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灵湖的“老坝”

三水平阳

<p class="ql-block">  神灵湖位于庐山市以东与鄱阳湖相连的一片湖区。湖东村旁有三国时修建的传闻“能分风上下"的“宫亭庙”,“山下有神庙,号曰宫亭庙,山庙甚神,能分风劈流,住舟遣使,行旅之人,过必敬祀,而后得去。”【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庐江水》】,神灵湖由此而得名,后来人们也习惯称之为“宫亭湖”。神灵湖原作为当地渔民捕捞渔船停靠的避风港,如今已打造成为当地村落的休闲旅游景区。伫立于如今的神灵湖大桥上,我们细心的会发现,在大桥两侧湖底的不远处,隐约可见各有一道连通两岸的土坝残痕。而北面那条紧贴湖底酷似宽大的土坝,了解其过往的当地人都将其称之为“老坝”。</p><p class="ql-block"> 每当我走近神灵湖及大垅村旁,遥望着那残存的一丝老坝,心中总泛起着无限的想象及思念。因为那条土坝蕴藏着我童少时的时光,有父亲挑着箩筐带着我们兄妹,走过老坝前往梅溪外婆家和麻头姨妈家走亲串门的情景;有母亲曾经参与生产队在老坝岸边修抽水电站时劳作的身影。许多年来,尽管老土坝上早已无人过往了,老坝两岸也被各类建设的需要残断了路的痕迹,但那条早已贯通心底的老坝,却依旧那样顽强的坚守着湖底,黙默他诉说着过去喧闹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今,大垅村南岸前新修建了一条连接神灵湖大桥方向的公路。不久前,当我顺着这条新建宽敞的大垅公路漫步时,我试着向一些村民打听走近眼前湖底的那条老坝,他们说老坝附近如今都被污泥及杂草堆积,很难靠近了。但我却意外从其父抗战后期起落户星子,后世居大垅村的陈雪林老人口中得知,面前这条老坝系解放前由五里波湖村的蔡某资助并召集村民修建的,在坝的北面沿着原往黄家湾的路旁,原还有一块为蔡某修老坝而立的纪念碑应该还在,据说碑文中有对修建老坝过程的文字记载。于是,另天我穿过干涸及杂乱不堪的湖底,二度钻入对面茂密的柴林,试图一探建坝背景的究竟,但寻遍周边未见石碑的踪迹,后在一次偶遇该村老生产队长邹俊勤时告知, 当年资助建老坝蔡某的纪念碑早于约早年就被毁掉了。</p><p class="ql-block">  蔡某解放前居住在白鹿镇靠鄱阳湖边的波湖村庄,如今这里还有一些蔡氏族人居住。现年七十有余的蔡润生回忆说,出资主持修老坝的蔡某实名叫蔡通周,是他祖父的亲叔,早于1952年病逝了。蔡通周在解放前之所能有钱出资修建老坝工程,得益于其家族的做水排生意起家。在抗战时期,日本鬼子的炮火曾引起过庐山三天三夜的大火,庐山周边的树木及房屋均遭受了大范围严重烧毁,那时庐山及山南星子县周边因房屋修复和重建等都需要大量的竹木材,于是,蔡通周的父辈们便做起了从修河贩卖运输竹木材到星子南门码头的生意。蔡通周继承父辈竹木林排生意后,时刻以诚信和产品质量为上,生意日渐红火。 解放前蔡通周的家庭原本也是一个贫穷人家,却一直秉承着勤俭持家,乐于助人的家风。解放前波湖临近鄱阳湖一带的村民出行过渡或捕鱼,都是需要乘坐小木船或竹排出行,蔡通周早年在做好水排生意的同时,时刻不忘为当地的百姓着想,依靠做水排有竹木材的便利,将加工制造的小木船排低价卖给或赠送当地的村民。遇到谁家有老人去逝,他还特意将做好的木棺免费送往吊念。遇上荒灾年或春节等重要活动,蔡通周还开启自家粮仓放粮救济给那些穷困人家。由于蔡通周在竹木销售价格及服务上特别处处以人为善,在当地有很好的销售市场和良好口碑,一时也成为当地较为富裕的人家。</p><p class="ql-block">  神灵湖沿大垅一直而上,从前两岸都是茂密的山林及柴草树木。每逢水位上涨的季节,从鄱阳湖涌入神灵湖的湖水,一直沿大垅村前向北上漫延至二三公里处。而平时从五里牌方向过来的各路水源,也都是自上而下顺着大垅涌入神灵湖后再流至鄱阳湖,所以大垅村前一年四季整个湖底的延伸地带都是被水面或泥泞覆盖的。而那时五里波湖、大岭等村一带的村民前往县城,也都必须要依靠乘坐木排及小船过渡,或从五里牌旁边绕着数公里的远道步行过来,两岸人们出行过往极为艰难不便。能否较快速便捷的过往神灵湖,长期以来一直成为两岸人们心中久久的惦盼!</p><p class="ql-block">  于是,蔡某经过反复酝酿与考察,约于1946年间决定自行出资,召集附近村民在神灵湖至大垅村湖底的中间部位填修一条土坝路,以解决湖水两岸一带村民的出行难题。这一想法及建议,立即得到了周边各村民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于是,在蔡某出资,村民出工出力的情况下,利用秋冬季的涸水季节,通过附近各路村庄村民肩挑担扛的共同努力,前后历经二年多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条约南北长二百多米,坝底宽五米,坝面宽三米,坝高三米连通神灵湖的老坝土路雏形。</p> <p class="ql-block">  由于老坝是在湖中用泥土筑就的,遇上大水及长时期雨水浸泡,日久很容易被水冲刷崩溃。于是,蔡某又采购运来大量的鹅裸石将其围沏在老土坝的两侧,路面则铺上条状的大理石块。为了便于坝上方来水的通过,在老坝的南侧及中间部位各建了一个过水的石拱桥。由于湖底泥土松软,为保障老坝泻水桥的坚固安全,石拱桥全部取用大理石建造,石拱桥的湖底还打入多根松树木桩进行了加固处理。而今,老坝中间桥孔处那些大理石依然完好,而老坝两旁及路面石块据说大部分早年被取运到现白鹿镇阳家坂处修水库了,而曾被打入的松木桩至今扎根桥石下面完好,而老坝中间的石拱桥依然坚固展现着那曾有的辉煌及过往。</p><p class="ql-block">  随着连接神灵湖两岸这条老坝的建通,极大方便了由县城至白鹿镇波湖、大岭等一线人们的相互往来,在白鹿波湖村一线未通公路及未建神灵湖大桥之前,这条古老的老坝一直是人们两岸步行过往的主要便捷通道。无论是清晨挑着担子去湖岸集市的村民,还是傍晚时分结伴归家的孩童,他们的足迹无数次踏过老坝,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生活印记。老坝不仅见证了岁月曾有的风雨辛劳,也永恒了两岸乡村友邻间的温暖情怀。</p> <p class="ql-block"> 神灵湖老坝建成通行后,受到了当地百姓的高度称赞。人们为纪念蔡通周一心为民,慷慨解囊出资建老坝的善举功德,曾在老坝的北岸处树立了一块宽高约一米余的纪念石碑,碑中文字详细记述了当时建坝的有关经过及说明,后据说是毁于文革破四旧时。蔡通周为民行善修建神灵湖老坝,不仅赢得了人们良好的口碑,同时也融动了附近村落一些富家的良知义举,受蔡通周修建老坝的感触,据说白鹿贩里汪家及黄家湾也先后有人出资在自村落的溪涧间修建了便民小桥。   老坝在给予人们出行过往便利的同时,也给两岸村庄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六十年代末,城区大队黄泥岭及郭家垅一线响应学大寨开展大造农田运动。为了保障稻谷农田的灌溉用水,1973年左右开始由城区大队组织村民在老坝下方数百米处,又新建了一条低矮的土坝用于拦截湖水蓄水。接着开始在紧靠老坝的边缘又开挖了蓄水池塘,并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向黄泥岭一线农田的抽水灌溉工程建设。</p><p class="ql-block">  老坝湖底沿着山坡至南岸上方有百米之高。如何将湖底之水顺利抽到山坡上的引水沟渠,在当时没有任何机械设备施工的情况下,负责建坝工程的工程师们想尽了办法。开始他们从老坝底部沿着山坡修挖斜坡搭建木架子,然后在木架上捆绑架设水管试着抽水,但由于水管线路较长难以承受抽水的重量,而引起多次抽水木架的崩塌损毁,而且木制架子日久又难经风雨侵蚀,极易滑落及腐烂。于是,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当时的东风镇公社组织下,动员城区大队所有村民开始了从湖底挖挑泥土修筑抽水电站土坝工程,通过挑土筑坝抽水,老坝下方的湖水顺着土坡由管道进入坝上的水槽,然后流入黄泥岭一带的池塘稻田,较好满足了大片农田的灌溉用水需要。<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此,老坝不再仅仅是一条通道,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人们利用它蓄水灌溉,让湖水润泽周边的农田。每到灌溉时节,湖水顺着渠道流向田地间,滋养着庄稼,孕育着丰收的希望。</span></p><p class="ql-block">  为保障紧贴老坝南侧抽水电站土坝的坚固及抽水管道稳定,每逢秋冬季,城区大队还要组织各生产队村民参与水坝的挑土加固建设。记得约我刚上初中时,偶逢周日休假,因母亲去水坝上工后回家有事,我中途时间曾几次上老坝替换母亲挑土上坝,那众多村工们挑着泥土汗流浃背筑坝改天换地的场景,及我挑着半担子泥土上坝领着工分牌子的那份喜乐,始终回荡在我记忆的脑海,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缺粮少地,为了多产粮食,神灵湖两岸村庄的荒野都开垦出了很多农田。城区大队划归属东风(南康)镇后,五里公里又组织在老坝的北面搭建了一个水站用于抽水灌溉农田。由于两岸农田用水量大,那时仅靠抽取老、新两坝间的蓄水,远远满足不了当时农田灌溉的需求。为此,也偶尔发生因两岸抢先抽水而导致后者无水可抽产生的争执及摩擦。1978年农村实行分田到户后,老坝的抽水设施也就渐渐的停止抽水而损毁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神灵湖两岸,由于工业园区及城区扩展的建设已渐旧貌换新颜了。那条曾轮渡过两岸多少游人的老坝,虽然历经曾经岁月的风雨浸洗,却依然留存着那不灭的容颜。老坝中央的那座大理石石拱桥,整桥基本完好无损,长年的日晒及湖水浸泡,让石桥映透着金黄的光亮。当我们重新漫步在这条荒废多年的老坝上,远望鄱阳湖那碧蓝的湖水,触摸神灵湖那片青绿的湖草,仿佛又感触到了老坝上那曾川流不息的声响在身旁回荡。 神灵湖的老坝,乡愁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