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上海—必须铭记的历史

.月光海

<p class="ql-block">走近上海,</p><p class="ql-block">城市的繁华,流光溢彩,蓬勃生辉,犹如万花筒般的展现,这些固然让我感到新奇。</p><p class="ql-block">但那些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曾经过往,更吸引着我探求的目光,引我走进,令我流连。</p> <p class="ql-block">我生于白山黑水的大东北,少年接受的教育,让我对东北的抗战历史和英雄有些许的认知。</p><p class="ql-block">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李兆林,赵一曼等等英雄和他们的事迹耳熟能详。</p><p class="ql-block">但由于时代的原因,在我的少年和青年阶段所接受的教育中,对于“国民党”这个词汇一直是贬义的,对于“国军”的认知,也仅限于电影《渡江侦察记》中陈述演的敌军情报处长的形象。</p><p class="ql-block">来到上海后,看到了几个关于抗战的纪念馆,让我对于抗战时期的正面战场的历史和军队,有了更深层面的认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为了进一步的了解,我去图书馆阅读了相关的书籍,这也深深的震撼到了我,让我更进一步的走近那段充满血色与辉煌的历史—淞沪会战。也让我对于“国军”和上海有了进一步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这是上海淞沪抗战纪念公园内的标志性建筑—宝山塔。该塔建成于2000年1月。塔高50米共九层。</p><p class="ql-block">登上宝塔,极目远眺,可以看到浩浩长江中的崇明岛以及长江入海的天际线。俯瞰,宝山城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宝山塔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抵御外辱的爱国主义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这是淞沪抗战纪念公园门口的雕塑。</p><p class="ql-block">雕塑的名称叫《结1937》青铜质地,作者余积勇。</p><p class="ql-block">千万股铜管拧成的两个巨大的绳结缠绕在一起,这个“拧”的力量震天撼地,象征着全国各方团结抗战的力量拧成一股绳的巨大能量。同仇敌忾,一致抗战,锈迹斑驳的铜管,象征着战争的惨烈,而铜管顶端的镜面不锈钢,如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象征着先烈的英碑,闪烁着天堂般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是“九.一八”事变。</p><p class="ql-block">1931年9.18日,日本关东军突袭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三省。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开端,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事变后,日本在东北建立了伪满州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的奴役与殖民统治。</p> <p class="ql-block">“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为转移国际视线,并图谋侵占中国东部沿海富庶地区。在1932年1.28日,兵分三路,突袭上海,挑起战争。又称,“一.二八”事变。</p><p class="ql-block">1932年1月18日,日本僧侣在日本关东军的指使下,向三友实业社工人寻衅斗殴,制造“日僧事件”。</p><p class="ql-block">1月20日,驻沪日军便衣队和特务机关借口日僧被害,纠集武装浪人寻衅捣乱,焚烧位于虹口的三友实业社,点燃了“一.二八”事变的导火索。</p> <p class="ql-block">1932年1.28日午夜,日本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指挥海军陆战队兵分三路突袭上海闸北。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鼎和军长蔡廷锴的指挥下,奋力抵抗,给日军以迎头痛击。日军对我军阵地,民宅,商店等狂轰乱炸,发动了四次总攻,均遭败绩。先后三次更换主帅,死伤近万余人。</p><p class="ql-block">2月14日,蒋介石命张治中为军长,增援19路军参加战斗。</p><p class="ql-block">3月3日,日军发表停战声明。“一.二八”淞沪抗战落下帷幕。</p><p class="ql-block">5月5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p> <p class="ql-block">“一.二八”淞沪抗战,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大大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p><p class="ql-block">十九路军的将士,面对强敌,孤军奋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出了中国人的气势和决心。</p><p class="ql-block">“一,二八”抗战,使中国的全面战争延迟了五年,为中国的抗战赢得了时间。</p><p class="ql-block">从“一.二八”抗战,到“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政府争取到五年的时间,使国家摆脱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基本上完成了统一,红军也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从国共内战中挣脱出来,到抗日战场上开辟出新的根据地。</p><p class="ql-block">“一.二八”抗战,激发了全民抗战的决心,抗战热潮空前高涨。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p><p class="ql-block">此后,全面抗战爆发。</p> <p class="ql-block">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这首歌曲在创作之初就迅速传遍全国,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号角。19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致通过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2004年,该曲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p><p class="ql-block">此外,冼星海所作的《黄河大合唱》,贺绿汀所作的《游击队之歌》等等,都成为中华民族抗敌救国的精神武器。</p> <p class="ql-block">1937年的上海,是仅次于东京的亚洲第二大城市,也是整个东亚地区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因此,日本垂涎已久。</p><p class="ql-block">“八.一三”事变‌发生在1937年8月13日,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进一步升级的标志性事件。“八.一三”事变也被称为“八一三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规模之大、战斗之惨烈,是整个中日战争中少有的。‌</p> <p class="ql-block">事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37年7月的卢沟桥事变,日本侵占平津地区后,企图进一步侵占上海。8月9日,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和一名水兵驾车强行冲入虹桥机场,遭到中国军队的阻拦并击毙。日本以此为借口,集结军队准备对上海发动进攻。8月13日,日本军舰以重炮轰击上海闸北,海军陆战队也向闸北、江湾方向大举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抗击,“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p> <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14日,当地国民党驻军第九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的指挥下,87、88师等部开始总攻,中国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并于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发起围攻,试图赶敌下海。“八一三”淞沪会战由此展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14日,即淞沪会战爆发后的第二天,日军海军航空队18架九六式陆上攻击机,由台北起飞,轰炸大陆沿海机场,其中9架飞临杭州笕桥机场上空,因天空乌云密布,能见度极差,投弹命中率不高。中国空军第4大队在高志航大队长率领下,驾驶霍克-3战斗机腾空迎战,一阵短暂的空战,高志航等人共击落日机3架,击伤1架,取得了中国空军抗日首次空战的胜利。</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著名的“笕桥空战”。</p> <p class="ql-block">电影《八佰》讲述了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这支部队被称为“八百壮士”,实际上只有四百余人,但在对外宣称有八百人。团长谢晋元带领这支部队在四行仓库坚守了四天四夜,展现了英勇无畏的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被汪精卫政府收买的叛徒杀害,时年36岁。</p><p class="ql-block">这是上海万国公墓里的名人墓园,1983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迁移至此。</p> <p class="ql-block">四行仓库保卫战是淞沪会战的最后一战,参加这场保卫战的中国士兵被称为“八百壮士”。这场战斗重新振奋了因淞沪会战受挫而下降的中国军民的士气,粉碎了侵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言论。四行仓库的守卫不仅是为了实际的军事防御,更是为了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军队的抵抗意志和决心。</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5日,在中国军民强大的反攻和苏联军队的打击,以及美国原子弹的震慑下,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长达14年的抗战,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永远铭记着:在过去长期艰苦的岁月里,人民英雄们用自己的鲜血,才换来了今天的胜利—邓小平</p> <p class="ql-block">仅以此篇,告慰英烈。</p><p class="ql-block">我们要铭记历史,</p><p class="ql-block">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