恺来心理咨询工作室的女孩👧🏻们

恺来咨询~冯恺

<p class="ql-block">原创 冯恺老师 恺来心理</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0日 </p><p class="ql-block"> 昨天是全国消防日,11月9日,恺来心理咨询公司工作室也迎来了一批心中揣着小火苗的女孩们……</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来工作室的女孩是八年级学生,由父母陪着一起前来。她的情况是会经常莫名其妙的发烧,生病,但到医院却查不出真正的原因在哪。她自述自己脾气火爆,一点就炸,经常发火,生闷气……在家庭关系的表述里面,她提到与妈妈关系较好,几乎可以说是无话不谈。但与爸爸关系相对来说没那么融洽,讨厌爸爸的大道理说教,约束他人,不约束自己等一系列行为……对于她的生病,我们两个在聊天过程中一起就《生命的重建》这本书里面的健康对照表做了探讨与分析,好多点儿也引起了她的兴趣,另外我们也玩了一把欧卡牌,看得出来,她对在卡牌中的情绪探索也颇有自己的理解……这是一场愉快的交流,这是一场没有生闷气、没有发火、也没有一点就炸的顺利的沟通,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这样的交流与沟通中,我们彼此建立了信任的关系,收获到了想要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再来说说第二个孩子。第二个孩子家长是空降,没有预约直接领孩子上门过来。七年级的女孩。这个孩子颇有力量,且直接将力量外显,与妈妈的对抗尤其明显。母女俩会互相打断各自的谈话,谁都不服的样子。我先是与她母亲沟通,之后再和她在沙盘室聊天。当我告知她可以玩这些玩具的时候,她说这个比较幼稚,她不喜欢,但她嘴里这样说着手却一刻也不停地在沙架上翻找她喜欢的玩具……然后我们就她翻找出的玩具开始了交流。有一个很有趣的细节是,她找出的一个弹吉它的、比较抽象的小人儿玩具与刚刚上一个来玩欧卡牌的孩子的一张牌巧合了……这忽然引起了她对欧卡牌的兴趣,她想让我跟她也玩一场欧卡牌,可惜的是第三个孩子的预约时间到了,正好我们读书学习的时间也到了……于是,她就和妈妈商量着两人之间谁留下来参加读书会……这个孩子参加读书学习的后续很有意思,在这里我就不详说了。她一个有意思的点是,当她得知还有第三个孩子来的时候,非要等等看看……后来甚至都与第三个孩子成为了“聊友”……这个孩子的社交能力相当突出,在和范老师互动的过程中,我听到了她对范老师评价的这样一句话,也很有意思,这句话和上次那个来工作室玩沙盘给我们详细讲述动物知识的6年级的男孩儿的话大致相同。那天那个男孩儿说的是——我还从来没有遇见过哪个老师像你们这样会这么喜欢听我说这么多话……今天这个7年级小朋友是这样说的——我还从来没有遇见过像这样有童心的老师和我这样来玩儿的!哈哈哈……听到孩子这样的话,我心里曾经升起的那个念头再次冒出来,多希望我们的家长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也能够得到孩子的认同与肯定!</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孩子是9年级的学生。个子瘦瘦高高的,看起来很单薄的样子,由妈妈陪同过来。这个孩子对文学书籍颇有兴趣,阅读也比较广泛,会看一些悬疑破案内容之类的故事,很有自己的思想见地。我们在一起玩欧卡牌的过程中也对自我的内在进行了探索和挖掘。尤其是在谈到感受表达的时候,她能够很清晰地描述出自己内在的情绪感觉,就着她的这份感觉,我做了进一步的引导与梳理。我们会谈到与家长的关系,与其他家庭成员的交流,也谈到与同学相处的关系……当然,还会谈到关于霸凌的一些校园热门话题。</p><p class="ql-block"> 我忽然有了一个奇怪的发现,今天来的三个孩子,虽然都是女孩子,但内在却有着强大的力量。她们对待校园霸凌有比较一致的看法,都有一种敢于表达、敢于抗击的能力。她们在对待自我情绪调整上面,也有着比较相同的特点。情绪不稳定,一点就炸,发火、生闷气的时候,找不到合适的宣泄方法,有的会把情绪积压在自己心里,于是各种生病症状就层出不穷,感冒、发烧、头晕,头痛等……有的会把情绪宣泄在自己身上,拿小刀剌自己,让家长看到了心疼不已又无可奈何……有人会把情绪宣泄在家庭里比较弱小的一方身上,比如弟弟妹妹身上,而这往往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太多太多的问题借由孩子之身而呈现出来,太多太多的家长被所谓的问题孩子而折磨!殊不知,在这些问题孩子的背后,站着的,正是有问题的家长,正是问题的根源哪!</p><p class="ql-block"> 好多家长,初来心理工作室时,是一万个想不通,孩子的问题怎么能由我来解决改变呢?我学习能有什么用呢?</p><p class="ql-block"> 是啊,当你被这些问题无数次地折磨之后,当你在无数次地自我质问的时候,终究会有一种感觉在心中升起——我得走出来,走出来才有可能解决困扰我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对,我亲爱的家长们,请你,带着“走出来(家里)”再“走进来(心理咨询室)”的念头,坚持下去,尝试下去,一定会有希望与收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