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弘扬延安精神 激发爱国热情</b></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9日,由芮城县延安精神研究会主办的“延安精神在芮城”讲述会在芮城县第一职业学校举办。来自亚宝药业集团、西建集团等全县各单位的9名选手参加。芮城县延安精神研究会全体会员、芮城县第一职业学校1700余名师生通过现场和线上聆听。运城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荆青莲讲话。芮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静致辞。运城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新潮、运城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王林祥、运城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监事刘志英、芮城县副县长武锐晓、芮城县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景建荣等领导出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今天分享的是大禹渡扬水工程服务中心阴宇肖演讲的《引水上高塬 芮城换新颜 》。</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引水上高塬 芮城换新颜</b></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p><p class="ql-block"> 我是大禹渡扬水工程服务中心的阴宇肖,今天我讲述的是《引水上高塬 芮城换新颜》。</p><p class="ql-block"> 大禹渡是中国水利始祖大禹治理洪荒水患的重要活动之地。昔日大禹治水传千古,今朝群英引黄造万福。50年前,父辈们怀着满腔的抱负和理想,来到了风沙弥漫,荒草丛生的黄河岸畔。他们啃凉馍喝冷水,开山辟崖,运石填坡,用勤劳的双手开辟了当时水利先河,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大禹渡引黄高灌工程,昔日旱塬变成沃野良田,芮城彻底结束了千百年来祖祖辈辈“住在黄河沿,用水比油难”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引水上高塬、润泽万亩田”这是芮城人的梦想。在那个艰苦卓越的的年代,资金匮乏,物资紧缺,没有大型施工机械,没有交通运输工具,工地建设所需的水泥和钢材缺乏。民工们吃住在帐篷,夏天高温酷暑,冬天寒风刺骨。尽管施工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英雄的芮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集全县之力,汇全民之智,凭借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克服重重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大无畏的豪情斗志和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念,不怕困难,敢为人先,勇于创造,敢于实践,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办法想尽办法,就像当年延安时期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一样,用土办法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工程难题,夺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工地的每一方沙土、每一方石料,都是民工们从几十里外的中条山脚下用小平车推、用人抬、用肩扛出来的。工程的每一个工段和每一个项目,都闪现着建设者们智慧的火花,饱含着感人的事迹,为后人留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p><p class="ql-block"> 站在纪念碑前,我仿佛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奋斗的人们的气息。每一通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勇气,镌刻着工程建设时期挥汗流血献生命的光辉事迹,激励着大禹渡人不忘初心和使命,弥新着工程建站先烈们的宝贵精神。那是1972年的冬天,气候异常寒冷。可在这黄河岸边,却另是一番热气腾腾的战斗身面。轰隆隆的炮声,宣告着人们对大自然宣战的决心。突然一个噩耗传来,东垆乡坑北村老支书董天都唯一的儿子董管狮,因土方放炮后排险,被撬下来的大土块从身上碾压不幸牺牲。人们为牺牲者悲伤,但知道内情的人,同时也为死者的父亲董天都担忧!半个多月前,董天都一个6岁多的小女儿刚刚掉在塘里淹死,妻子因为想女儿染病在床,70余岁的老母亲双目失明的无人照顾。如今,又遇上这样天大的不幸,独生儿子牺牲的噩耗,将会给董天都多大的打击啊,他撑得住吗?当安慰人员怀着沉痛而忐忑不安心情向管狮父亲董天都交代情况时,董天都含着眼泪却表现出深明大义的胸怀。他说:“我出身贫苦家庭,常年过着十年九旱,食不裹腹的生活。修建大禹渡电灌站,是我们农民想盼想干的事业,管狮的死,是为全县人民造福而死的,他死的光荣。”</p><p class="ql-block"> 在董管狮的追悼大会上,董天都老人化悲痛为力量,坚毅而满怀激情地说:“管狮走了,我来干,定叫黄水上高塬。”这声音响彻在大禹渡工地上,这声音拨动了与会人的心弦,这声音给工程建设者们一股振奋的力量,工程指挥部党总支接受了老人的请求,他父继子业的光辉事迹激发了建站人员,成为大禹渡工程建设的红色记忆,成为新时代大禹传人的不竭力量。</p><p class="ql-block"> 50年栉风沐雨披荆斩棘,改革步履铿锵有力;50年跨越发展春华秋实,项目建设如火如荼;50年成长奋斗风华正茂,灌区面貌日新月异;大禹渡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p><p class="ql-block"> 接过父辈的重担,我们抖擞精神,奋勇直追,秉承着“艰苦奋斗、创新进取、务实重干、拼搏奉献”的大禹渡精神,当年的大禹渡精神就是延安精神在芮城的具体体现和实践。当滔滔黄河水流进田间,灌区百姓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诉说着今年的好收成。作为一名大禹渡人,我激情澎湃,豪情万丈。</p><p class="ql-block"> 今天,站在2024年金秋,在这丰收的季节里,深情回望大禹渡风雨兼程走过的50年。50年的大禹渡发展史,就是一部为实现芮城人民引水上高塬的千年梦想而砥砺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群众致富达小康而殚精竭虑务实进取的历史;就是一部团结带领全局干部职工共同奋斗,推动灌区不断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不忘来时路,奋进新征程。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之大者”格局中,大禹渡灌区将不负时代重托,全心全意为灌区人民服务,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大禹渡灌区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禹渡工程纪念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禹石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禹精神代代传</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文:刘志英(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监事)</span></p><p class="ql-block">“延安精神在芮城”报告会上,阴宇肖姑娘关于大禹渡工程的激情讲述,一下子将我的思绪拉回到那青春火热的70年代。</p><p class="ql-block"> 大禹渡工程全面铺开建设的1973年,在县革办公室工作的我,时时都能感受到大禹精神的劲风鼓荡。全县工农兵学商各界都被动员起来,各尽其力地加入到工程大会战中。当年只有十八九岁的我正在下乡,分给办公室拉送石头的任务难以完成,我也义不容辞地赶回来支援。包括秘书长在内六七个五十岁左右的老同志,每天早上都要徒步到中条山根装拉石头。来回三十多里,重达千斤的一平车石头拉到崖坡顶时已是晌午,我和几个年轻同事接力将石头送到崖下。这一段路才是更加严峻的考验。要将石头送到垂直二百米崖下的沉沙池工地,就要在坡陡弯急,路面车碾人踩浮土厚达尺余的坡道上,双臂撑起高跷的平车辕杆,一双腿脚就当刹车,稍微力软把持不住,就会翻车甚至掉下土崖。即使石头过磅卸车后,返回途中,那空车也是越拉越沉,没有半盆子汗水洒路,那平车是拖不到崖顶的。</p><p class="ql-block"> 机关干部都这样艰辛,一线的民工就更不用说了。“大雪当炒面,北风当电扇”“腊月月尽不收工,正月初一开门红”这样的口号绝不是空喊,在修建曹庄渡槽的工程中,参加会战的几个公社,真的是把帐篷搭在工地,公社书记和民工一起在工地过大年。</p><p class="ql-block"> 在缺乏施工机械,一切依靠人力的那个年代,精神的力量确实至关重要。靠着这股子干劲,硬是劈崖填沟,将黄龙牵上高崖,让芮城仅有的这片平原,三十万亩干涸的土地变成了水田。在芮城,大禹渡工程就是改天换地的真实样板。</p><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今天这里已经建设成为一个风景独特的旅游景点。一级站、沉沙池、二级站、单级扬程最高的管坡等胜景已经被写入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的奇迹史。除了这些,大禹渡还有三处地方诸君务必打卡:</p><p class="ql-block"> 其一是当年大禹治水,视察河势时站立的那棵神柏。它见证过千年沧桑,也记录着时代变迁,你的光临,就是与中华魂脉结缘。</p><p class="ql-block"> 其二是神柏园内,有一方石碑。铭记着光绪三年,芮城大旱,以致人吃人,犬吃犬。阅读此碑,你就会知道大禹渡工程的修建,对于芮城,对于后人有多么重要。民以食为天,农以水为命。从大禹治水起,到今日引水上高垣,乃至以后的现代更现代,只要人还需要吃饭,我们与水的缘分就永不会割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与大禹后人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赓续绵延。</p><p class="ql-block"> 其三是电站东崖顶上的大禹石雕像。曾经有一段时间,黄河脱流,导致一级站外不得不再加了一个浮动的零级站。有人说,这是因大禹石雕像的手臂指向偏位了,石像被移改之后,水位也随即复原。这近乎“神”话的传说确否无需考究,循天道,尽人力,才是科学应有之本真。虔诚地站在大禹像下,看着滚滚的母亲河在我们脚下流淌不息,你可曾悟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同体?</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美篇作者</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禹渡神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神柏峪重建禹王庙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