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潜经白氏宗族留存了一批二十多件清末民初的契文和布告原件,这些契文布告蕴涵着一百多年前潜经村白氏回民真实的历史文化信息。</p> <p class="ql-block">这批契文布告原件最早时间为清咸丰三年(1853),最晚为民国二十九年(1940),跨度将近一世纪。这些布告契文的内容多数为本村白氏回民买卖和赁租士地房屋诸事。</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国初期,正是国家剧变之际,国弱民穷,农村更甚,物资极端短缺,经济几近崩溃。1933年夏季广西省立师专薛暮桥先生率领学生深入桂、柳、邕、梧、田南、镇南6区38县74村4919户,对广西农村经济调查,根据调查结论可以看到当时广西农村自然经济遭受较大破坏,农村普遍衰落,全省农民约有3/10丧失土地,全省无牛耕户,超过1/4。负债农民更多,至少要占十分之三四,贫苦农民在苛刻租税、劳役、高利等等压迫下,一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潜经村留存的布告契文便是那一段历史最好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潜经契文中内容最多的是因生活艰难被迫出卖祖田的民事,如光绪三年(1877),白道英因缺钱难以生计,遂卖祖田一坵、粮税一亩四分给本村白宗裕。光绪二十七年(1901),白吉庆因缺钱养家活口,卖田一坵给本族人白胜合。民国三年(1914),白贵樑因缺钱难以度日,把祖田一坵并果木一起卖给胞兄白贵森。民国十五年(1926),白李氏因家庭困苦,将祖田卖给本村廖求得。因父母过世无钱埋葬而被迫出卖祖房祖田的白氏村民也有不少。如道光二十八年(1848),白万锺、白绪堂几兄弟因父亲去世,无力承担费用,因此出售祖田给本族素本堂白灼斋。民国十三年(1924),白德顺因父亡故,缺殡葬费,遂将祖田一坵五分及两块一亩二分地卖给堂兄白德仁。</p> <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潜经村最富有的人是素本堂堂主白灼斋、白德仁和白润田。据民国二十年(1931)八月十三日桂林地方法院登记处布告(第1011号)发布,潜经村素本堂堂主白灼斋个人名下的产业有狮子山前至水沟后,至出水源,左至羊马驴,右至告示湾为界,其间所有在内都属于白灼堂所有。白德仁就更加富有,凡是本村卖田卖房的多数由他收买。如民国十年(1921),白双胜因缺钱养家活口,将祖田一块卖给白德仁。民国十四年(1925),白李氏因生活艰难,将祖房一座出卖给白德仁。民国十三年(1924),白春富因无钱家用,将祖地一块卖给白德仁。民国十九年(1930),白胜旺因父亲去世,缺钱家补,卖掉祖地一块给白德仁。同年白老连因缺钱亦卖了祖田一块给白德仁。民国二十九年(1940),白硚旺因欠钱还债,卖掉自家三间房及空地一块给白德仁。白德仁田地多房子多山头也多。民国二十六年(1937),草坪兰口村民秦寄养还租了白德仁的鸡冠山头种植桐树,租期20年。至于白润田,据说在民国时期,从潜经到冠岩一带都有他的田地,可见其经济之殷实。</p> <p class="ql-block">在潜经村的白氏家族中,清末时有两家人的义举是值得后人怀念和敬仰的。一个是白寿龄三兄弟,一个是白文玉。咸丰三年(1853),白寿龄、白寿康、白寿常三兄弟因投身军旅外出,捐了竹山脚下的告示湾作为白氏祠堂义场,以供村人无地者安葬,还捐了银子九两入清明会,以作日后宗族祭祖之用。同治十三年(1874),白子兑姑代先父白文玉捐了一大片田地给白氏宗祠,使之成为白氏族群共有财产。据民国十七年(1928)五月二日桂林地方法院登记处布告(第四二号)发布白氏宗祠的田产范围:犁塘里田二坵、庙门口田一坵、社公背三坵、竹园背一坵、马塘里二坵、矮车田一坵、道公山底一坵、大罗坪一坵合共粮田一十二坵。这些田地都是白文玉一家所捐。旧时类似白文玉这样的善士在村里也有,但没有详细记载。做善事的人,也不在乎他人的铭记,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p> <p class="ql-block">至于布告,几乎都是关于白氏祖坟受毁损的案例。无论是清代还是民国时期,无论是临桂县还是桂林县布告,都是在告示乱挖土石乱放牛马损坏白氏家族墓场者。尽管事务不大,但从这几件布告内容里透出几个重要信息。一是白氏回族明时墓碑被损毁丢失一事的记录,直接证实了白氏回族至少是明时已迁入潜经村。二是清末至民国初年写状子的都是迁居四川、湖南和桂林市区等各地的有功名的白氏后人,可见居住潜经白氏回族并非一成不变,历代都有因种种原因迁出的白氏支宗。三是所有状子内容都是以理服人和以和为贵为准则,充分说明了数百年前白氏回族迁居潜经能够安居乐业且族群不断发展壮大。</p> <p class="ql-block">这与他们的谦逊、宽容和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有关。潜经白氏回族与外村也多有交往和共事。据镌刻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的《重修祖岭芦荻岭碑记》中记载,除了寿嵅、虾嵅、南亭驿、明村、兴隆村等村捐款外,还有潜经村白道远、白贵瑜等二十二位白氏回民捐上数千文钱,此碑位于雁山镇兴隆村委寿嵅村外祖岭古道,如今保存尚完整。</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潜经回民的生活状态是一段宝贵的历史回溯,也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一个生动诠释。千百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历代类如潜经白氏回族这样不远千里迁居的民族多不胜数,正由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也正是这样的民族力量才能跨越千山万水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向前发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 莫慧芳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蓝凡武 广西忻城县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广西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 民盟广西区委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桂林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桂林市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雁山区文联副主席、桂林雁山政协书画院院长。山水师承陈玉圃先生,花鸟远宗边寿民虚谷吴昌硕诸家。以野竹写自我,以白鹅见人性,文则合为时而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