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11.8上午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全馆共18件镇馆之宝,本次展出5件:皇后玉玺,铜权,九节熏香炉,杜虎符、木船</p> <p class="ql-block">秦汉文明的基石</p><p class="ql-block">历经春秋战国500余年的风雨,秦始皇初创“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经西汉王朝继承并发展完善,到汉武帝时期完成了对“大一统”政治理念的贯彻,基本确立了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发展2000余年的政治体制。新制度的创建,是秦汉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深刻影响社会其他层面发展的核心力量。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变革》 </p><p class="ql-block">秦汉制度萌发于春秋战国风起云涌的大变革时代。为建立一个强盛的国家,各国变法蓄势待发。 这是一次关乎建立何种文明的最为普及的社会实验。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变革的时代</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旧秩序的逐步瓦解,各诸侯国为争霸安邦,纷纷开展变法, 进一步加速了新秩序的建立。"以能任官”的官僚制度取代了“世卿世禄”的传统,郡县制普遍替代了分封的采邑制;明确废除井田而实行土地私有制,释放生产力;以“履亩而税”的实物税制取代了“籍田以力”的劳役税制;各国普遍重视法治,颁布法典;实施兵制改革,增强军队战斗力。 </p><p class="ql-block">大变革的时代,促进了社会整体的蓬勃发展。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秦国的锐意改革</p><p class="ql-block">Qin's Determination on Reform </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五百余年间,历经三十余代国君的奋发图强,秦国最终成为一方霸主。以秦献公、秦孝公为首的国君主张变法图强、锐意改革,极大地推动了秦国东进的进程。秦献公迁都栎阳、废除人殉制度、建立商市,同时编制户籍、 推广县制,改变了秦国“国乱兵弱而主卑”的局面,他是战国时期推动秦国富强崛起的重要前驱。秦孝公任用商鞅两次变法,确定了以“法”为本的治国方略和经济建设举措,使秦国日益壮大,迅速崛起。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秦统一版图</p><p class="ql-block">秦始皇十七年(前230)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大举发动了统一六国的战争,先后消灭了韩、赵、魏、燕、楚、 齐,利用短短十年的时间实现了统一。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多元一体的nof 国家格局</p><p class="ql-block">《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自周衰,官失而百多并争, 各变异。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元</p><p class="ql-block">不革。 </p><p class="ql-block">秦的统一创立了大一统的政治体制,为中国历代王到城法度的基本格局打下基础。秦汉以来,以丞相为统领的中元解官卿制度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管理形式逐渐完,以察举制为中心的选官制度逐步满足行政体制的人才需求,元一-体的国家格局已初步显现。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天下》</p><p class="ql-block">在秦锐意改革的指引下,秦始皇一统天下,中央政令从上至下一以贯之的执行,如“徒木立信”般果决,为“-天下”的中国置下了“定海神针”。郡县制的推行,更使国家机器得以有效运转,高效地管辖着广袤的国土和人口。 秦始皇初创“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在汉武帝时期发展成熟。“一天下”的概念,基本确立了中国2000余年的政治发展格局。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官僚体系的建构</p><p class="ql-block">Establishment of Витеацстасу </p><p class="ql-block">秦始皇时代实现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唯我独尊的“皇帝制度” 奠定了此后2000余年来封建专制主义政体的基础,作为中央执政集团中枢、地位仅次于皇帝的“三公九卿”,辅助皇帝管理国家大事。汉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不断加强。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中外朝制度”,表明了皇权对朝臣管控的加强。秦汉官僚体制确立了中国历代王朝官制的基本格局。</p> <p class="ql-block">皇帝制度</p><p class="ql-block">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维护个人权威,确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创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的政治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2000多年。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治武功奠定版图</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长达500余年的割据纷争局面, 完成了统一。之后,秦军南逾五岭一统南越和西瓯地区,北击匈奴拓地至阴山。汉武帝即位后,继续向南北拓展,先后设置河西四郡、西南七郡、东北乐浪四郡,使汉代的疆域空前辽阔。秦汉两代400余年间,早期的核心区域(包括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的中下游部分等)的版图基本奠定,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秦代的疆域</p><p class="ql-block">#e Territory of Qin Dynasty </p><p class="ql-block">秦始皇统一之后,继续向北、向南扩展,兴师30 万、移民、设郡县,开拓疆土,使其疆域“东至每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回以南),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陶鞍马骑兵的鞍马须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训练。云梦秦简《秦律杂抄》记载: Pottery Pommel Horse “募马五尺八寸以上,不胜任,奔挚不如令,县司马费(0二甲,令、丞各</p><p class="ql-block">甲。先赋募马,马备,乃粼(lin) 从军者。到军课之,马殿,令、丞二甲: </p><p class="ql-block">Dynasty 司马赀二甲,法(废). 这段律文清楚地说明了鞍马选拔的标准:马高要在1.33米以上,奔驰和</p><p class="ql-block">陕西省临潼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出土系羁要听从指挥,否则,有关人员将受到处罚。马匹备齐后,再从入伍的</p><p class="ql-block">peror Qin Shihuang's 士兵中选拔骑士,骑土入伍后须接受考核。马匹被评为下等的,县令、丞、 Terra-cotta Army 司马要受到处罚,主管的县司马则会被革职永不录用。这说明泰代对骑兵</p><p class="ql-block">用马的挑选是非常严格的。 </p><p class="ql-block">从云梦秦简的有关律文中可以看出泰军的鞍马,主要来源原于官府的厦苑, 县司马掌管对军马的调教与选拔。因此,军马的优劣与县司马有着直接的关系。秦向来以养马著称,秦王朝时期,养马业更盛,中央和地方都有养马的厩苑,以为骑兵和战车提供马匹。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杜虎符</p><p class="ql-block">战国晚期</p><p class="ql-block">1975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沈家桥村出土</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战国时期秦国杜县的兵符。全符由左右两半合成,这件是左半符。长9.5厘米,高4.4厘米。 符面有错金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君,左才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遂之事,虽毋会符,行毁。” </p> <p class="ql-block">国宝级</p> <p class="ql-block">国家意识的形成</p><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三晋文化、楚文化、齐文化、燕文化、秦文化等多种区域文化,经数百年的融汇与交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统一风貌的汉文化。汉王朝以华夏族为主体,吸纳了周边各部族的人民,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过程中,融合成为一个人数庞大的族群一“汉”族,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开始形成。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农耕经济的迅猛发展</p><p class="ql-block">长期战乱导致的人口减少,物资匮乏以及生产力的大大下降,严重阻碍了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随着“大一统” 政治体制的确立,中央政府全面掌控国家发展的经济命脉, 相关经济政策的调整,使小农经济支撑下的国家经济发展渐入正轨,国库日渐充盈,为汉武帝时期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蓄力,国力增强,成为汉王朝打开国门眺望世界的重要保障。 </p> <p class="ql-block">统一货币和度量衡</p><p class="ql-block">eation easures </p><p class="ql-block">秦王朝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政策。统一货币,在全国推行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币制的统一,克服了以往币类多样导致的使用与换算困难,便利了各地的商品交换和经济的交流。秦代外圆内方的货币形制,一直沿用了</p><p class="ql-block">2000余年。 </p><p class="ql-block">此外,秦始皇颁发诏书,统一度量衡,在全国通行由国家制作的标准度量衡器,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p> <p class="ql-block">统一货币</p><p class="ql-block">The Standardization of Currency </p><p class="ql-block">秦朝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了统一货币:一是由国家统一铸币,严惩私人铸币,将货币的制造权掌握在国家手中;二是将通行货币统一为两种,即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同时,改黄金的单位为“镒”(yi),一镒为二十两;铜钱是铸有“半两”二字的圆形方孔钱, 俗称“秦半两”。金币主要供皇帝赏赐易群臣,铜币才是主要的流通货币。 原六国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 不得再充当货币之用。 </p> <p class="ql-block">统一度量衡</p><p class="ql-block">The Standardization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度量衡制度。统一后,不同的制度严重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秦王朝以秦国原有的度、量、衡为标准,并在商曾颁布的标准器上再加刻统一诏书,制成统一后的标准器发布全国, 而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被禁止使用。</p> <p class="ql-block">“高奴禾石”铜权</p><p class="ql-block">秦</p><p class="ql-block">1964年陕西西安三桥高窑村出土</p><p class="ql-block">国宝级</p> <p class="ql-block">统一标准铸五铁</p><p class="ql-block">“五铁”钱,因货币表面有“五铁”两个篆字而得名,是汉武帝时期最终确立的币制,由中央政府设置的水衡都尉的属官--锺官、技巧、 六既三官统一铸钱,三官都是管理铸钱的官署, 它们既是铸钱的行政管理机构,又是官办的铸钱工场。由中央统一铸造的五铁钱制作精美,边郭工整,重量准确,钱文秀丽,通行全国。 </p> <p class="ql-block">盐铁官营</p><p class="ql-block">汉初,延续秦朝的政策,由民间经营盐铁的生产与销售,故煮盐、冶铁得到迅速发展。西汉时期,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朝廷在盐、铁产地设置盐、铁官,实行统一生产和统一销售,利润为国家所有。严厉禁止私煮、私铸,违令者处以重罚。盐铁官营, 使国家独占了当时最为重要的经济之利,出现“民不加赋而国用充裕”的景象。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盐铁计划</p><p class="ql-block">Salt and Iron Project </p><p class="ql-block">汉武帝时期,由于连年对外用兵, 对内滥肆封赏,大兴土木,使汉初70年的储积为之一空,造成财用不足的局面。当时,冶铁和煮盐业全部由豪富权贵之家操控,富累巨万, 但“不佐公家之急”。元狩三年(前120)御史大夫张汤上书,请求“笼天下盐铁”。汉武帝于是起用盐铁大商出身的孔仅、东郭咸阳等人,在时任治粟都尉桑弘羊的主持下,实行盐铁专卖制度,将盐铁经营权由民间收归官府。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急剧动荡的社会变革,从根本上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秩序,激发了思想家们对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的讨论,促生了百家争鸣。 秦王朝强权政治导致的后果,-促使汉王朝的统治者进行深刻反思,调整国家管理思路。-汉初,统治者崇奉黄老,无为而治。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 儒家思想开始成为集权国家的统治思想。太学兴起,经学普及,广开学路推动文化传播,这些更使儒家思想根植于民心。儒家政治的发展与确立, 使儒家“入世”成为必然。 ..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学在官府” 到“有教无类” </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及教育思想空前活跃的时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社会支撑的井田制和分封制逐渐崩溃,原来“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一体”的教育体制,便失去了其经济和政治权利的支撑。于是,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被打破,出现了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私学骤兴,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的新局面。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焚书坑儒” 到《为吏之道》 </p><p class="ql-block">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统一思想,禁止不利于统治的各种言论的传播, 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独尊法术,禁止儒学。从此,“官无私论, 士无私议,民无私说,皆虚其匈(胸)以听其上”,留给士人的政治空间急剧压缩,战国时代从容择主、睥睨(pi ni)权势的自由已经丧失。“禁私学”和"以吏为师”成为官府强制推行的政策。吏师合一,由官方完全垄断教育事业,客观上有利于秦的文化专制统治。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焚书”“坑儒” </p><p class="ql-block">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在关于郡县制的御前辩论中,丞相李斯批判儒者遵行古制、实行分封的主张, 他建议:除秦官定的史书以外,其他历史记载都予以烧毁;除博士官所掌握的以外,天下所有私人收藏的《诗》 《书》及百家语者,都必须交地方官员烧毁;有敢私下讨论《诗》《书》的,处以弃市之刑;焚书令颁下三十天仍然拒不遵行的,罚作筑守边城的劳役;医药、卜筮、 种树之书,不在焚烧之列。李斯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批准。这就是“焚书”事件。 </p><p class="ql-block">始皇迷信方术,欲求长生,方士侯生和卢生不满其专断,相约逃亡。始皇定其“诽谤”之罪,并疑心咸阳其他诸生亦妖言惑众,故将所谓相关者460余人坑杀于咸阳,史称“坑儒"事件。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班固(32~92) 中国东汉史学家</p><p class="ql-block">坑者仅咸阳诸生四百六十余人,诬为“妖言”,传相告引,且多方士,非尽儒者。..... 伏生、叔孙通即秦时博士,张苍即秦时御史。 自两生外,鲁诸生随叔孙通议礼者三十余人, 皆秦诸生,皆未尝被坑者。其人皆怀蕴六艺, 学通《诗》《书》,逮汉犹存者也。然则以坑儒为绝儒术者,亦妄言也。 </p><p class="ql-block">康有为(1858~1927) 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p><p class="ql-block">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 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 </p><p class="ql-block">鲁迅(1881~1936)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p><p class="ql-block">嬴政大帝虽然焚毁儒书,目的只在限制崇古思想的传播,对儒家学者,仍继续保留他们的职位,而且继续鼓励他们研究。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尊崇儒术” </p><p class="ql-block">"Revere the Confucianism' </p><p class="ql-block">汉初,统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董仲舒在继承孔孟学统的同时,大量吸收阴阳五行、黄老刑名之学, 其倡导的儒家“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统治需求。儒家学说被立为正统思想,其忠君守礼的观念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在思想上逐渐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罢黜百家</p><p class="ql-block">文景时期,黄老之学盛行,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阴阳、 儒、号墨、名、法、道六家也都较为活跃,并不受到统治者的排斥。 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的重大文化改革,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这种做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也强调了文化教育是“为政之首”,对中华民族重视文化、重视教育传统的形成,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p><p class="ql-block">黄老; </p><p class="ql-block">黄老之学是</p><p class="ql-block">道家的重要黄老之学因度充当了国地区仍有人“黄老帛书</p><p class="ql-block">萧规曹随</p><p class="ql-block">萧规曹随,即汉初丞相曹参,把第一任丞相萧何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不加任何变动地予以执行。他选拔官吏时,对木讷不善言辞的人,给予亲近和重用,对急于表现自己的人却加以排斥。曹参日夜饮酒,不理朝政,许多官员及门下提出规劝意见,曹参知其来意,以醇酒相待,直到醉酒为止,不给来人说话的机会。汉惠帝也对曹参的行为不理解,当面询问曹参, 曹参反问:“降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惠帝日:“联乃安敢望先帝平!”曹参又问游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惠帝日:“君似不及也。”曹参说:“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这就是曹参实行黄老无为而治的主要内涵。随着曹参入朝为相,黄老之学的影响得以在朝廷迅速扩大。 </p><p class="ql-block">黄老帛书</p><p class="ql-block">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批古代佚书,其中的《经法》《六经》《称》 《道原》四篇,被学者认定是已经失传的“黄帝学派”的文献,称之为《黄帝四经》。多数学者将其称为“黄老帛书”,为研究汉初的黄老思想提供了宝贵、可信的资料。黄老帛书中着重论述的社会政治思想,是“刑德论”和“刑名说”。“刑德论”是政治理论与阴阳学说相结合的产物,“刑”代表战争,“德”代表德政,帛书称之为“文武之道”。帛书认为, “文武并行,则天下从矣”。“刑名说”强调法的重要。黄老并举,体现出一定的政治进取心,从侧面反映出黄老学派盛行于汉初的现实,以及统治者青睐黄老学派的原因。 </p> <p class="ql-block">黄老之学</p><p class="ql-block">黄老之学是托名于黄帝与老子的一个学术流派,形成于战国中后期,是道家的重要分支,在齐国的稷下学宫中就集中了一批黄老学者。汉初, 黄老之学因适应汉初的经济形势和上层社会的心理需要而臻于鼎盛,-度充当了国家指导思想的角色。即使在汉武帝更加尊崇儒术之时,许多地区仍有人传习黄老之学。刘安主持编撰的《淮南子》及考古出土的“黄老帛书”,是黄老之学的代表作。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兼容并包</p><p class="ql-block">考古出土的文景时期的典籍资料涉及很多学派,充分展示了文景时期在兼容并包的政策下,学术文化的高度繁荣。</p> <p class="ql-block">创建“太学”</p><p class="ql-block">“太学” 一词西周时已经出现,但更多的是贵族祭祀、宴会、选拔武土、议定作战计划的场所,还不是具备封建教育的专业性与系统性的机构。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政府设立的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罢黜百家”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开始在长安建立太学,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时期,太学中学习的科目及人数逐渐增多,开设了《易》《诗》《书》 等专门课程。博士弟子也从汉元帝时的千人, 发展到王莽时期的万余人。太学规模之大,实为前所未有。 </p><p class="ql-block">1《汉书·童仲舒传》(节选) </p><p class="ql-block">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物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虚太学;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臣愿降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 则英俊宜可得矣。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化力量的展现</p><p class="ql-block">经历了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紧随而来的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大沉淀、大创新的时代。“书同文”翻开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奠定了中华文化一脉传承的基石;在儒家政治思想的指导下,史学、文学、哲学、目录学、堪舆学等取得了丰硕成果;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充分体现了社会的安定祥和。社会政治稳定,国力强盛,促进了国家文化力量的彰显,也为汉武帝时期打开国门传播文化思想创造了条件。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造纸术</p><p class="ql-block">造纸术是汉代一项最重大的发明,也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西汉时期我国已发明了造纸术,利用废旧麻料制成原始型的植物纤维纸。东汉的蔡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完善造纸术,“蔡侯纸”的出现,是纸张开始取代竹帛的关键性转折, 改变了“简重而帛贵”的现象。此后,造纸术传到了世界各国,促进了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环保灯具</p><p class="ql-block">雁鱼铜灯的设计非常巧妙,整体由雁头、雁体、灯盘和灯罩组成,灯盘和灯罩能够转动开合,既实现了挡风的功能,又可调节光线的明暗度和照射角度。之所以称其为"环保灯具”,是因为雁的腹部盛有清水,灯被点亮后产生的烟,会顺着雁的颈部进入雁的腹内,最后溶于水,从而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神兽金饰</p><p class="ql-block">战国</p><p class="ql-block">1957年陕西榆林神木纳林高兔村出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密金铜蚕</p><p class="ql-block">“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 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见证</p><p class="ql-block">了这段历史。” </p><p class="ql-block">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p><p class="ql-block">开幕式上的演讲(2017年5月14日) </p><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国内的首次发现。它的发现说明石泉地区</p><p class="ql-block">在汉代的养蚕活动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是汉代整</p><p class="ql-block">个丝绸生产业态的重要见证,也反映了丝绸在中国</p><p class="ql-block">古代中西方贸易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密金铜蚕</p><p class="ql-block">“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 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见证了这段历史。” </p><p class="ql-block">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p><p class="ql-block">开幕式上的演讲(2017年5月14日) </p><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国内的首次发现。它的发现说明石泉地区</p><p class="ql-block">在汉代的养蚕活动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是汉代整</p><p class="ql-block">个丝绸生产业态的重要见证,也反映了丝绸在中国</p><p class="ql-block">古代中西方贸易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陵</p><p class="ql-block">西汉自高祖刘邦称帝至王莽篡汉,先后有15位“皇帝”在位。除刘恭、刘引弘、刘贺、刘婴外,其他11位皇帝各自营建帝陵,史称“西汉十一陵”。霸陵、杜陵分别位于汉长安城东南的白鹿原和杜东原,另外9座分布于渭河北侧的咸阳原。自20世纪初至今,帝陵考古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不仅确认了陵区位置规模和陵园形制布局,还勾勒出西汉帝陵制度由草创、确立到嬗变的历史轨迹。 </p> <p class="ql-block">城</p><p class="ql-block">雍城遗址总面积51平方公里,由城址、秦公陵区、国人墓地、郊外建筑遗址组成,是目前全国多处东周列国都城中保存最好的一处。考古勘探与发掘表明,城址平面呈不规则梯形,南北最长处3420米、东西最宽处3490米,由城防体系、城内道路、城内外水系、城内建筑基址和聚落等遗迹现象构成,面积约10.56平方公里。郊外建筑的使用一直延续至秦汉时期,诸多重要礼仪活动如秦始皇登基时的加冕典礼、汉武帝之前的西汉多位皇帝亲临雍城的郊祀活动等也都在此进行。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九都八迁</p><p class="ql-block">九都八迁指秦人历史上的八次迁都,从甘肃陇东的西犬丘,历秦邑、汧邑、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最终定都咸阳。九都八迁的历史就是一部秦人的奋斗史,在这一过程中,秦人实力由弱变强,地位由低变高。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秦人一路东进,横扫六国,最终完成平天下的丰功伟业,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陵</p><p class="ql-block">从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改“公”称“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改“王”称“帝”,历时105年。在这105年里,先后有秦惠文王、秦悼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及秦王政六位君王继位,其中除秦王政荣膺“始皇帝”外,其余五位以“王”入葬,即所谓“ 秦王陵”。截至目前,田野考古调查、勘探和试掘在咸阳塬、临潼骊山西麓韩屿村、长安神禾塬及西安韩森寨4处6个地点发现、确认秦王级陵墓7座</p> <p class="ql-block">定都筑城</p><p class="ql-block">汉长安城的营建大致经历四期。汉高祖时,在秦兴乐宫基础上修建长乐宫,并营建未央宫、武库、太仓、大市等。惠帝时分段修筑汉城城墙,起长安西市。汉武帝大兴土木,修建章宫、桂宫、明光宫、增修北宫,拓上林苑,凿昆明池。至西汉末年,王莽拆除建章、承光等十余所宫观,修建王莽九庙、辟雍,重修社稷坛,扩建太学。</p> <p class="ql-block">长乐未央</p><p class="ql-block">秦朝未年,渭北咸阳宫毁于战火,幸免于难的渭南宫殿及其所在区域成为汉王朝营建新都的首选之地。公元前200年,丞相萧何主持修缮和改建的秦兴乐宫工程完工,更名为长乐宫。公元前198年,萧何主持修建的汉帝国皇宫--未央宫正式竣工,汉高祖刘邦在未央宫前殿举行隆重的新年朝会。从长乐宫到未央宫,雄伟壮丽的宫殿建筑不仅塑造了新兴的汉王朝崇高与威严的帝国形象,也标志着新的政治制度和统治秩序正式确立。 </p> <p class="ql-block">长乐宫</p><p class="ql-block">长乐宫前身为兴乐宫,兴建于秦昭王时代(公元前306-前251年在位)。为便于兴乐宫和咸阳宫之间往来,秦始皇还修建了贯通渭河两岸的横桥。公元前202年,刘邦定都关中,九月,以兴乐宫为基础改建,并更名为长乐宫。汉惠帝时,移居未央宫听政,长乐宫仅供太后居住。经考古勘探,长乐宫周长约11023米,面积约6.77平方干米,发现有道路、宫室建筑等重要遗迹。 </p><p class="ql-block">·皇家苑囿</p><p class="ql-block">上林苑是西汉皇家园林,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苑内不断修葺、增建宫观,其功能也由最初的狩猎,发展出游乐、生产、水利、朝政、外交、驻军、祀神求仙等多种职能,成为汉代皇家苑囿建设的鼎盛时期。 </p><p class="ql-block">·礼制建筑</p><p class="ql-block">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息息相关。两汉之交,王莽在长安城南郊修建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明堂用于告朔行令,辟雍用于行礼乐、宣教化,太学用于讲习射礼,灵台用于占星云吉凶。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国宝级,小学生发现的</p> <p class="ql-block">鎏金银竹节熏炉</p><p class="ql-block">1981年,陕西省兴平市茂陵一号陪葬墓南一号陪葬坑出土。通高58厘米, 重2.57公斤。炉身鎏金鋈银,盖如仙山层叠,器有金龙腾海,山海相拥, 云雾缭绕,气象万千。 </p><p class="ql-block">盖铭35字: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斤十二两,四年内宫造,五年十月输,第初三。 </p><p class="ql-block">座铭33字: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 五年十月输,第初四。国宝级</p> <p class="ql-block">鎏金银竹节熏炉</p><p class="ql-block">1981年,陕西省兴平市茂陵一号陪葬墓南一号陪葬坑出土。通高58厘米, 重2.57公斤。炉身鎏金鋈银,盖如仙山层叠,器有金龙腾海,山海相拥, 云雾缭绕,气象万千。 </p><p class="ql-block">盖铭35字: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斤十二两,四年内宫造,五年十月输,第初三。 </p><p class="ql-block">座铭33字: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 五年十月输,第初四。 </p> <p class="ql-block">博山炉</p><p class="ql-block">汉代仙道思想盛行,出现了博山造型的香熏炉。炉盖模拟海上仙山, 山峦重叠,山间錾刻神兽和仙人形象,装饰有云雾、流波等仙境纹样。炉盖出烟孔经过设计,熏香时云烟袅袅上升,山石影影绰绰, 视觉与气味共同塑造出飘渺隐逸、亦幻亦真的微缩仙境。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廊道上的商贸聚落遗迹</p><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从长安出发到达中亚七河地区。文献和考古资料证实,来自亚欧大陆的不同物品和文化在当地汇聚,逐渐形成多个贸易中心。廊道上的商贸聚落,犹如丝绸之路上的耀眼明珠。直至目前,除“丝绸之路”之外,这条亚欧陆路通道还被人们命名为“香料之路”“玉石之路”“琉璃之路”“皮毛之路”"陶瓷之路”“黄金之路”“青铜之路” 等等,从侧面体现了丝路上丰富的商贸交往。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晨钟祈福: 小雁塔</p><p class="ql-block">小雁塔始建于公元8世纪初一-一唐中宗景龙年间(707 710年),目的是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和佛图等。小雁塔所在的荐福寺,是唐长安城中著名的寺院,是中宗文明元年(684年)皇室族戚为高宗荐福而建造的寺院。塔寺结合,体现了孝道文化和印度佛教的完美融合,密檐砖塔的建筑形式也是佛塔这佛教建筑传入中原地区早期的珍贵例证。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玄奘归宿: 兴教寺塔</p><p class="ql-block">兴教寺塔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窥基、新罗弟子圆测的舍利墓塔,展现了佛教沿丝绸之路传至长安后的发展及其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其所在的兴教寺为佛教唯识宗重镇,兴教寺三塔即为唯识宗的三位祖师墓塔,在佛教传播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唐名胜: 大雁塔</p><p class="ql-block">大雁塔是公元8世纪为保存玄奘由印度经丝绸之路带长安的经卷佛像而建,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一印度佛教的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播而东传入中原地区并中国化的典型物证,在佛教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大雁塔位于慈恩寺内,是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唐长安城的名胜和标志性建筑。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