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染黄洪山寺

老农人

<p class="ql-block">  一入深秋初冬,最让人心心念念的就是银杏。银杏的绝美不仅限于它的外表,更在于它的坚韧和宁静,无论春夏秋冬,它都能在各种环境下生长,并绽放出属于它自己的、不一样的光彩。仿佛人的一生最美的画卷,曾经年少绿芽新技,然后枝繁叶茂,最后满树璀璨,一地金黄。</p> <p class="ql-block">  银杏常与寺庙结缘,即是对寺院静谧、 庄严、朴素的加持,更是得到寺院坚贞、低调、睿智的抚慰。</p><p class="ql-block"> 立冬的第二天,为了拜访千年银杏,我们去了一趟随州大洪山,在漫天遍野的银杏黄叶中,梳理了一下大洪山禅寺与武昌宝通禅寺的前世今生。寻根问源,才能知道我们是谁!</p> <p class="ql-block">  随州大洪山寺院经历五毁六建,可谓凤凰涅槃。2009年,当代佛门泰斗本焕长老率衣钵弟子印顺大和尚,携十方檀越发大愿重建慈恩寺于宝珠峰之巅。</p> <p class="ql-block">  10多年前,我曾去过大洪山,当时只有下山的洪山寺,山顶的“大慈恩寺”的“金顶”才刚刚开始修建,四周均为平地。据修建寺院的工作人员说,是前不久,电视台在山顶修建电视塔时,发现地下有古建筑,这才由考古人员发掘出山上的“洪山寺”,如今是在原址上,依照古寺而重新修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当年的画册,已成为实物</span></p> <p class="ql-block"> “大慈恩寺”寺名系取用于“慈忍大师”之“慈”和“报恩禅师”之“恩”合成,不同于其它寺院的“大慈恩寺”,而这两位高僧一个兴建的大洪山山上的“洪山寺”,一个兴建了山下的“洪山寺”,所以“洪山寺”作为曾经的皇家寺院,其特点还在于它有上院和下院,这在中国寺院中是少有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慈忍大师</span></p> <p class="ql-block">  洪山寺位于宝珠峰顶的上院史称“幽济寺”、“灵济寺”、“灵峰寺”、“楚天望刹”;位于山麓南面的下院史称“保寿禅院”、“万寿禅院”或“万寿寺”。洪山禅寺是它们的俗名,也是后人对上下两院的统称。</p><p class="ql-block"> 《大洪山志》记载:“洪山之为道场,自唐慈忍始。”洪山寺上院始建于唐朝宝历二年(公元826年),下院万寿禅院始建于北宋绍圣年间(公元1094年—1097年)。</p> <p class="ql-block">  善信,江西洪州(南昌)人,曾到五台山求法,在伙房里打了三年杂工,却被众僧嫌弃,要求离开。善信很伤感,涕泪横流。</p><p class="ql-block"> 一位长者告诉他:“你的缘分在南方,为什么不去寻找呢?记住八个字:逢随即止,遇洪即住!”</p> <p class="ql-block">  善信向南而去,宝历二年(826年)秋天,已经60多岁善信到达随州境内,看到前方一座高山,问客店老板:这是什么山?</p><p class="ql-block"> 答曰:大洪山。</p><p class="ql-block"> 善信想到那八个字,便走向山峦深处。</p><p class="ql-block"> 他看到一个大湖,据说,里面有神龙居住。</p><p class="ql-block"> 正值旱灾,山民张武陵准备宰羊杀猪,向神龙求雨。</p><p class="ql-block"> 善信劝阻道:雨晴不能应时,都是业障所致。杀生求利,徒增罪过。请你暂且放过这些生灵,让我来向神龙祈祷吧。三天之内如果不下雨,你再继续。</p><p class="ql-block"> 他查看了地形,攀爬到险峻的北岩上,进入禅定状态。</p><p class="ql-block"> 到了第三天,雷雨大作。雨停后,张武陵来到北岩找寻禅师,看到他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于是,张武陵把自己的山地布施与禅师,又帮他建造了僧舍。</p> <p class="ql-block">  太和九年(835年)五月二十九日,善信禅师寄语神龙:</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许诺,奉献身体来代替祭坛上的血食,现在就请你享用吧。</p><p class="ql-block"> 他引刀自断双足,流出许多白色的血液,然后就死去了。</p> <p class="ql-block">  信众把禅师的双足供奉在山寺内,称为“佛足”。经久不腐,颜色如初。</p><p class="ql-block"> 唐文宗听闻此事,赐封善信为“慈忍大师”。</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随州洪山寺、也是天下洪山寺的起源。</p> <p class="ql-block">  北宋时期,善洪和尚在真宗成平五年(1002年)春,受众僧之托,从洪山禅寺出发,前往西天取经。历经13年,翻越大小雪山75座,涉险渡过大小河流35条,历经39国,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4月返回京都(今河南开封)。善洪和尚的取经事迹在京都引起轰动,真宗赵恒召见并赐紫衣银绢。取经归来后,善洪和尚回到洪山禅寺,病逝后与佛牙、舍利并葬于大洪山‌。</p> <p class="ql-block">  在大洪山主峰宝珠峰上开山建寺之年,慈忍大师听闻古银杏震慑龙首之事,便经常率弟子下山到古银杏树下打坐讲经说法,以感化巨龙,造福苍生。</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巨龙心悦诚服,慈忍祖师定下院规,以后继任高僧需延续到古银杏树下为巨龙讲经说法的惯例。</p> <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自唐末宋初起,以千年古银杏为中心,历代高僧大德圆寂后都在此周围建有塔林,寓意大洪山禅宗佛法与古银杏同在。现仍保存较好的东塔林离古银杏仅不到100米距离,里面有如报恩、芙蓉道楷、大洪守遂等历代高僧大德的碑刻或墓塔。</p> <p class="ql-block">  宋绍圣元年(1094年),宋哲宗诏嵩山少林寺报恩禅师为大洪山寺院住持。报恩将荒废的殿堂重新修缮、扩建,使“大洪山精舍壮观天下”。报恩禅师还为进一步感化巨龙,让巨龙能更多地听到禅音,遂在巨龙的龙背之上暨古银杏边60米左右处建起洪山寺下院,也方便了年老身弱的信众敬香礼佛。此寺名为“随州大洪山十方崇宁保寿院”(现在的洪山禅寺)。此时上下两院住僧众千余人。</p><p class="ql-block"> 报恩禅师更与当时贬谪于此的范仲淹一见如故而引为知己,范氏家族从此不仅致力于建寺度生的善行,还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间慈善机构——范氏义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是下院“洪山禅寺”中的一幅对联</span></p> <p class="ql-block">  南宋时期,洪山作为南北交锋之地,居民流散,山林败落。</p><p class="ql-block"> 经主帅孟珙与都统张顺决定,僧人们带着佛足和历代封告文书迁至鄂州(武昌)东山寺(弥陀寺),两寺合并。理皇帝赐寺名为崇宁万寿寺(明代更名为宝通禅寺),俗称洪山禅寺。</p><p class="ql-block"> 寺院所在的山峰,本称东山,自此改称洪山,为了与随州大洪山区别,又叫做小洪山。由于寺院的迁徙,诞生了一个地名,进而“成就”了一个洪山区。</p><p class="ql-block"> 《洪山宝通寺志》有记载:“唐始祖名善信禅师开创随地大洪寺,勅赐幽济禅院赐号慈忍灵济大师。”</p> <p class="ql-block">  不久,忽必烈率军伐宋,来到武昌。一天,他看到远方山顶上,仿佛有神人立于云头。探问之下,得知是禅师“佛足”所在,惊叹不已,遂命住持将“佛足”护送至北京,供奉于秘室。</p><p class="ql-block"> 登基称帝后,梦中有大师催还“佛足”忽必烈下旨,将“佛足”护送回武昌。</p><p class="ql-block"> 走到许昌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佛足重莫能举”。</p><p class="ql-block"> 忽必烈下诏,在“佛足”停下的地方,就地建寺。</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许昌洪山寺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  如今,宝通禅寺已成为武汉四大丛林之一,香火鼎盛。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它是从随州大洪山而来,它曾经有过“慈恩”两位大师的贡献,并有千年银杏的携手相伴。立冬前后,宝通禅寺的银杏也金黄了,它也将飘洒一地金灿灿的落叶,让历史与现代融合成新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  坐在大洪山千年古银杏前,我忽然感到禅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如同银杏一般开枝散叶,延绵不绝,遍地金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