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八点左右,还在沉沉的睡梦中,猛然间被一声长长的机车鸣笛声所惊醒。拉开窗帘,房间立时洒满了耀眼的阳光。一夜安睡,竟然不知身处火车站旁。<div> 这里是北京机车车辆编组枢纽站——丰台西站,众多的铁路干线在此相交汇,是北京铁路局货物集散地。<br></div> 起床后洗换上街,直奔卢沟桥景区。街道上行人并不多。途中经过一座公园。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雕塑园。园内树木高大,林荫浓密,草地平阔。 公园对面,为宛平古城,城墙高大,垛堞宛然,敌楼坚实,望之森然。<div> 宛平城,城墙四隅各建有一座角楼,两侧还建有望楼,形势坚固,易守难攻。<br> 宛平城,位于北京西郊、永定河畔,西北可通张家口,西南可达中原与江南,地理位置重要,为北京古城西大门。</div> 来到宛平古城墙旁。只见墙体剥蚀,坑洼不平,满是孔洞。墙上悬挂着标牌,上镌“‘七·七事变’弹坑遗址”。<br> 原来,这就是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炮轰宛平城的弹痕!墙上弹痕有大有小,有深有浅。青砖古墙之上,累累的弹痕,展现着岁月的风霜和历史的记忆。 这里是宛平城南,城墙下绿草如茵。草坪上,排列着一溜儿石鼓。黑底白字,铭刻着侵华日军的种种暴行!<br> 日本侵略者,继八国联军暴行之后,又对中国进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侵略,开始了一场惨无人性的掠夺和大屠杀!“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它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总爆发! 上午九点多,迤逦来到宛平城西门。宛平县古城,位于北京西郊永定河东岸,扼守着北京古城南下和北上的交通咽喉,即是商旅必经之处,也是兵家必争之地。<br> 卢沟桥,以“七 · 七事变”而闻名。这里游人络绎不绝,其中以青年人居多。当地年迈的老者,向游人们讲述起往事,滔滔不绝,有声有色,引人入胜。 宛平城西门,正对着永定河卢沟桥。一条花岗岩铺就的大道,直通卢沟桥上。石道上车辙深陷,缝隙纵横,磨损日久。<div> 一九八六年,卢沟桥启动修缮工程,保留了卢沟桥桥面上中间的一部分条石,其余部分均更换为新的条石。新旧相形,平坦的两侧映衬着中间黄褐斑驳的桥面,愈显历史的沧桑与久远。 </div> <div> 卢沟桥前,是一处地形开阔的广场。广场旁矗立着几座雕像。西侧两座群雕:既有长长的驼队,又有身负行囊的旅人,展示着卢沟桥的商旅古貌。</div><div> 今日,卢沟桥通往北京外城南门——永定门之间,有一条大道——卢沟桥路,那里有一处闹市——五里店,人烟稠密。<br>景象繁华。五里店,距卢沟桥五里之遥,为古代商旅往来必经之处。</div><div></div> 离开雕像,直奔“卢沟桥博物馆”。只见广场前摆放着几门火炮,黑铁铸就,炮筒短粗,引人注目。<div> 火炮之上,铸有“拱极神威”四字,颇含封建意味。极,北辰,指封建朝廷。宛平古城,明清之际曾谓之“拱极城”。民国初期,改称“宛平城”。</div> <div> 广场旁有座“卢沟桥历史博物馆”:悬山顶,屋檐四展,门窗朱红,楹联——“卢沟喋血传千古,晓月行空动八方”,黑底金字,魏碑字体,时空对应。</div><div> 永定河,隋唐时期称作“桑干河”,河上搭有一座浮桥;金代称“卢沟河”,河上建起一座石拱桥,得名“卢沟桥”。</div><div> 清康熙年间,卢沟桥被洪水所冲垮,重建后河流改称“永定河”,桥名依旧。<br></div> <div> 馆内悬挂着几张北京地理形势挂图。其中一张为永定河水道变更图。</div><div> 永定河,发源于山西北部黄土高原,泥沙含量大,自古便有“小黄河”之称。夏季,山洪暴发,泥沙淤积,河道频改,因此又有“无定河”之称。</div><div> 永定河东,有战国时期燕国都城——古蓟城,还有金国时期都城——金中都,元代都城——元大都。元大都遗址南部,就是明清时期都城——北京城。北京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div> <div> 古代,自北京城向南陆路进入中原,通常都要经卢沟桥,过定州和赵州等地,缘太行山南下,再达黄河下游地区。</div><div> 自北京城向北,共有两条关隘道路:东北方为“古北口”,直通内蒙古高原;西北方为“南口”,通往山西和张家口。</div><div> 自北京城向东,经燕山与渤海之间,过山海关,则可进入东北平原。</div><div> 永定河水域,水网密布,河汊纵横,地势地坪,陆路交通极为不便。大运河,作为水上通路,便应运而生。<br></div> 卢沟桥头,建有一座汉白玉石碑亭,亭形空透。亭中矗着一座汉白玉石碑——“卢沟晓月”,为清乾隆御制石碑。<div> 碑阴镌有乾隆《卢沟晓月》诗:</div><div> 兰若霜钟断续鸣,卢沟晓月正西横。</div><div> 苍烟淡接平芜迥,曙色才分远水明。</div><div> 傍岸人行闻犬吠,蹙波风动见鱼惊。</div><div> 车驰马骤长安道,何限低徊旅宦情!</div><div> 《卢沟晓月》景色清幽,景象升平,令人遐思。兰若,即佛寺。</div><div> 卢沟晓月,号称“燕京八景”之一。乾隆曾钦定“燕京八景”,并勒石题诗。</div> 石碑正面,题有“卢沟晓月”四字,字体圆润,亦为乾隆御笔。<div> 宛平城,距离京城约有三十里之遥。古人陆路进出老北京城,大多夜宿此地。鸡鸣咿喔时,日光熹微之际,游子晨兴。此时,天色清湛,远山如黛,近水似镜,月光皎白。游子望月,凭添乡愁。<br><div> 站在碑亭,可远远望见宛平西城楼。城门楼为重檐歇山顶,楼前有瓮城相护,形势坚固,紧扼卢沟桥头。宛平城建制,只设东西两座城门,南北不设城门。</div></div> 踏上卢沟桥,漫步走向永定河对岸。天空浓云积聚,光线晦暗,景色沉郁。<br> 卢沟桥桥面,原为花岗岩石条铺就。桥面修缮后,两侧铺着青石,平坦整洁。游人往来漫步,行走方便。<br> 卢沟桥两旁,护着石板,拦着铁栅。石板间夹着高高的望柱,柱上石狮蹲伏。 只见望柱上石狮,呲着牙,咧着嘴。有的好似低声嘶吼,有的又似侧耳倾听,有的恰似凝神远望,有的似乎回首顾盼;有的平静,有的凶猛,还有的面目狰狞。这些狮子,形态不同,神情迥异! 老北京城,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br> 卢沟桥上,狮子数量,的确不好数。卢沟桥两旁,共有281根望柱。望柱上,都蹲有一只大狮子,大狮子共有281只。 大狮子,或背驮小狮,或怀藏小狮,或口含小狮。而小狮子,也是有大有小。最小的狮子仅有手指大小,且多少不等。有的大狮子身上竟然藏有七八只小狮子。这些小狮子,或露出嘴巴,或露出尾巴,似有若无,隐隐约约,令人难辨。因此,卢沟桥上的狮子,还真是数不清!<br> 至今,仍然存有498只与502只之说,而较为肯定的说法是501只! 卢沟桥上的狮子,还有着雌雄之分。雄狮右爪之下,按着石绣球,趾甲毕张,双目圆睁,雄气纠纠,威风凛凛。<br> 狮子,自古为瑞兽,身为百兽之王。绣球,为吉祥之物,象征着美满和喜庆。俗话说:“狮子滚绣球——好事连连”。卢沟桥石狮,有着消灾除祸的寓意。<br> 桥上大石狮子,胸前均挂有石铃铛,玲珑精致,使人如闻铃声。 雌狮或口含着幼狮,或掌抚着幼狮,人称“母子狮”。母狮子左掌按着幼狮,咧嘴呲牙,目露凶光,宛如护子一般。<br> 小狮或者独自伏卧;或者成群嬉戏,相互叠压,滚做一团,神情活灵活现。 卢沟桥狮子,以明清时期雕凿为主,金元时期则较少,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金代,狮口并不镂空;明代,狮口镂空,嘴巴长方,石色泛白;清代,石色暗红,雕镂精美,神态逼肖,气势威猛。 如今, 卢沟桥只是一座游人步行桥。卢沟桥的南北两侧,分别还建有公路桥、高架桥和铁道桥等,连接着大江南北。<div> 卢沟桥北面,坐落着京广铁路大桥、京石高铁大桥。高铁列车可以南达广州,朝发夕至,用时大约九个小时。</div> 卢沟桥南面,建有一座京石公路——卢沟大桥,直通广州;还建有高架桥——京港澳高速公路,直通香港和澳门。<br> 北京,坐落在太行山余脉的东南麓。自古北京南部地区河域宽广,水网密布。距离京城百公里外的白洋淀,水域连片,方圆可达百余里,自古交通不便。 细观卢沟桥,栏板斑驳,绿苔滋生。有的石狮长满了苔藓,更显历史沧桑。<div> 元代,意大利旅行家、威尼斯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曾在元大都任职,周游各地。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称卢沟桥是“非常壮观和美丽的石桥”。卢沟桥遂被西方称作“马可·波罗桥”。</div> 远眺太行山,峰形起伏,云雾笼罩。那里是北京城北的太行山余脉——西山。西山风景秀丽,又称“太行之首”。<br> 莽莽西山中,林海苍苍,溪流潺潺。流经北京西北方向上官厅水库的永定河,横贯西山中部,形成了一条狭长河谷——永定河河谷。永定河谷之中,溪流汇集,山谷四通八达,连接山西与内蒙古等地,有“京西古道”之称,形势险要。 卢沟桥,全长260多米,河面宽广。永定河西岸是一处河滨公园,芦苇成片,翠柳成林,绿意盎然。河岸上建有栈道,栈道旁建有凉亭,浓绿掩蔽,景色幽静。<br> 一九三七年,“七 · 七事变”前,日军就驻扎在那里,时刻觊觎着北京城。时至今日,卢沟桥和宛平城墙上的弹痕,仍然警醒着人们——国耻犹在! 漫步而行,迤逦来到卢沟桥西桥头。古桥两侧石栏尽头,矗有一对抱鼓石墩。这里石墩为石象,长鼻卷曲,巨牙前伸,后腿前蹬,象头抵柱,力感十足。<br> 石象雕塑精致,通身呈现着浑圆状,眉目传神。然而石象腿部遭到风化剥蚀,石层有些脱落,显得美中不足。<br> 象,谐音“祥”,寓意着吉祥。 卢沟桥东端,抱鼓石墩为一对石狮:鬃毛卷曲,侧首引颈,憨态可掬。狮子,体现着威武;大象,则展示着力量。<div> 抱鼓石,既可加固桥栏,烘托气氛,也还含有佛教文化的色彩。</div> 卢沟桥广场东侧,矗立着两座群雕,展现着卢沟桥修建场景:既有手拉肩扛,也有滑轮起重,尽展古人的才智与辛劳。 群雕前陈放着一辆老式的双轮木车:木辕木板,木轮木辐。车轮外包着铁皮,铆着铁钉。大木车样式奇特,形制简陋。这是百年以前中国封建农业社会的浓缩。马一鸣对此极其兴趣,十分好奇。 上午十点半左右,一路离开卢沟桥,穿过宛平城西门楼,进入宛平城中。<br> 宛平西城楼正在修葺中,瓮城宽敞。城内车辆穿流,行人往来,景象繁华。<div> 宛平古城,始建于明末的崇祯年间,用以防范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攻北京城,扼守京城南部的咽喉要道。<br></div> 一路紧行,穿过城区,走出东门楼。宛平古城,清朝时期曾改称“拱极城”,只设东西两座城门。西门称“威严门”,东门则叫“顺治门”。<div> 顺治门城墙高大,城门楼修葺一新,重檐九脊歇山,高楼巍巍,气势雄壮。</div><div> 当年,李自成起义军兵分两路进京。李自成率兵绕道北部居庸关,破关而入,攻占北京。宛平城便形同虚设。<br><div> 离开宛平城,一路返回。午餐之后,乘坐地铁房山线,直奔世界公园。</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