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童年的记忆画卷中,我以稚嫩的笔触描绘出自身形象:小学时,我纯真无邪;中学时期,我勤勉和谐;步入高中乃至社会,我自视为乐观向上、亲切善良之人。然而,历经三十余载春秋,我对自我的认知却日渐模糊,我开始质疑,自己的友善是否仅为迎合,善良是否仅为柔弱之表现,开朗是否意味着轻率与稚嫩。我深入自省,探寻每一个笑容背后是否隐藏着对他人认可的渴求,每一次援手是否仅为博取他人青睐。我反思,自己是否始终戴着面具,未能真正活出自我。自幼年起,我便对那些能在父母膝下嬉戏、好奇探问的孩子心生羡慕。当我目睹女儿围绕身旁,好奇发问,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然而,在我的童年,因言语过多而屡遭父母责备,内心自卑情绪滋生。我常懊悔,未能控制冲动之言,时常忧虑是否引发波澜,招致长辈不悦或他人反感。我常思忖,若我能如亚亚姐姐般聪慧,或如芳红姐姐般勤快,我的人生轨迹是否会有所不同。在她们的光芒照耀下,我自感逊色,她们似乎总能轻松达成我所未能之事。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如所感那般无趣,一无是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渴望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但无论付出多少努力,我似乎始终是那个“固执、不懂事、不勤快、不听话、多言”的孩子。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如所感那般令人厌弃,毫无优点。我试图模仿所羡慕之人,努力改变自己,却屡遭失败。我开始思考,我的本性是否就是如此,难以改变。随着年岁渐长,我渴望通过“孝顺”赢得家人认可,我一直在孝顺的路上做着我心里面的标准,直到父亲离世,我甚至不知自己是否尽了孝。也许我已经很好了,我是一个合格的女儿吗?成家多年我努力做好孝顺公婆,遵从其意愿,渴望获得认可,内心得到一丝的从在感,却仅换来自身的疲惫与孤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的村庄我羡慕并向往刘叔叔家的温暖氛围,其家庭成员皆幽默风趣,连刘叔叔的父亲五爷爷亦是如此。童年时,我们常相聚于刘叔叔家,一同上学。刘叔叔家的庭院虽小,却整洁温馨,酸梨树为庭院增添生机。婶婶忙碌的身影,一边为姐姐和弟弟清洁鞋履,一边以轻松话语唤醒小弟弟阳阳。刘叔叔家的氛围总是和谐融洽,孩子们在此环境中无忧无虑地成长,毫无压力。五爷爷常绘水墨画、写毛笔字,为我们的学习园地增色添彩。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没有丰富的绘画工具,五爷爷便是我们心中的“画笔”与“色彩”。刘叔叔那个美丽的庭院是我及很多发小童年的“游乐园、花园、万花筒”,他们一家人点燃过我及我的几个小伙伴的童年,好几次做梦我都梦见在那个院子我们依然是一群活泼的小孩......</p><p class="ql-block">父亲离世后,我停止了无谓的讨好,未来的道路如何,我尚未可知。但至少,我的女儿深爱着我。或许有一天,她亦将不再喜欢我,那便顺其自然。但我在母亲这个职称上以身作则和她共同学习切成长着。在这世间,似乎无人能真正理解我,面对爱的人我不是唯唯诺诺就是自卑不易,总觉得一切美好我无法驾驭且没有配德感!唯有离开的父亲,曾是我唯一的精神依靠,老人家教育了我二十多年,许多语重心长的话语我至今在夜深人静反复咀嚼。我开始思考,我是否真的需要他人的理解,或许我应学会理解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或许我就没有什么不完美呢?我应该也是别人心里面的“那个人真的很好”呢?我开始尝试与自己对话,探索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恐惧,认真深爱这个本来很好且不完美,但在路上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生之路,不可能步步正确,但亦不能步步重复错误。风停驻于窗边,每一个焦虑难安的节点,轻声提醒我要热爱这个世界。我逐渐领悟,生活不仅在于追求他人的认可,更在于找寻自己的价值与意义。我开始尝试新事物,挑战自我,做自己喜欢的舒服的、真正的自我。我坚信,只要我热爱生活,生活亦将以独特的方式回馈于我。这不是黑历史,这是我来时的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霞, 90年出生甘肃定西书画之乡通渭县,现定居内蒙古四子王旗,喜欢读书,职业广告平面设计,一个喜欢怀旧的九零后远嫁姑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