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是做了一瓶催化剂,还是做了一块绊脚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扫兴式父母</b></p><p class="ql-block">女孩儿花了很长时间,精心挑选了一束康乃馨。因为今天是妈妈的生日,她要给妈妈送去最深的祝福。女孩儿捧着鲜花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对妈妈大声说:妈妈,生日快乐!妈妈看了一眼鲜花,瞪起眼说:买这个干啥?我不过生日!妈妈为你们省吃俭用的,你却乱花钱!有时间把心思多用在学习上,别一天天正事不干,净整这些虚头八脑的东西……孩子一下子愣在那里,委屈地流下眼泪,慢慢放下鲜花,转身回了自己的房间。</p><p class="ql-block">很多父母总是佩戴着“爸爸”“妈妈”的胸牌,举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帜,“永远正确地”教育着孩子做事,却很少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他们看不到孩子阳光的心态,忽略了孩子情感的需求,看不到孩子背后的努力,忽略了时代刻在孩子身上的印记。</p><p class="ql-block">我们总是慨叹很多老人越年迈越孤单。其实,很多孩子又何尝不是“越长大越孤单”。有些家庭里,除了学习和工作以外,无论孩子做什么事,父母都表现为淡漠、怀疑,甚至反对,并且能摆出一整套“过来人”的道理来。结果,孩子觉得父母越来越走不进自己的心里,越来越不在一个轨道,于是变得越来越沉默,越来越无趣,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疏远甚至躲避父母。可悲的是,父母不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倒是反过来开始抱怨孩子:你为什么不说话?你为什么不上进?你为什么躲着我?你为什么越长大越不懂事?</p><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代沟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时代和孩子走得太快,而是因为家庭和父母走得太慢。老是用过去的标尺来套量现在的孩子,父母一定得不到“满意”的答案,而换来的,只能是家庭的暖和爱一点点地流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压抑型教师</b></p><p class="ql-block">有的老师在办公室和气可亲,但是,一进教室就板着脸,尤其是上课时更难见笑容。老师说:可不敢给学生笑脸,不然镇不住他们这些机灵怪。你给他们一点儿好气,他们就疯了。老师总担心学生因为自己的“好脾气”而变得自由散漫,不服管教。总担心课堂上放得开,会收不住,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效果。</p><p class="ql-block">但是,很多时候,有的老师又总是抱怨课堂死气沉沉,百呼无一应。可是这又能怪谁呢?</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厌学?因为孩子在课堂上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不能动,不能笑,不能多嘴,意愿被忽略。长期下来,学生与老师的情感渐行渐远,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值越来越低,学生与老师的配合意识也越来越淡薄,不但无法提高学习成绩,厌学情绪也会越来越高。</p><p class="ql-block">我们总是习惯为孩子制定各种规则和制度,用来规范约束他们的言行。却很少在自主学习、个性塑造、特长培养、素养提升上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沉闷的课堂只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机械僵化地灌输填充。这样的课堂没有激情,缺乏生机,永远培养不出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智慧型人才。</p><p class="ql-block">敢放开是自信是胆魄,会放开是策略是能力。我们宁愿要一个人人积极参与的“乱课堂”,也不要那个人人乖如绵羊的“静课堂”。教育之路上,我们为孩子种下了很多鲜花,也在无意间种下了一些荆棘,让我们细心地把这些荆棘刨去,为孩子打开一条平坦的成长通道。我一直相信,只要我们敞开尊重生命、关爱成长的胸怀,去经营的那个有激情、有笑声、有呼应、有竞争的课堂,就一定是学生成长的“好课堂”。</p><p class="ql-block">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如果我们不能与孩子共情、共享、共担,那么,就请不要说我们为孩子付出了多少。如果,我们的付出只是“不正确的输出”,那么。付出也是罪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