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记忆】“吉春堂”的变迁

<p class="ql-block"><b>  在新东村叫下隔之的地方,离一条坑流不远处,有座不大不小的中型屋舍,名谓“吉春堂”。“吉春堂”,从这个好听的名字,就能想到屋舍最初的主人,对生活和未来曾经满怀着追求吉祥幸福的愿景。</b></p> <p class="ql-block"><b>  而在我小的时候,最初见到的“吉春堂”却是残垣断壁,一副凋零的景象,那几处未倒塌的房子是牛棚,其余都成了种香蕉、木薯、结粉(一种根块晒干后可磨粉做粄的植物)的园子。听老人讲,“吉春堂”原也是烟火旺盛的吉宅,但在解放前的某一年,外乡叫寨下的一伙歹人进村来抢劫,点火把它烧了,当时幸天空突然下起一场阵雨,结果宅子最终被烧毁了一半,残存了一半。在这场浩劫中屋后的几棵龙眼树,青榄树幸亏免于一难,仍然长势茂盛,树干越长越高越长越大。我们童年时光,几个小孩子经常结伴来此处追逐玩耍,抓蝉捕蝶。</b></p> <p class="ql-block"><b>  上世纪的1979年,随着人口增长居房拥挤,现住“崇德居”的几家有份额的房亲决定重建“吉春堂”。那时是生产队集体生产时期,房亲们则利用早晚工余时间,整理扩充地基,打泥砖,上山倒树做桁桷,到十公里外的圩上购瓦买灰,配合木匠泥水师傅加班加点施工,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成功重建了“吉春堂”。远在外地工作的我,一次回家探亲,见原荒芜的宅基上重新长出了一座崭新的屋子,心里无比高兴和舒畅。新屋子,三天井两厅堂一后楼的布局,朴实而宽敞。我小住几日,见众亲们生活得很愉快,满脸春风,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亲如一家,心里想,今天的“吉春堂”不又成了名副其实的吉春堂!</b></p><p class="ql-block"><b> 时光流淌,岁月更替,改革开放后,房亲们的收入增加了,有了能力盖各自独立的新屋,因此各家相继迁出了“吉春堂”。打这时起,原来热热闹闹的“吉春堂”,又变成了一个孤寂的存在,在风雨中独自飘搖。以至后来,墙体斑驳,桁桷腐烂,倒塌的风险日近。</b></p> <p class="ql-block"><b>  人生之路,艰难曲折,总有峰回路转的时候,而“吉春堂”也一样,于2023年春季开启了它新的岁月。众亲们在一个叫仓叔的牵头带领下,发动捐款集资,并群策群力对它进行了深度修缮,除更换了桁桷,还盖上了陶瓷瓦面,并重披了墙体,修整了天井,安装了太阳能灯具。垂暮下的“吉春堂”转眼间俨然旧貌变新颜,青春再现,成了村子里受人称赞的“老来俏”。如今,厅堂宽敞明亮,空气清新,鸟鸣鸡啼声幽的“吉春堂”是房亲们举办酒席,及平日饮茶聊天的好地方。 而在“吉春堂”里有属于我的一处房间,它是我故乡里唯一的家产,也是我一个远离家乡游子在梦里漂泊归航的港湾。“吉春堂”,我深爱在心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