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历史上,北方清水河地区,高跷舞蹈和唢呐鼓匠曾有过辉煌的岁月。作为地方非遗文化至今传承创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跷是汉民族的民间舞蹈,秧歌的一种,在中国历史较悠久。唐代以前高跷称为长跷伎,宋代称踏跷,清代以后称为高跷。</p><p class="ql-block">何谓高跷?舞者足踏木跷起舞,故名。</p><p class="ql-block">关于高跷起源,历史文化学者观点比较一致,认为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或者与沿海居民捕鱼生活有关。</p><p class="ql-block">在内蒙古北疆的清水河,高跷舞蹈表演被老百姓称为“耍高跷”“踩高跷”。只在每年的春节元宵社火活动时走上街头表演的一种踩街舞蹈。</p><p class="ql-block">清水河的高跷据传是由民国年间驻县城的一支国民党军队(称布三艮骑兵)传留下来的。在正月,部队的士兵和家眷们穿上彩衣,画上花脸,腿绑木棍在营房驻地娱乐。后来发展与附近村庄的百姓们一块表演。由于国民政府的支持,县城周边村庄的民间艺术演出活动较为活跃。时有顺口溜说“贾家湾的高跷神池窑的龙,祁家沟的车车转周城”。这三个村都紧挨县城,占尽天时地利。</p> <p class="ql-block">城西贾家湾村的高跷舞蹈从民国年间兴起一直传承至今天。高跷队的人员都是以自愿参加为主。一般少则十多人,多则四五十人。表演内容以历史传说故事为主,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都画下九流的脸谱。分文武场表演,以文场表演为主。十来个人的表演称小场,人多表演的称大场。表演剧目是传统小段子,比如《宋江杀楼》《曹张卖狗》《断桥》等等。高跷队伍产生的费用一半由本村民众摊派,另一半由商铺字号、乡绅人士自愿捐助。进入正月从初十开始,高跷班便开始做演出前的准备并排练。从正月十三起城乡社火表演活动开始,十四、十五、十六三天表演进入高潮,十七日尾声。五天时间全县城乡居家铺户,张灯五日,银花火树,如游不夜城。前两日在城里城外的商铺、字号和大户人家踩院子,十五一天在县城街头表演社火,后两日为谢院,所有人家都要偿赠数目不等的钱物以表示达谢。</p><p class="ql-block">日伪统治清水河时,维持会、商会等一些汉奸的组织,为讨好日本人,强迫城乡的民间表演队伍为他们演出。因而在抗战时期清水河的一些民间艺术表演队伍在日伪的压榨下一直苟延残喘。</p><p class="ql-block">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清水河地区的民间艺术处于黄金时代。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服务人民群众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鼓匠的起源以难以考证。鼓匠不是制鼓的匠人,是由吹鼓手(吹唢呐)、鼓子、锣、镲、钹等乐器组成的混合体一一谓鼓匠班。较为高雅的称呼为“唢呐乐队”,但老百姓的叫法就是“鼓匠”。</p><p class="ql-block">鼓匠行业一直难登大雅之堂。时过境迁,鼓匠登上了高雅殿堂也是近几十年的事。如徐州唢呐、砀山县唢呐都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唢呐技艺是个外来货,但传入中国也十分久远。在新疆壁画考古里已得到证实。到了明代,有关唢呐的记载就非常明确了。王圻在《三才图会》里说“锁奈,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戚继光则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武备志》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者”。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更是将唢呐描述的极为生动:“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往来官船乱如麻,全凭你来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辩甚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将唢呐于当时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起到警世作用。</p> <p class="ql-block">唢呐鼓匠在清水河一地开始传播,于晚清民国时期呈遍地之势,城乡的各大村社几乎都有唢呐鼓匠班,但有名气的不多,在地方史志里几乎没有记载。</p><p class="ql-block">旧时清水河地区的鼓匠行没有社会地位,属“下九流”中的“下三烂”行,是走千里路吃百家饭的赖营生。就是稍有办法的农家子弟绝不去碰这一行当,民间流传的“王八戏子吹鼓手”名声是不好听的。但入了这一行当的人他们不会忌讳这些,不管王八水蛋,能养家糊口才是硬道理。</p><p class="ql-block">旧时鼓匠班成员一般有六七个人,多数人是身患各种残疾,如瞎子就多,所以人称“瞎鼓匠”。俗话说“十个鼓匠九个瞎”,瞎子当鼓匠似乎是他们最好的选择或归宿。</p><p class="ql-block">鼓匠班有唢呐二把,称大吹二吹,其余人则打鼓、拍镲、敲钹钹。大吹是吹大唢呐的,也叫捏上眼儿的,在鼓匠里是班头。小吹是捏下眼儿的也叫拉踏。当鼓匠不是一件容易事,所谓冬练三九,夏历酷暑,没有吃苦耐心是很难学到真本事的。穷人家的孩子念不起书,尤其是眼晴残疾的,若能跟上个善心实意的师傅,这辈子算是有了依靠,顶如再生父母。一旦入了这一行,终身背着“瞎鼓匠”的名,生不如人,死入不了祖坟,娶媳妇就更甭想了。“十个鼓匠九光棍,女人不愿嫁鼓匠”。爬山调里唱鼓匠:“烤前胸呀冻脊背,憋苦腮流眼泪。吃饭蹲在鼓匠棚,喝水茶凉半。身上的虱子数不清呀,一辈子闻不上女人味”。</p><p class="ql-block">新时代,鼓匠行当真是鲤鱼跳龙门,身价百倍。不管走到哪,你都能看到或听到。如今的“鼓匠”(这个词也许不久会陶汰消失)呈多元发展,从业者也是年青人,甚至有姑娘媳妇参与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