按察使,属高官低就,仍留任苏州。</div> 况公祠里有一副对联,概括了况钟的一生:“一肩行李,试问封建官场有几;两袖清风,且看苏州太守如何。”<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