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十大历史名人

华人影响 影响世界!

<p class="ql-block">开封市的名字由来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为“启封”。到了汉代,因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的由来。开封在历史上曾有多个名字,如老丘、大梁、汴州等,其中“大梁”是战国时期魏国迁都的地方,也是开封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建都时期。此外,开封还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有着两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那么历史开封有哪些历史名人呢?</p> <p class="ql-block">伊尹</p><p class="ql-block">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50年),姒姓,伊氏,名挚,空桑(今河南省杞县空桑村)人。他是夏末商初的政治家、思想家,商朝开国元勋、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中华厨祖。伊尹以其聪明颖慧和勤学上进而著称,曾在有莘国耕作,后被商汤三聘后辅助商汤打败夏桀,为商朝的建立做出了不朽功勋。他被拜为尹(丞相),尊号"阿衡",并运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治理天下。伊尹还积极整顿吏治,洞察民心国情,推动经济繁荣和政治清明,历经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辅政五十余年,为商朝的富强兴盛立下汗马功劳。他逝世后,被以天子之礼葬于亳都(今安徽亳州市),并被后世奉祀为“商元圣”。伊尹的道德、学问、经济事功俱全,被毛泽东在《毛泽东早期文稿》中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尉缭</p><p class="ql-block">尉缭,名缭,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是战国时期的兵家人物,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是鬼谷子的弟子,秦王嬴政时期担任国尉,因此也被称为尉缭子。尉缭在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游说,后被任命为秦国最高军事负责人国尉,因此改称尉缭。他主张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尉缭的军事思想主张不打无把握之仗,反对消极防御,主张使用权谋,争取主动,明察敌情,集中兵力,出敌不意,出奇制胜。他的兵书《尉缭子》在古代就被列入军事学名著,与《孙子》、《吴子》、《司马法》等兵书齐名,在宋代并称为《武经七书》。尉缭在秦统一六国战争中,提出了瓦解六国合纵的策略,为秦国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主张以法治军,强调政治、经济对军事的决定性作用,其理论水平很高。尉缭的思想大体上接近法家,主张用严刑峻法治国和治军,某些思想显得非常残暴。尉缭推崇德、仁义,提出“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事必有本,故王者伐暴乱,本仁义焉”。尉缭在秦王政时期为秦国的军事和政治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蔡氏父女</p><p class="ql-block">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蔡中郎”。他出生于陈留郡圉(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因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蔡邕不仅精通音律,而且在文学和书法上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作品尤其以隶书最为著名,对后世影响深远。蔡邕还参与了《东观汉记》的续写,并刻印了熹平石经,对经籍的保存和流传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蔡文姬,名琰,字文姬,是蔡邕的女儿,也是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她自幼聪明好学,通晓音律,文学造诣深厚。蔡文姬初嫁卫家,后因战乱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在北方生活了十二年,并生了两个儿子。后来,曹操为了赎回蔡文姬,用金璧从匈奴那里将她接回汉朝。蔡文姬归汉后,又嫁给了董祀,但董祀犯了死罪,她又向曹操求情,最终董祀得以免死。蔡文姬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她的才华和坚韧精神使她成为了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她的代表作《悲愤诗》流传至今,展现了她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p> <p class="ql-block">阮籍</p><p class="ql-block">阮籍(210~263),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开封)人,是竹林七贤之一,也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他崇奉老庄之学,在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他的著作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创作五言诗的人,其《咏怀诗》对后世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阮籍的诗歌风格独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阮籍性格孤僻,轻荡,大约在十六七岁时,有一次随其叔父阮熙到东郡,充州刺史王昶与他相见时,他“终日不开一言”。阮籍在政治上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阮籍的《咏怀诗》或隐晦寓意,或直抒心迹,表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悲哀,充满浓郁的哀伤情。阮籍是魏晋玄学中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阮籍的诗歌充满了哲理和情感的抒发,他的散文也颇具特色。阮籍的《咏怀》是其代表作之一,诗中表达了他对时世的感慨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阮籍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意境深远。阮籍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的才华和坚韧精神使他成为了历史上的传奇人物。</p> <p class="ql-block">石守信</p><p class="ql-block">石守信(928年-984年),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开国将领。他在五代后周时期参与过高平之战、淮南之战,并累官至殿前都指挥使、义成军节度使。石守信与赵匡胤结为异姓兄弟,并成为“义社十兄弟”的成员。北宋建立后,石守信率军讨平李筠、李重进叛乱,并出任马步军副侍卫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等职。在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事件中,石守信放弃军权,之后专事聚敛,积累了大量财富。宋太宗时期,石守信曾随征辽朝,被封为卫国公。太平兴国九年(984年),石守信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被追封为威武郡王,赐谥“武烈”。</p> <p class="ql-block">赵光义</p><p class="ql-block">赵光义(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原名赵匡义,字廷宜,出生于开封府浚仪县(今河南省开封市),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北宋第二位皇帝,即位后改名为赵炅。他在公元976年登基为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基本完成了对中原的统一。在位期间,赵光义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鼓励农业发展、扩大科举、编纂《太平御览》等,加强了中央集权。他还对辽朝采取了守势,两次北伐均遭遇失败。赵光义去世后,被追封为“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庙号太宗。</p> <p class="ql-block">魏无忌</p><p class="ql-block">魏无忌,即信陵君,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他被后人称为战国四公子之一,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齐名。魏无忌出生于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因封地在信陵(今河南商丘宁陵县),故又称信陵君。他处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效仿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的辅政方法,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魏无忌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但屡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前243年,魏无忌因伤于酒色而死。十八年后,魏国为秦所灭。魏无忌著有《魏公子兵法》,该兵法对后世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李濂</p><p class="ql-block">李濂(1488年-1566年),字川甫、川父,号嵩渚,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今开封市祥符区)人,中国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李濂自幼聪颖,好读书。九岁时工古文,作《理情赋》。明正德八年(1513年),举乡试第一。次年,殿试二甲,赐进士出身。于京城与何景明、薛蕙结识于都亭社。正德十年(1515年),出为沔阳知州。正德十六年(1521年),擢宁波府同知。嘉靖二年(1523年),升山西大理寺左寺署左寺副,理屯政,会提学缺,摄其事。嘉靖五年(1526年),免归,时年三十八岁。后四十年在乡闲居,杜门谢客,以著述自娱。</p> <p class="ql-block">薛居正</p><p class="ql-block">薛居正(912-981年),字子平,开封府浚仪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北宋宰相、史学家,后周太子宾客薛仁谦的儿子。后唐清泰二年(935年),考中进士。后晋时,授华州从事,迁盐铁判官、右拾遗。后周时,历任比部员外郎、左谏议大夫、刑部侍郎。北宋建立后,历任户部侍郎、知许州、兵部侍郎、参知政事、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迁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司空等,为相期间处事宽厚,不喜苛察,深得士大夫赞许,主持编撰《旧五代史》。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服食丹砂,中毒而死,时年七十,追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惠”,配享宋太宗庙庭,名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p> <p class="ql-block">李师师</p><p class="ql-block">李师师是北宋末年著名的歌妓和名妓,她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她出生于汴京(今河南开封),因家庭贫困而进入青楼,成为了一名歌妓。李师师不仅容貌姣好,还擅长歌舞,深谙诗词,因此受到了许多文人雅士的倾慕,包括当时的皇帝宋徽宗赵佶。她与宋徽宗之间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尽管这段情感纠葛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在历代文人的笔下,他们的爱情被描绘得缠绵悱恻,动人心弦。</p><p class="ql-block">李师师的名声不仅因为她的才艺,还因为她与多位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有过交往。她的故事在《水浒传》中也有提及,她在梁山受招安的过程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然而,随着金兵的南下,北宋王朝的衰败,李师师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关于她的最终结局,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在金兵攻陷汴京后被俘,坚贞不屈,自杀身亡;另一种是在金兵破城之前就已经去世。她的真实结局至今仍是一个千古之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