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主办单位:济源市中医院 <br>承办单位:济源市夏都医院 <br>2024年度济源医学会针灸专业委员会、眩晕专业委员会、济源市康复医学会治未病学会,将于11月16日联合召开济源示范区卫健委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医药创新发展大会,请各单位通知中医相关学科骨干人员积极参会。<br>一、会议时间:11月16日<br> 签到时间:11月16日8:00——8:30<br>预报名开始时间:11月15日10:00<br>预报名结束时间:11月16日6:00<br>特别提醒:<br>(1)程序签到签退与纸质版签到记录一并审核。(程序内无签到记录视为报名不成功,无纸质签到视为替签。)<br>(2)关于会议的各类问题请联系会议联络人统一处理。<br>联系人:<br>联系电话:<br>注意:本场会议加设中场签到,中场签到以会场照片为准。(中场签到时间现场通知)<br>二、会议地点:济源市建国饭店<br>三、会议邀请专家<br>1.崔应麟 第二届全国名中医,河南省中医临床十大领军人才之一,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急诊分会副会长、“十三五”教材《中医急诊学》副主编,河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师从我国著名医家石冠卿教授。擅长诊治急性脑血管病及头痛等疑难症,采用醒脑灌肠液与微创清除颅内血肿治疗急性脑出血效果显著。所研制的康益胶囊适用于脑血管病的康复与预防。</h3> <h3>2.周常恩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健康产业研究院副院长。<br>他长期从事人工智能和中医诊断、中医健康管理方面的交叉研究工作;致力于诊疗系统底层逻辑、知识库和核心算法的设计。<br>先后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厅级课题2项,企业横向课题2项;累计课题经费330万元。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两项(排名第五,第六)、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七);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七), 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申请并授权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10项;与企业合作研发的名老中医经验智能化传承系统已经应用到各级卫生机构。<br>授课内容:《人工智能与未来中医——基于中医临床思维的探索与实践》</h3> <h3> 3.张怀亮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医德标兵,全国中医药临床优秀人才,河南中医药大学眩晕病研究所所长,全国名老中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管局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研究促进会脑病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委,河南省保健委员会、省卫健委保健局特聘干部保健专家。<br>授课内容:《眩晕问诊思路与技巧》</h3> <h3>4.李军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原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部长,石学敏院士团队首席专家、天津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刺络拔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委员、天津市超声工程学会委员、天津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br>授课内容:《醒脑开窍对祖国医学理论的四大贡献和醒脑开窍的组成与操作》</h3> <h3>5.曹大明 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针灸)诊疗中心专家组专家。受聘担任美国加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美国河洛医科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加州执照针灸医师学会高级业务顾问。能够运用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常见病,脊柱及其相关疾病,顽固性头痛、咳喘、面瘫、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顽固性失眠、皮肤病、偏瘫半身不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青少年近视以及格林巴利综合症等。</h3> <h3>6.吕沛宛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马中友好中医大使”、“中医丝绸大使”,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2021年度中医药基层科普人物,国家中国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专项“中国-马来西亚仲景中医药中心”项目建设成员,2024版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马来西亚管理与科学大学高级讲师,河南省教科文卫体工会、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省中医院“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负责人,河南省新一轮重点学科中医工程学-中医养生工程学学科方向带头人,河南省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养生学学科带头人,第四届、第五届国际传统医学大会副主席,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养生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促进会免疫分会秘书长,河南省康复医学会治未病分会第一届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仲景书院国医导师。河南省中医药岗位技能竞赛一等奖,郑州市技术状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擅长针、灸、药、食杂合以治,调养内科杂病和养生保健。<br>学术方面:提出四时阴阳变化是中医养生学的方法论,宝命全形术当应四季寒凉温热的学术观点;健康中国重在提高中国公民养生保健素养并重在推广普及;同时也提出中医理论科普化,养生语言通俗化,养生方法便利化是中医养生的群众基础。<br>授课内容:《新创黄元灸推动治未病优势专科发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