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11.7日上午参观了勉县“武侯祠”,游览了“诸葛古镇”并参观了古镇里的“天下武侯祠展览馆”和“冷兵器博物馆”,同时还参观了与古镇一路之隔,距离古镇约300多米远的“马超墓”。该景区距离汉中40多公里。</p> <p class="ql-block">景区简介</p><p class="ql-block">勉县武侯祠是纪念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庙,始建于公元263年(蜀汉景耀六年),是全国最早的武侯祠,也是唯一由皇帝(后主刘禅)下诏修建的祠庙,故称“天下第一武侯祠” </p><p class="ql-block">武侯占地80余亩(约5.336公顷),现有明、清风格的古建筑30余座150余间,有汉以来各时代碑刻100余通,匾联60余副,其他馆藏文物100余件,古树名木40余株。其中以唐贞元11年刻立的唐碑、嘉庆八年皇帝颙琰御书的“忠贯云霄”匾额、晋代石琴、千年古柏及珍稀花树--旱莲最为珍贵。唐碑于197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书法艺术名碑。整个景区融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园林艺术于一体。是陕南重点旅游佳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山门</p> <p class="ql-block">走过山门看到的是琴楼及楼前牌楼</p> <p class="ql-block">琴楼上回看牌楼</p> <p class="ql-block">琴楼</p><p class="ql-block">始建子263年,大修子于唐貞元明萬歷、 清嘉慶年間.该建取意于“空城計'的故事,現楼内存放石琴一張,振载德晋代遣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琴楼上的石琴</p> <p class="ql-block">汉 砖</p><p class="ql-block">汉砖因其制作工艺复杂、质地细腻、坚固耐用,实用价值、艺术价值极高而闻名于后世。 汉砖按其建筑需要可分为方砖、条砖、异型砖、画像砖。 </p><p class="ql-block">汉砖手工制作、工艺考究,先用上好的黄土风干 碾细,过筛,入池、加水、沉淀,出池待干湿适度后,用特备模具制坯,晾干装窑,在造汽的窑海下经数天烧制市成</p><p class="ql-block">武侯祠于1995年整修院落,重新恢复“仿草庐”S出土了一批汉砖。,夜轩时以条形</p><p class="ql-block">砖为主,棱面纹饰主要有规矩纹、方格纹云纹、菱形纹、连钱文等这批变的出上、为考证武侯祠的修建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戟门</p><p class="ql-block">始建于263年,歷代均有修葺,至今仍保留著清代建筑風格。该建筑是官员們來祠拜諸葛亮時暂存放兵器和整理衣冠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放置在戟门左侧的兵器</p> <p class="ql-block">放置在戟门右侧的兵器</p> <p class="ql-block">通过戟门就是拜殿</p><p class="ql-block">拜殿</p><p class="ql-block">始建于263年,歷代均有修葺,该建筑是举行祭祀、跪拜諸萬亮儀式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的诸葛亮塑像</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内文昌帝君殿</p><p class="ql-block">文昌帝君殿说明</p><p class="ql-block">文昌帝君。本张亚子,唐代越隽人氏。后来迁到七曲山(四川梓潼县),因笃信道教,广宣道教教义于四川l,死后人们敬仰他的人品就在各地建祠立庙,专事供奉。唐玄宗、僖宗为避安史之乱来川l。教封他为左汉相,济顺王。元仁宗救封他为辅示开化文昌宏仁帝塞付简称为文昌帝君。文昌本星名家称文曲星或艾文星</p><p class="ql-block">《文号帝君F兴实》彩:“文智"智十三次化生人间,世约士大夫,为官清廉,酷民,济民之难,救人之应,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骂,“上格艺”故天命其·学管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世间之举里选、大比制科、服色禄秩、封奏子乃至二府进退等湾,"都少其管理。 </p><p class="ql-block">·元F以后,随着料举制度规模化和制度化,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官、女昌阁或文昌,其中内川拌潼县·七曲山的文昌宫规模最大o一型乡间书院和私垫也都供奉文昌帝君神像或神位期间黾时有兴废,但因文章司命,贵贱所系,所以一直奉礼不衰。旧时每年二月初三日为文昌神诞生日官府和当地文人雅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场所去奉祀或吟诗作文,举行文昌盛会。 </p><p class="ql-block">据考勉县武侯祠文昌帝君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建设原因有二:其一是为了给政府官员和当地文人学士们提供一个以文会友、吟诗作微、相互交流、纪意文昌神诞日举行活动的一个场所,其二是为了给每年准备参加试、会试、殿谜的读书人,客居在武侯祠清静苦子们提供方便, 便于他们早晚朝拜供奉</p> <p class="ql-block">一组表现诸葛亮生平活动的文字和图画</p> <p class="ql-block">上表出师, 出兵汉中</p><p class="ql-block">汉中,为蜀汉北方重镇,北垣秦岭,南靠巴山,东达荆州,西抵甘凉,群山环绕,汉水中贯,气候温润,物产饶足,北瞰秦陇,南屏川蜀,攻守咸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而楚得汉中而称雄;秦得汉中而凌楚;刘邦王汉中,进取三秦而定鼎;张鲁据汉中,凭险固守而独立。诸葛亮屯兵汉中,有利于“设守御之备”而固险甲兵,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公元226年,诸萄亮向后主刘禅上《出师态》请命出兵,阐述了北伐的时机、条件,并作了朝中的人事安排。公元227年,率乐进驻汉中。 </p> <p class="ql-block">蜀汉,在三国来说,无论从人力、物力,财力与其他两国相比都处于劣势。特别是人口稀少、兵源缺失,与曹魏相差悬殊。 要想使北伐顺利进行,首先要有一支精锐的军队。因此,诸葛亮十分注重军队的训练, 在“精”字上下功夫。公元229年,将丞相府迁至定军山下,并设立督军坛。在前人布阵的基础上,发明了--种新的随法八阵图,利用特殊的地形地貌,反复推演,训练士卒。该阵法以军士为主,辅以地形、山石,变化无常,专门以弱胜强,极大地提高了蜀军的战斗力。</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北伐前,加强军队训练,致力改进兵器。他任用"性多巧思"的油元为西曹流。专门负责对兵矛的改进。用先进的淬火方法,铸造出能断金截铁的钢刀三千:改造单一的弩机为一弩十发的连弩;发明了防御性武器锕蒺黎(扎马钉)。 </p><p class="ql-block">诸葛亮几次出兵,多因粮草不济而被迫退兵。为保障前线的粮食供给,他发明了木牛流马,以黄沙为木牛流马制造基地。一个木牛流马可载一个军士-年的口粮,这样既节省了人力, 又提高了运输效率。</p> <p class="ql-block">修樂漢樂 抵御曹魏</p><p class="ql-block">汉中为蜀汉北方重镇、益州屏障,“若无汉中,则无蜀也”,汉中稳固则川中安定。为了加强汉中防卫,诸葛亮便在城固修筑乐城(今城固庆山)以堵子午、傥骆二道;在沔阳修筑汉城(今勉县元山子),以扼金牛道口,使蜀汉北疆更加巩固。 </p><p class="ql-block">公元230年,魏派大将司马懿由西城(今安康),张邰由子午谷,曹真由斜谷,兵分三路进攻汉中。诸葛亮率大军屯兵洋县赤阪, 以待猇军。后因秋雨连绵,阻断道路,三路魏兵,无功而返</p> <p class="ql-block">修褒栈道以利北伐</p><p class="ql-block">褒斜栈道</p><p class="ql-block">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命赵云、邓芝据箕谷(今宝鸡境内)为疑兵,后因战事失利,在退兵时为防追兵,放火烧坏赤崖以北阁道。以后的北伐, 均未走此道。 </p><p class="ql-block">而褒斜栈道,是由南向北较捷的道路,最后一次北伐, 因又有了适应水上运輪的“流马”,便派遣军队,征调民伕,修复烧毁的栈道数百丈, 并从此道运粮至斜谷,在斜谷建立了邸阁(粮仓),为第五次北伐作了战前的充分准备。 </p> <p class="ql-block">五次北伐, 鞠躬尽瘁</p><p class="ql-block">清汉中</p><p class="ql-block">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祁山,前锋马谡违亮节度,失守街亭,被迫退兵。回汉中,折马设,自贬三级。同年冬,第二次北伐,出散关,围陈仓,无功而返,计斩王双。228年春,第三次北伐,派陈式平定武都、明平二郡,复丞相位。 231年,第2四9次北伐,复出祁山,始以木牛运粮。魏大将司马懿、张郃救祁山。亮于清封木门道设伏,射杀张合郃,粮尽退兵。234年春,第五次北伐,出斜谷,屯兵五丈原,以流马运粮,在渭滨屯田,与司马懿于渭水对垒百余日,八月病逝于军中。 </p><p class="ql-block">修剪</p><p class="ql-block">文</p><p class="ql-block">文字</p><p class="ql-block">滤镜</p><p class="ql-block">更换</p> <p class="ql-block">将星陨落 魂歸军山</p><p class="ql-block">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在五丈原军中,撒手辞世, 享年五十四岁。临终“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家足容植,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蜀汉朝廷按其遗命,归葬于汉中</p><p class="ql-block">清主准双</p><p class="ql-block">沔阳定军山下,即今勉县武候墓。 </p><p class="ql-block">诸葛亮死讯传入爱后,无论官吏、百姓,莫不悲哀痛哭,如丧亲人。街头巷尾,道路阡陌,祭祀悼念者随处可见。公元263年春,蜀汉后主刘禅下诏在沔阳为亮立庙(今勉县武侯祠)。朝廷每年春秋两祭,民间随时祭祀。干百年来, 人们对诸葛“鞔躬尽瘁,死而后已”高风亮节的敬仰、祭祀如巍巍翠武侯墓柏而常新不衰。 </p> <p class="ql-block">诸葛古镇</p> <p class="ql-block">与武侯祠一墙之隔的诸葛古镇,也是进出武侯祠的后门</p> <p class="ql-block">古镇里的集市。有不少小吃</p> <p class="ql-block">古镇里的诸葛影院</p> <p class="ql-block">铁索连船</p> <p class="ql-block">草船借箭</p> <p class="ql-block">草船借箭</p> <p class="ql-block">孔明灯</p> <p class="ql-block">三顾茅庐塑像</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塑像</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的“天下武侯祠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天下武侯祠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天下武侯祠博物馆以全国最具代表性的九座武侯祠为原型,将全国武侯祠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以图文展示、微缩模型、互动多媒体等形式结合全新设计理念进行全面展陈, 是世界第一个也是唯一-个的武侯祠文化综合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生前受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公元263年,蜀汉朝廷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武侯墓旁,修建了第一座祭祀诸葛亮的祠庙,此后的一千多年里,在诸葛亮活动过的地方和影响所及之处,人们纷纷修祠建庙,缅怀武侯,即武侯祠。千百年来,诸葛亮被誉为忠诚的楷模,勤政的榜样,廉洁的典范, 智慧的化身。 </p><p class="ql-block">在千年历史长河中,武侯祠经历了无数战乱,朝代更替,存续至今, 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本馆以武侯祠的缘起、传播和影响为参观线索,并于历代兴建于各地的武侯祠中,遴选保存至今、规模影响均较大的十处作为重点展示,使未能亲往全国各地观览的观众,也能对武侯祠文化有所了解,神游其间。 </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熟知天文地理,精通战术兵法,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世传颂。 </p><p class="ql-block">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时,因积劳成疾, 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蜀汉朝庭按其遗命,归葬于勉县定军山下。后刘禅下诏“为亮立庙于沔阳” (今勉县)。勉县武侯祠是全国第一座武侯祠。 </p><p class="ql-block">此后全国各地纷纷修祠建庙,崇祭诸葛亮,包括四川成都武侯祠、湖北古隆中武侯祠、河南南阳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甘肃祁山堡武侯祠、陕西五丈原诸葛亮庙、重庆白帝城武侯祠、湖北宜昌武侯祠、四川宜宾丞相祠等。“天下武侯祠” 从侧面反映了诸葛亮生平重要事迹,成为诸葛亮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君臣合祀</p><p class="ql-block">明良千古</p><p class="ql-block">成都武医祠,成都武侯祠坐落于成都南郊,肇始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营建惠陵时,是纪念中国古代三国时期蜀汉皇帝刘备和丞相诸葛亮的祠宇,它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 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现今成都武侯祠分文物区、西区和锦里三部分,包括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三大板块,占地面积230亩(15万平方米)。 </p><p class="ql-block">5沿革</p><p class="ql-block">修剪</p><p class="ql-block">文</p><p class="ql-block">文字</p><p class="ql-block">滤镜</p><p class="ql-block">更换</p> <p class="ql-block">《昭烈忠武陵庙志》中描绘的惠陵</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惠陵与汉昭烈庙的修建</p><p class="ql-block">蜀汉章武三年(223年)四月,蜀汉皇帝刘备伐吴失败,忧郁成疾, 逝于奉节永安宫,谥号昭烈,后与甘吴二妻合葬于成都城南偏西处,史称惠陵。 </p><p class="ql-block">依照汉制,有陵必有庙。刘备庙初建时,规模狭小仅供祭祀,谓之“先帝庙”,又称“惠陵祠”。及至南朝时期,齐高帝萧道成“梦益州有天子卤簿,诏剌史傅覃(琰)修立而卑小”,傅剌史便在原庙基础上将其扩建,正式形成祠。因刘备死后谥号为“昭烈皇帝”,也称作“昭烈祠”。 </p><p class="ql-block">History </p><p class="ql-block">武侯祠的迁入与发展</p><p class="ql-block">蜀中武侯祠始于东晋李雄据蜀时期(303--334年),位于成都“少城”内。约南北朝时,由原“少城”位置迁至现南郊惠陵、汉昭烈庙旁。 诸葛亮一生功绩建树得力于刘备三顾茅庐;蜀汉帝业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诸葛亮的智慧和忠心耿耿。把他们迁到一起,以良臣伴明君,是对他们“鱼水”君臣的赞许,同时也是欲以诸莴亮的大名来继续辅佐死去的刘备,是儒家文中君臣观念的强烈体现。 </p><p class="ql-block">盛唐祠兴诗咏唱</p><p class="ql-block">唐代,在“扬一益二”、成都地区文化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武侯祠影响迅速扩大,很快成为全国闻名的名胜古迹,得到全国各地人士的认可。玄宗时正式下诏,将诸葛亮作为忠臣列入每年春秋必须祭祀的范围。王建占领蜀地后,下诏“赠诸葛亮为安国王”。杜甫、岑参、李商隐等唐代著名诗人,以及宦游官吏拜谒武侯祠的事迹屡见记载,并留下重要墨宝,成为武侯祠历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唐代开始,逐渐形成了新任地方首脑,一到成都,就要先拜祭武祠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间武侯祠全景图</p><p class="ql-block">由宋至明(960--164年),朝廷和地方政府对武侯祠高度重视,流行新任地方首脑先拜祭武侯祠的习俗,朝廷大员一到成都,往往也要先拜谒武侯祠。为武侯祠的正常维修和不断发展提供了机遇。这一时期,武侯祠在附祭的“专祠”、及总体建筑布局等方面都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并最终影响到清代,影响到现在。 </p><p class="ql-block">柳暗花明又一村</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在清兵镇压张献忠大西政权的战火中,蜀中“万里绝烟”、“万物悉化焦土”。长期战乱致使武侯祠“陵芜不治”、“鹿走草萋”。消人统治成都后,极重视对武侯祠的恢复与发展。现武侯祠的塑像、建筑、碑刻、匾额对联等,大多为清代作品。可以说,消代是武侯祠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历史时期,是对现武侯祠影响最直接、最深远的一个历史时期。 </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武侯祠</p><p class="ql-block">军阀混战,是民国四川历史的一大特征。民国时期,武侯祠成了军阀们抢占的一个驻地。至迟从1932年开始,一直到1949底,武侯祠内一直有军队驻防。军人占据了祠内的许多房屋殿宇,甚至把文、武两廊作为驻军宿舍。此间,军人常以各种借口,关闭祠庙,停止游人参观。文物、古建筑、园林等都难以正常维护,仅保留春秋祭祀和正月间游喜神方的习俗。 </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一年(1922年),川军司令刘成勋筹款培修武侯祠,更换蚁噬木材、重修静远堂。这是民国时期见于记载的唯--次修缮武侯祠。</p> <p class="ql-block">昭烈殿</p><p class="ql-block">入武侯祠正门,即可见到气势恢宏的昭烈庙,也称刘备殿。殿堂由正殿、偏殿和偏间组成,整个殿堂正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平面呈“品”字形,前七间后五间。殿门盘龙绕柱,光耀夺目,尽显帝王风范。殿堂上方高挂金字"业绍高光”匾额,昭示着其伟大基业。东偏殿内,塑着关羽的金身,塑像两侧有其子关平、关兴及部将赵累、周仓的陪祀塑像。西偏殿内,塑有张飞祖孙三代的塑像,燕颔虎须,样貌威猛。</p> <p class="ql-block">静远堂</p><p class="ql-block">静远堂为歇山顶式的殿堂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平面为矩形,各项建筑尺寸均小于昭烈殿。殿悬“名垂宇宙”匾额,两侧为清人赵藩撰书“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p><p class="ql-block">正殿中供奉着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塑像。殿内正中有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的贴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带兵南征时制作,人称“诸葛鼓”。鼓上有精致的图案花纹,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大殿顶梁上书“澹泊明志,宁静致远</p> <p class="ql-block">《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又载“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固有“躬耕南阳”和“南阳卧龙”之说。诸葛亮逝世后,南阳人以此为荣,纷纷建庙筑庐祀奉这位传奇人物。 </p><p class="ql-block">南阳武侯祠,位于南阳城西卧龙岗上,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代“躬耕于南阳”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历史上著名的“草庐对策”就发生在这里。南阳武侯祠始建魏晋时期,兴盛于唐朝,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占地230余亩,是目前豫西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处古建筑群,国家4A级旅</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History </p><p class="ql-block">魏晋时期</p><p class="ql-block">相传南阳武侯祠的建祠、祭祀活动始于魏晋时期。据《明嘉靖·南阳府校注》和清康熙《龙岗志》记载,诸莴亮殒没五丈原后,其故将黄权曾率族人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纪念武侯,时称“诸莴庵”;晋永兴年间,镇南将军刘弘“镇宛”讨伐张昌时“观亮故宅”并“立碣表阊”。 </p><p class="ql-block">盛唐时期唐朝时期的南阳武侯祠、诸葛草庐已经名扬天下,出现在文人雅士的大量诗作佳篇中,譬如李白《读诸莴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赤伏起頽运,卧龙得孔;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杜甫《武侯庙》:“犹辞后主,不复卧南阳。”刘禹锡的《陋室铭》:“南阳诸莴庐,西蜀子云亭。” </p><p class="ql-block">宋金时期</p><p class="ql-block">宋代,由于宋太宗的推崇,诸莴亮作为忠臣贤士,与孙膑、管仲等受到与孔子一样的礼遇,南阳武侯祠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修葺。宋绍兴八年(1138 年),岳飞“过南阳谒武侯祠”,挥泪书写诸莴亮前后《出师表》,以“稍舒胸中抑郁尔”。宋金对峙时期,南阳武侯祠屡遭兵燹,一度不复存在。 </p><p class="ql-block">元明时期</p><p class="ql-block">元明时期,南阳武侯祠得到了大规模的修建和增建,其布局风格基本延续至今。元延祐四年(1317年).元仁宗交中书平章政事与翰林集议,命名南阳卧龙岗古建名胜为“武侯祠。 </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七年(1528年),明世宗“钦赐”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庙额,颁祭文,明定春秋二祭日期和祭品,并敕令地方官按期致祭,后又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特譴驸马都尉邬景和来宛致祭。 </p><p class="ql-block">清代民国</p><p class="ql-block">清代,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屡有修葺,规模恢宏,现今武侯祠中木构建筑多为明清重建或增建。康熈五十年(1711年),知府罗景主持大修武候祠,增建庙堂,新辟廊庑和台榭,并依前人“龙岗全图”石刻复建卧龙岗十景,奠定了今日卧龙岗武侯祠的规模。民国初年武侯祠也曾有过修葺。抗日战争时期, 祠院中的宁远楼与三顾堂在炮火中有所毁坏。</p> <p class="ql-block">五丈原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城南25公里处的秦岭北麓,是我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第五次伐魏的古战场。建兴十二年(234年), 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魏将司马懿对峙百余日,却终因军务繁重、操劳成疾,病卒于军中,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汨满襟”的千古绝唱。 后人为纪念赍志而殁的贤相,便于五丈原上修建祠庙,即五丈原武侯祠,亦称五丈原诸葛亮庙。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历史碧革</p><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p><p class="ql-block">关于五丈原武侯祠的始建时期,众说纷纭。南宋(金)时,郝居中《五丈原怀古》诗言“坏壁丹青仍白羽,断碑文字只苍苔”,推断五丈原武侯祠当修建于此前。《岐山县志》则认为其始建于元朝至元年间,今存祠中碑碣也做此说。 </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元代至元年间对五丈原武侯祠做了大规模的修建,形成一定格局。 </p><p class="ql-block">明代时期</p><p class="ql-block">万历年间,五丈原武侯祠已有正殿三间,东、西两厢又各有房三间,另有大门一间。当时正殿内,正中塑诸葛亮像,左侧塑有姜维,右侧塑有魏延。 </p><p class="ql-block">清代时期</p><p class="ql-block">嘉庆四年(1799年).修葺祠庙,并增修拜殿(献殿)和厢房。此后每年春秋两季,地方官员均在这里祭祀诸葛亮,并此逐渐形成每年春天的大规模庙会。 </p><p class="ql-block">道光九年(1829年),祠庙扩建,增加钟楼、鼓楼、戏楼等建筑。 光绪四年至十年(1878-1884年),祠庙历经长达7年的整修扩建,增添蜀汉历史人物塑像,立碑建亭,规整和完善建筑院落。这次整修后,基本形成了今日武侯祠的规模和格局。</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武侯祠</p><p class="ql-block">勉县武侯祠,坐落于勉县城西三公里处汉江以北,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纪念诸葛亮的祠庙。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蜀汉朝庭按其遗命, 归葬于勉县定军山下。景耀六年(263年)春,刘禅下诏“为亮立庙於沔阳(今勉县)”,因“建之京师,又逼宗庙”,选祠址于定军山下武侯坪,后迁建于勉县城西三公里处的汉水岸边。勉县武侯祠是全国第一座祭祀诸葛亮的庙祠,也是全国唯一由蜀汉后主刘禅下诏修建的“官祠”, 因而有“中华第一武侯祠”之称。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水经注》云:“诸葛亮之死也,遗令葬于祁山(定军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垄.....山东名高平,是亮宿营处,有亮庙。”可知祠庙始建于汉江南岸定军山下,靠近墓所。由于其时武侯祠距勉县城较远,不便官祭,于是明正德八年(1513年),都御史兰璋奏“立侯庙于沔城(今勉县老城)东,春秋祭祀”,即今庙也。新址是三国时期的阳平关,“为武侯驻军之行营,相府亦在斯地”,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现存武侯祠建筑多为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侯祠的朝向意义</p><p class="ql-block">依照古制,祠堂多为坐北朝南,但勉县武侯祠整座建筑群皆坐南朝北,背靠汉水, 意在纪念诸葛亮“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志向,明代樊克己就曾诗云“千载祠林俱北向,分明遗恨荡中原”。 </p><p class="ql-block">洞庙探秋</p><p class="ql-block">武侯祠的建筑布局</p><p class="ql-block">勉县武侯祠建筑群占地30余亩,是汉中地区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整座建筑群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在祠庙的南北中轴线上按照“前庙后寝”,布置了祠庙主要的祭祀性建筑和寝宫,由现存的19座明清时期单体建筑构成七进院落。中轴线上院落层层递进,外部空间由开阔至封闭,以突出祭祀大院的庄重气氛,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合艺术上的抑扬顿挫的韵律之美。</p> <p class="ql-block">距湖北襄阳城西十三公里处的隆中,群山怀抱、林木葱郁,是诸葛亮度过青年隐居生活的地方,著名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策”都发生在这里,被后世称为诸葛亮的第二故乡。相传隆中武侯祠始建于东汉至晋时,历史上建毁更迭,终至形成由殿、堂、祠、亭、廊、坊组成的古建筑群。现在的古隆中是一个以诸葛亮故居等纪念建筑为主体的文物风景区,因历史悠久、风光秀丽而闻名遐迩。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隆中故宅</p><p class="ql-block">据史载,诸葛亮故宅位于襄阳“县西北二十里”,诸葛亮死后,诸葛故宅和遗址不断吸引着后人的瞻仰和祭拜。 </p><p class="ql-block">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故宅到祠庙</p><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诸葛故宅附近有了武侯祠庙。唐昭宗光华三年(900年),封诸莴亮为武灵王,赐庙堂于隆中。两宋时期武侯祠庙保存完好,并已塑有诸葛亮像。 </p><p class="ql-block">History </p><p class="ql-block">渐成规模</p><p class="ql-block">今日隆中武侯祠内的各种纪念亭阁,是元代以后逐步形成的。元朝至正年间,诸葛故居处建隆中书院。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荆南道观察使吴绶对隆中武侯祠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维修,设三顾堂、古柏亭、野云庵等,逐渐形成“隆中十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郧襄观察使蒋兴芑在明末遗址上重建故宅,定名为“武侯祠”,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 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于祠后建草庐亭,重建卧龙亭、野云亭、躬耕亭、抱膝亭,形成“一祠五亭”的格局,基本形成了今日隆中诸葛故迹的面貌和沿用至今的景点名称。</p> <p class="ql-block">保山武侯祠,又名“太保山武侯祠”,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西面的太保山上,是保山各民族为追思诸葛亮当年平定南中叛乱立下赫赫战功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南征,以“攻心”之策,“七擒七纵”叛军首领孟获,以“和、抚”政策安定各族,故死后受到西南各族人民的尊崇怀念。诸葛亮虽未曾亲至保山,保山境内却修建多处武侯祠,然至今唯有太保山武侯祠尚存。武侯祠现已成为环境清幽、雕梁画栋的西南古建筑群游览胜地,是保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保山武侯祠始建于明代,系明嘉靖十四年(1535 年)时永昌兵备副使任惟贤所建。明清之际祠宇被毁,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总兵偏图重修。咸丰十一年(1861年)武侯祠又遭兵灾焚毁。光绪五年(1879年), 保山县知县刘云章再次重修,建有殿宇三楹。1984年保山市政府公布保山武侯祠被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保护工作,逐渐形成今天所见的建筑规模。</p> <p class="ql-block">祁山武侯祠,坐落于距甘肃礼县的祁山堡。 千百年来,蜀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广为流传,这里的祁山即指祁山堡,是诸葛亮出兵陇右、挥师北上进攻曹魏的前线营堡。后人为纪念这位鞠躬尽瘁的贤相,便在这个著名的遗迹上修建了武侯祠。今日的祁山武侯祠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武侯祠为中心,四周尚有点将台、藏兵湾、九寨、上马石、小祁山、卤城盐井、西县、木门道、铁笼山等十余处古遗址。 </p><p class="ql-block">回</p> <p class="ql-block">祁山武侯祠始建年月不详,一说其最早兴建于南北朝时期,今存于祠中的明代碑刻中,有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浙江道监察御史郑国仕所赋《登祁山谒武侯祠漫赋(三首)》诗碑,因此至迟在明代时祁山堡上已建有武侯祠。现今武侯祠中殿宇建筑,多系清代或民国年间所修。</p> <p class="ql-block">宜宾武侯祠,又名宜宾丞相祠,位于四川省宜宾流杯池公园东南点将台下,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云南,途径戎州(今宜宾) 而建。旧与黄文节公(黄庭坚)合祀,祠堂坐西朝东,依“回”字形布局,总面积1400平方米。 1999年公园对丞相祠进行全面修复,塑诸葛亮、 关羽等人物塑像,供游人瞻仰,供奉祭祀。</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祠堂始建于宋代,为纪念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而建,俗称山谷祠,废于元。明正德年间,知府胡沣培复建其祠,于祠中供祀诸葛武候像,于是诸葛亮与黄庭坚同祠而祀。明嘉靖九年(1530年)知府赵儒将武侯、山谷分祠以祀之,通判赵远书有《武侯涪翁分祠记》。清咸丰元年(1851年),该祠及流杯池一带毁于兵乱,咸丰六年(1856年)重建。清光绪辛丑年(1901年),叙州知府文焕书祠堂门额匾“丞相祠堂”,其间祠堂共经三合两分, </p><p class="ql-block">终又合祠而祀。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宜昌武侯祠位于湖北省宜昌市黄陵庙(又称黄牛庙)内,是后人为纪念诸葛亮重建黄陵庙的功德而修。长江西陵峡段的黄牛峡,自古被认作为三峡绝奇,“峡之险匪一,而黄牛为最,武侯谓乱石排空,惊涛拍岸,剑巨石于江中”,经年遭受水患之苦,春秋战国时,黄牛神助大禹治水的神话广为流传,黄陵庙即为纪念黄牛和大禹治水而建。及至三国,蜀相诸葛亮入蜀取道此地, 见“庙貌废去”、“使人太息”,“当庙食兹土,仆复而兴之,再建其庙号”,故将原毁掉的黄陵庙进行了复修。后人感念蜀相重修庙宇的功德,便于庙中另建武侯祠,专祀诸葛亮。</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宜昌武侯祠始建年代不详,据载,明末时祭祀诸葛亮于禹王殿内大禹像背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前已有专祀诸葛亮的武侯祠。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重修, 坏于咸丰庚申(1860年)洪水。毁于同治九年(1870年) 洪水。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罗缙绅重建。1983年,武侯祠迁建到禹王殿后东北角,另成轴线。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帝城位于重庆奉节县,与瞿塘雄关紧密相连。西汉末年,公孙述于此筑城据蜀,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公孙述死后,当地人于白帝山建庙,立其像祭祀,故称“白帝庙”。三国时,相传蜀相诸葛亮曾于此“推演兵法,作八卦图”。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永安官,著名的“白帝城托孤”一事使得白帝城名声大噪。后白帝庙经毁建,及至明时,改祀刘备、诸葛亮, 以后又添供关羽、张飞像,逐形成白帝庙内无白帝,而长祀蜀汉人物的格局。2006年,白帝城作为明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p> <p class="ql-block">历史碧革</p><p class="ql-block">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刘秀入川l,公孙述战死,白帝城毁于战火.城墙遗迹保存至今。 </p><p class="ql-block">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刘备伐吴,败于夷陵,退守白</p><p class="ql-block">帝城,后卒于永安官。 </p><p class="ql-block">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白帝城被毁,仅存白帝庙。 </p><p class="ql-block">明正德八年(1513年),四川巡抚林浚以公孙述为“叛逆</p><p class="ql-block">者”,不可立庙,毁公孙述像,另祭祀江神、土地神和汉伏波</p><p class="ql-block">将军马援像,改称“三功祠”。 </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四川巡抚朱廷立改祀刘备、诸</p><p class="ql-block">葛亮,更名“义正祠”。 </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川巡抚段锦增塑关羽、张</p><p class="ql-block">飞及诸葛亮祖孙三代像。取“明君良臣,千秋垂范”之意,改</p><p class="ql-block">名“明良殿”。 </p><p class="ql-block">清同治十年(1871年),奉节知县吕辉重修白帝庙,形成</p><p class="ql-block">如今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各地武侯祠的出现与诸葛亮的历史活动和影响紧密相关。云、贵、川三省在三国时期为蜀汉统辖区域,受诸葛亮影响和恩泽较深,故而武侯祠数量较多,仅清代一朝记载就曾建有武侯祠近百座。而在古代典籍文献中,特别是各地地方志中记述的武侯祠更是不胜枚举,且武侯祠分布的地域跨越甚,华夏范围内,山东、湖北、湖南、河南、四川l、云南、贵州、浙江、陕西、甘肃等省在历史上都曾兴建过武侯祠。这些武侯祠有的处于闹市,有的地处边陲;有的规模辉煌,有的甚至建在古庵、城楼等地;有的是诸葛亮个人独享,有的与关帝等同祀。 </p><p class="ql-block">诸莴亮的生平事迹不仅在中国广为人知,甚至在日本、朝鲜半岛等地也广为流传,建有庙宇。如今现存于海内外的武侯祠多已成为当地名胜,甚至蜚声世界,徜徉在这些祠庙中,游客可在每一处建筑、碑碣、匾联、塑像,乃至林园景色中,感受到浓郁的历史风韵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p><p class="ql-block">不论武侯祠建在哪里,香火都旺盛;不管诸莴亮像在哪里,人们祭拜都虔诚。可见,诸莴亮本人严于律、清正廉洁、执法公允、忠贞不渝的品格影响至深,直至今日。</p> <p class="ql-block">全国武侯祠分布图。最大的一个为勉县武侯祠</p> <p class="ql-block">古镇里的“冷兵器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经过3个多小时的参观和游览,中午12点左右离开了景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