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中国古建筑的屋顶结构装饰构件</p><p class="ql-block">装饰构件包括:脊兽、套兽、博风板、悬鱼、惹草、脊刹等。</p> <p class="ql-block">3.1 脊兽</p><p class="ql-block">定义:古建筑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它们按类别分为蹲兽、垂兽、“仙人”及鸱吻,合称“脊兽。</p><p class="ql-block">作用:脊兽由瓦制成,多用琉璃瓦,其功能是为了保护木栓和铁钉,防止漏水和生锈,对脊的连接部起固定和支撑作用。同时脊兽有很强的装饰功能,随着脊兽的发展到了明清两朝对于脊兽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不同等级的建筑安放脊兽的数量和形式都有严格限制。</p><p class="ql-block">分类: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蹲兽)。</p> <p class="ql-block">吻兽或望兽</p><p class="ql-block">定义:又称鸱吻、鸱尾、螭吻、正吻等,殿宇顶上正脊两端的吻兽,一般是龙头形,张大口衔住脊端,故又称吞脊兽,最初的形状略像鸱的尾巴,后来演变为向上张口的样子,所以叫鸱吻。</p><p class="ql-block">寓意:古人传说,宫殿、庙宇等屋脊上装饰“龙吻兽”可避火灾,驱魑魅。吻是嘴唇连着腮的意思,相传龙是用口生孩子,所以把龙的儿子叫做吻。鸱吻和龙吻是一样的,是龙之九子之一。鸱吻的背上插一剑。相传,这把宝剑是许逊(公元239-374年,晋道士。字敬之,汝南人,家住南昌,学道于吴猛,后举孝廉,曾为旌阳县令,感晋室棼乱,弃官东归,周游江湖,传说东晋宁康二年在南昌西山举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升。宋代封为“神功妙济真君”,世称许真君或旌阳)的剑。鸱吻背上插许逊的剑有两个目的。一个是防鸱吻逃跑,取其永远喷水镇火的意思;另一传说是那些妖魔鬼怪最怕许逊这把扇形剑,这里取避邪的用意。</p><p class="ql-block">发展过程:最早可追溯到周朝,有明确纪年的吻兽是西汉年间所造,南北朝的吻兽尾身竖立,尾尖内弯,外侧施鳍纹,晚唐以后鸱尾下部塑成含脊的兽头,即改称为鸱吻,到了宋朝以后,此种图案逐渐增多,元朝时,尾部逐渐改为向外卷曲,背部出现剑柄。明朝以后,龙吻逐渐盛行,改叫大吻,尾部完全向后卷起,身上有小龙。明清官式建筑中将吻都作成龙头形,上部内弯后又向外卷曲,身上塑龙鳞,身内塑龙爪,并塑有1条小龙,吻背上插着剑把,吻侧突出1个小兽头,这样的正脊被称做吻兽。</p><p class="ql-block">分类: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吻兽的样式多种多样。</p> <p class="ql-block">不同形式的吻兽</p> <p class="ql-block">垂兽</p><p class="ql-block">定义:又称角兽,是中国古建筑上垂脊上的兽件,是兽头形状,位于蹲兽之后,内有铁钉,作用是防止垂脊上的瓦件下滑,加固屋脊相交位置的结合部。位置:垂脊的下部。</p><p class="ql-block">种类:是兽头形状。</p> <p class="ql-block">垂兽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戗兽</p><p class="ql-block">定义:是古代中国建筑戗脊上兽件,用于歇山顶和重檐建筑上。戗兽是兽头形状,兽头前方安放蹲兽,其作用和垂兽相同,起到固定屋脊的作用,同时也有严格的等级限制。</p><p class="ql-block">位置和作用:戗兽是兽头形状,兽头前方安放蹲兽,它大致有三个作用:1,镇妖驱邪;2,防雷设施;3,固定屋脊。寓意: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戗兽越多,级别越高,而且数目都是奇数(奇数表示“阳”,表清白),其中以九件等级最高,成为“走九”,另外还有“走七”或“走五”,最低用“走三”。</p><p class="ql-block">分类:是兽头形状。</p> <p class="ql-block">戗兽(黄色)</p> <p class="ql-block">垂兽(绿色)</p> <p class="ql-block">蹲兽</p><p class="ql-block">定义:又称仙人走兽,走兽,垂脊兽,戗脊兽等,是古代中国宫殿建筑庑殿顶的垂脊上,歇山顶的戗脊上前端的瓦质或琉璃的小兽。瓦兽的数量和宫殿的等级相关,最高为11个(含仙人骑凤),每一个兽都有自己的名字和作用。</p><p class="ql-block">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增加了行什(xíng shí)合计有10个走兽。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分为七个、五个、三个、一个等,多数为奇数。</p> <p class="ql-block">种类:第一个是骑凤仙人,后面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ān ní)、押鱼(yāyú)、獬豸(xiè zhì)、斗牛、行什(xíng shí),共十个走兽。</p> <p class="ql-block">1)仙人:檐角最前面的一个叫“骑凤仙人”,也叫“仙人骑凤”。它的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第一块瓦件。在未形成“仙人骑凤”这一造型之前,是用一个大长钉来固定的。</p><p class="ql-block">典故:骑着凤凰的小人叫仙人,又称真人或冥王。是齐闵王的化身,民间有“日晒闵王,走投无路”的说法,说东周列国时的齐闵王,被燕将乐毅所败,仓皇出逃四处碰壁,走投无路,危急之中一只凤凰飞到眼前,齐闵王骑上凤凰渡过大河,逢凶化吉。在屋檐的顶端置这个“仙人骑凤”大概还有绝处逢生,逢凶化吉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仙人骑凤</p> <p class="ql-block">2)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为鳞虫之长。龙本源于中国传统二十八宿天学体系中由角、亢、氐、房、心、尾六宿星官所构成的形象。古代主要寓意至高无上的皇权。</p><p class="ql-block">3)凤:《史记日者列传》:“凤凰不与燕雀为群。”这里充分反映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也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凤。是封建时代吉瑞的象征。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鸡头鸟身,蛇颈鱼尾,燕颔鸡啄,人目鳄耳,鹤足鹰爪。它是一种“仁鸟“,是祥瑞的象征;它的出现,预兆天下太平,人们的生活将美满幸福。</p><p class="ql-block">4)狮:《传灯录》记载:“…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狮子作吼,群兽慑伏。”头大尾长,铜头铁额,钩爪巨牙,弭耳昂鼻,目光如电,声吼如雷,怒则威在齿,喜则威在尾,每一吼则百兽避。其性忠威有力,是兽中之王,金精之刚,在佛教中为护法王,是勇猛威严的象征。狮子作吼,群兽慑服,乃镇山之王,寓意勇猛威严,在寺院中又有护法意,寓示佛法威力无穷。唐虞世南《狮子赋》描绘其:"筋骨纤维,殊恣异制,阔臆修尾,劲豪柔毛。钗爪锯牙,藏锋蓄锐,弥耳宛足,伺间借势……遂感德以仁。"在这里,狮子是"猛"、"仁"兼具的瑞兽。</p><p class="ql-block">5)天马:意为神马。汉朝时,对来自西域良马的统称。状如马,能日行千里,追风逐日,凌空照地,是人们心目中的神马。汉朝时,对西域的良马称为天马,天马又是尊贵的象征。"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将其形象用于殿脊之上,有种傲视群雄,开拓疆土的气势。</p><p class="ql-block">6)海马:亦叫落龙子,海龙科动物,可入中药。象征忠勇吉祥,智慧与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也是吉祥的化身。</p><p class="ql-block">7)狻猊(Suān ní):狻猊在古籍记载中是接近狮子的猛兽,它头披长长的鬃毛,因此又名“披头”,凶猛无比,能食虎豹,亦是威武百兽的率从。一说它日行五百里,性好焰火,故香炉上面的龙首形装饰为狻猊,有护佑平安意。</p><p class="ql-block">8)押鱼(yāyú):古代中国传说的海中异兽,传说它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龙生九子排行第八。这些异兽许多被运用于古代中国建筑中,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p><p class="ql-block">9)獬豸(xiè zh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异物志》中说“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不触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p><p class="ql-block">10)斗牛:亦叫蚪牛,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虬龙,据《宸垣识略》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螭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它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与镇物。11)行什(xíng shí):太和殿的屋顶上是十只。而这多出来的第十只脊兽,形似猴,就是“行什”,为戗脊上的压尾兽。关于它的叫法,普遍的说法是:因为行什“排行第十”,故被称为“行什”。从行什的造型来看有着人一样的躯干,却多出了两个翅膀;五官像猴子,但是有跟鸟一样的喙;手上有五指,脚掌却跟凤的爪子一样。有别于人类、具有异人的超凡能力的多种动物器官符号的组合体,反映的是聚集在符号形式里的社会意识。行什最大的特征还是其背负的那对翅膀,这也是古代羽人的最显著的特征,背插双翅的行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人的羽化成仙思想。</p> <p class="ql-block">走兽、蹲兽</p> <p class="ql-block">3.2 套兽定义:是古建筑防水构件。安装在翼角或窝角梁梁头上,中部掏空,外形常塑异兽纹样。兼有防水和装饰作用。套兽一般由琉璃瓦制成,为狮子头或者龙头形状。</p> <p class="ql-block">套兽照片一</p> <p class="ql-block">套兽照片二</p> <p class="ql-block">3.3 博风板定义:即搏风,又称搏缝板、封山板,宋朝时称搏风板,常用于古代歇山顶和悬山顶建筑。这些建筑的屋顶两端伸出山墙之外,为了防风雪,用木条钉在檩条顶端,也起到遮挡桁(檩)头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分类:在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中,搏风板比较宽大,而且有美观装饰作用。宋朝时,规定搏风板2-3材宽,3-4分厚,板下正中作悬鱼,两旁作惹草(云状装饰物)。清朝时,板2椼径宽,1/3椼径厚,钉头用七颗金色半圆球形的装饰物作成雪花形状,作为装饰。</p> <p class="ql-block">3.4 悬鱼</p><p class="ql-block">定义:建筑装饰,大多用木板雕刻而成,位于悬山或歇山屋顶两端的博风板下,垂于正脊。得名与其形状有关。因为最初为鱼形,并从屋顶悬垂,故名悬鱼。</p><p class="ql-block">作用:以木板制作,悬挂在山墙博风板上,有很多纹样和形状,有的是一条小鱼,有的是双鱼古钱云草花纹等,造型优美,悬挂在山尖的正中,离开山墙有一定的距离,鱼的背后有一根铁条与山墙固定。悬鱼除本身作为装饰以外,其影子落在山墙上面显出悬山出檐挑出的深度,同时,鱼影和鱼后铁条的影子落在山墙上的阴影图形也在变化之中,好像一幅有动态的浮雕。悬鱼在不同的朝代有形式上的演变,在民居中表现出强烈的地方风格。</p> <p class="ql-block">悬鱼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3.5 惹草</p><p class="ql-block">定义:惹草是古代中国建筑钉在博风板边沿(一般处于檩头位置)的三角形木板。作用:门楼外民居惹草用得不多,所见的也是做成长方形,不刻纹饰,简朴率性。绘制或雕刻与水有关的形象在观念上有防止建筑失火之意。</p> <p class="ql-block">惹草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3.6 脊刹</p><p class="ql-block">定义:脊刹位于正脊的正中位置,装饰的样式多种多样。</p><p class="ql-block">作用:脊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利于屋脊收口。脊刹原来多用在寺庙殿堂上,后来逐渐在民间普及。在民间,脊刹常常被视为是姜太公的化身,姜太公能封神,用来做民居的脊刹,寓意能镇宅。脊刹还因为高出屋脊,有避雷的实际作用,寓意能保佑住宅安全。</p><p class="ql-block">分类:有宝瓶状,宝塔状、阁楼状等</p> <p class="ql-block">宝瓶状脊刹</p> <p class="ql-block">宝塔状脊刹</p> <p class="ql-block">阁楼状脊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