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英伦三岛游(三)

顾强生

<div>从9月27日到达伦敦,到10月3日止,我们已经游玩过<b>英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北爱尔兰</b>和<b>苏格兰,</b>又回到了英格兰。</div><div>按照旅行社原定的行程计划,10月4日应该从曼切斯特出发,经斯特拉福德和水上伯顿,到斯温顿入住。导游主动告知,若抓紧时间,可以<b>绕道增加一个游览景点邱吉尔庄园</b>,须另行购票每人60英镑。尽管我们网上查到邱吉尔庄园门票每张300多元人民币(约合36英镑),但考虑到车辆绕道、司机和导游额外付出,全团一致同意委托购票绕道游览邱吉尔庄园。并且午餐、晚餐都自行解决,以压缩时间,导游为此还退还每人餐费10英镑。不错,很讲信用!</div> 从<b>曼切斯特</b>开到<b>斯特拉福德</b>约2.5小时。 <div>古老的<b>斯特拉福德小镇</b>坐落在英国中部沃里克郡的<b>埃文河畔</b>,是一座非常古朴、宁静、整洁的迷人小镇,因伟大的<b>莎土比亚</b>而闻名于世。蓝天下,莎士比亚笔下著名的<b>小丑试金石</b>的铜像立在亨利街的街头。其夸张的造型和表情,似乎像是老熟人一般在欢迎我们的到来。铜像底座刻着他的名言:“<b>傻子以为自己聪明,但聪明人知道他是个傻子。</b>”</div> <p class="ql-block"><b>威廉·莎士比亚</b>(William Shakespeare),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 ,被誉为“<b>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b>”。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德镇。1587年,开始演员生涯,并开始尝试写剧本。一生创作的戏剧有《亨利六世》、《理查三世》、《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为我们描绘了文艺复兴时期千姿百态的英国以及欧洲众生万象。</p> “<b>莎士比亚中心</b>”,不知道是什么场所,既没开门,也无暇入内参观。 <p class="ql-block"><b>莎士比亚故居</b>坐落于亨利街北侧,是座带阁楼的二层木结构楼房。颇具沧桑感的红色斜坡瓦顶,原色的泥土墙面,窗户微凸——大概是飘窗的雏形。这座16世纪的老房子保护的很好,整座楼的门窗紧闭,没有一丝灯光。</p><p class="ql-block">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于此,52年后的4月23日去世。<b>4月23日,是他的生日也是忌日</b>,这样的巧合不同寻常,如同他的人生。</p> 不知道从哪里可以入内参观,只得随很多人拥在莎翁故居屋边,透过铁栅栏观看院内景象。看不出个所以然!<div>其实,亨利街的这座老房子只是<b>莎翁的出生居所</b>,其故居还包括另外几处,分布在小镇及周围,如安妮·哈萨薇(莎翁妻子)小屋、玛丽·亚登(莎翁母亲)故居、莎翁乡村博物馆、荷尔小庄园等,我们统统都无缘了。</div> <b>埃文河</b>(River Avon)是英格兰河流,全长154公里。它又被称为<b>上艾芬</b>(Upper Avon)、<b>沃里克郡艾芬</b>(Warwickshire Avon)和<b>莎士比亚艾芬</b>(Shakespeare's Avon),因大文豪威廉·莎士比亚生于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得名。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一段。空中蓝天白云,河水晶莹剔透,埃文河美极了! 河畔大树下乘凉的英国老人、火红的枫叶中遛狗的英国老人以及河边一长溜排开坐着观景的英国老人(其中还夹杂着一位中国大妈周锦华),好一幅悠闲自在的画卷! 河中的天鹅也不甘寂寞,上得岸来加入人群。 <p class="ql-block">斯特拉福德的<b>浪漫恬静和受人憧憬</b>都是因为文学大师莎士比亚的存在。莎翁早已离世人远去很多年,他曾经居住过的房屋,曾经发生过的爱情,曾经创造过的故事,都很恬静地停留在斯特拉福德,从此斯特拉福德这座风光妩媚的小镇被赋予了动人无比的爱情想象。无论是走在林荫小道中,坐在靠背长椅上,还是重读莎翁绝美的爱情故事,都可以感受曾经的甜蜜和温馨在指间的流淌。</p> 离开<b>斯特拉福德</b>,直奔<b>邱吉尔庄园</b>。未进庄园,门外已是大片青草绿地,游人扶老携幼,显然都是前往邱吉尔庄园的。据说这些绿地也属于邱吉尔庄园! <b>邱吉尔庄园</b>是宫殿建筑群,又称<b>布兰姆宫</b>(Blenheim Palace),位于牛津郡伍德斯托克镇附近。英前首相<b>温斯顿·邱吉尔</b>于1874年诞生于此,死后葬于附近的布雷顿教堂。该宫1705年由英议会拨款修建,系由当时安妮女王赐予马尔伯罗一世公爵<b>约翰·邱吉尔</b>(温斯顿·邱吉尔的祖先),以表彰他在1704年8月在布兰姆击败法军。 布兰姆宫是历代马尔伯勒公爵府邸,是英国唯一一座非宗教非王室却具有“宫”称号的建筑。布兰姆宫主体建筑由两层主楼和两翼的庭院组成,主楼<b>公爵纪念堂</b>是布莱尼姆宫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纪念堂的屋顶上有<b>小塔和钟楼</b>。支撑公爵纪念堂大门的4根石柱名为<b>考林辛式石柱</b>,具有歌颂马尔伯勒功德的寓意。建筑主体用石柱连接,取代了墙壁。纪念堂的顶端有一尊<b>雄狮与公鸡相斗</b>的雕塑,这象征着胜利的力量。 进入大厅,最令人惊叹的是由詹姆斯·桑希尔于1716年绘制的天花板:按照战争的顺序在布兰姆宫中展开,展现了马德罗的胜利。长长的拱形走廊一直延伸到大厅的南北两边,这是温布勒的典型之作。 室内还陈设着家族油画、壁毯及各种装饰摆件,每一件都出自名家之手。 邱吉尔庄园也是英国园林的经典之作。它将田园景色、园林和庭院融为一体,显示出卓越超群的风范。1987年,这座官邸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布兰姆宫建在格里姆河边,园林设计师通过建造堤坝蓄起了两个形状狭长的湖泊。两湖相接处,一座小桥笔直地通向宅邸的中庭,桥的另外一端连接着河对岸的牧场。中庭、主路、小桥和对岸的草坪上以绿植勾勒出的线条形成一条直线,将周围广阔的田园、园林和庭院融为一体。随意装点的橡树林、湖泊、玫瑰园、小瀑布体现出英国式园林讲究自然的乡野风格,大草坪上的雕塑、喷泉和修剪整齐的植物又具有法国巴洛克式园林布局严谨、偏爱几何图形的特点。 <b>布兰姆宫西侧</b>充分呈现出花园整体布局的绚丽多姿,远处有体现英格兰自然景色的花园,湖边则有意大利梯田式花园,同时又体现出法国式的几何图形的园林风格。官邸西侧还有一处修建在台阶上的<b>水景园</b>,水景园的中间和四个角落各有一座喷泉,黄杨、雕像和装饰墙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水景园之中,显得<b>生气盎然</b>。水池周围用白色石头砌成边框,将黄杨的轮廓勾勒得格外分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功地保卫了英国,后来担任英国首相,因而名垂青史的英国首相<b>温斯顿·邱吉尔</b>就诞生在布兰姆宫,他是<b>第八代马尔伯勒公爵的孙子</b>,他继承了这个显赫家族的优良传统,发挥军事才能,带领英国赢得了战争。 参观了<b>温斯顿·邱吉尔</b>图片和实物的的生平展览,还与这位伟人“合影”留念! 邱吉尔庄园内不乏喝咖啡、遛狗的英国游客,悠闲自在。 离开<b>邱吉尔庄园</b>,前往<b>水上伯顿</b>。 <p class="ql-block"><b>水上伯顿</b>(Bourton on the water)拥有"<b>小威尼斯</b>"之称,是每个来<b>科茨沃尔德</b>(Cotswolds)游客的必到之处,也是最受本地人欢迎的地方之一。清澈见底的<b>温德拉什河</b> (Windrush River)贯穿整个小镇并流入泰晤士河,小河上坐落着超过两百年历史的低矮拱形石桥。</p> 小镇不大,有一些小商店、咖啡馆和餐厅,温馨优雅。 战争纪念碑 10月4日入住斯温顿<b>希尔顿逸林酒店</b>(Double Tree by Hilton Hotel Swindon)。<br><b>斯温顿</b>是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小镇,在伦敦西面,距伦敦市区约130公里,是一个很小的城镇。它的最大特点是有很多跨国公司在小镇周围设有大型生产制造基地,如摩托罗拉、诺基亚等。镇中心街道整洁,有步行街和一些比较大型的购物场所。镇里还有几个小小的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内燃机车博物馆等。<div>我们仅仅是在斯温顿住宿一晚,并没有参观游览任何景点的计划。<br></div> 10月5日早上驱车来到<b>牛津</b>。<div><b>牛津</b>(Oxford)是一座英国的古城,位于伦敦的西北方,属于<b>牛津郡辖下的一个市</b>。牛津是泰晤士河谷地的主要城市,传说是古代牛群涉水而过的地方,因而取名牛津。因它是<b>世界一流学府的地位</b>和遍布各地的古迹而闻名,使它成为人们极度梦想的城市。牛津从7世纪起便有人居住,9世纪建立的距今有1100多年历史的牛津城是<b>英国皇族和学者的摇篮</b>。</div> <div><b>殉道者纪念碑</b>(Martyrs' Memorial)又称为殉道者纪念塔,建于1841年,为哥特式尖塔建筑,这座塔纪念的是被烧死在牛津的三位剑桥毕业生,<b>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克兰麦</b>、<b>伦敦主教尼可拉斯•里德利</b>和<b>温彻斯特主教休•拉蒂默</b>三位受难者,他们坚持自己的信仰而被判火刑,塔上分别有他们的雕像和精致的花纹图案,还有牛津大学的校徽。<br>这座塔位于牛津St.Giles大道路口,塔三面七角,位于三条大路交汇处,车水马龙。这座古老的纪念塔,浓缩了<b>天主教与新教的殊死搏杀</b>以及皇室的腥风血雨。</div><div>1555年10月16日,根据信奉天主教的玛丽女王命令,坚持新教信仰的沃斯特主教(bishop of Worcester)拉蒂默和伦敦主教里德利被烧死在火刑柱上。那天,同样坚持信奉新教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克兰麦被逼观看这两人的受刑过程。5个月以后,也就是1556年3月21日,克兰麦也在同一地点被烧死,这三人史称“<b>牛津殉道者</b>”(Oxford Martyrs)。</div> <b>牛津大学</b>(Oxford University)是许多人前来造访牛津的最主要原因,这个大学城在过去八百多年中,为全世界造育出许多杰出人士,但牛津大学确切成立的时间已不可考,有档案明确记载的最早的授课时间为1096年。<b>公元1167年</b>英格兰与法兰西战争之际,因得到了英国王室的大力支持而快速发展;<b>公元13世纪中期之后</b>各个学院陆续成立,开始牛津大学的璀璨岁月。牛津大学是英语世界中<b>最古老的大学</b>,也是世界上现存第二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 <b>贝利奥尔学院</b>(Balliol College, Oxford)是牛津大学最著名、最古老的学院之一,<b>以活跃的政治氛围著称</b>,曾经培养出了多位英国首相和其他英国政界的重要人物。此外该学院也是招收最多外国学生的牛津学院。英国前首相阿斯奎斯曾形容贝利奥尔的学生“<b>平静地流露出一种自然的优越感</b>”。<div>现代经济学之父<b>亚当·斯密</b>是贝利奥尔学院校友。</div> <b>叹息桥</b>始建于1913年,正式名称为赫特福德(Hertford)桥,她跨过新学院路连接了<b>赫特福德学院</b>的新旧两个部分,是牛津大学的一个著名景点。<div>传说牛津大学学生从左侧的教学楼回右侧的宿舍楼时,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在桥上深深叹息,故得名叹息桥。其实是由于此桥形似意大利威尼斯的叹息桥故被称谓。</div> <b>博德利图书馆</b>是牛津大学下属的图书馆,包括老馆、新馆、拉德克利夫图书馆、法律图书馆、印度研究所图书馆和罗兹·豪斯图书馆,此外各院系都设有综合或专业图书馆。牛津大学总图书馆是<b>英国第二大图书馆</b>,1602年正式建立,但其历史可追溯到14世纪。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该馆一直是英国藏书最多的图书馆,60年代初才让位于不列颠图书馆。 <b>拉德克利夫图书馆</b>,主要收藏现代史、教育、文化艺术、英国文学、拉丁美洲研究等专业文献。独特的圆形穹顶使得它成为<b>牛津大学最知名的地标之一</b>。 <b>圣玛丽教堂</b>是牛津大学的主教堂,已经有近千年历史,建筑宏伟而华丽。这是一座<b>后哥特式建筑</b>,站在尖塔上可以饱览整个牛津的风光。圣玛丽教堂<b>早期是各学院的共用教堂</b>,所有的仪式、正式的会议、考试都在这里进行。后来各个学院的活动越来越独立,教堂的作用逐渐弱化。<div>在13世纪那场著名的大学师生与市民的混战中,国王裁定<b>市民赔偿大学的损失</b>,负担之后500年大学的费用。所以在每年的修士节那天,都会有一队牛津市民代表来到教堂,将赔偿款交给学校的德高望重者。现在这已经成了一种<b>颇富象征意味的仪式</b>。</div><div>每个周日上午十点,圣玛丽教堂中都会进行<b>布道</b>。受邀布道的经常都是名人,而讲座的题目却<b>远不限于宗教</b>。</div> <b>汤姆门</b>(Tom Gate)是<b>基督堂学院</b>的主入口,其身后的<b>汤姆塔</b>(Tom Tower)是由克里斯多佛·雷恩设计,建于1681-1682年,后期哥德式风格使汤姆塔成为十八世纪中叶<b>哥德复兴运动的先驱</b>。塔内有一个重达7吨的<b>大汤姆钟</b>(Great Tom)。 <b>战争纪念花园</b>(War Memorial Garden)位于<b>基督堂学院</b>南侧,是一座纪念“二战”的小花园。园内的鲜花绿叶景色很美,令人不自觉有种向往和平宁静的感觉。 牛津大学<b>基督堂学院</b>可谓牛津大学里<b>最牛的学院之一</b>,学院的历史悠久、规模大、出的名人多,其创办者更是著名的<b>红衣主教沃尔西</b>。 我们以<b>基督堂学院及其战争纪念花园</b>为背景,留下到此一游的影像。 下午游览<b>温莎城堡</b>。 <b>温莎城堡</b>(Windsor Castle)是英国王室温莎王朝的<b>家族城堡</b>,也是现今世界上有人居住的城堡中最大的一个。温莎城堡的历史可以回溯到征服者威廉一世时期,城堡的占地板面积大约有45,000平方米。与伦敦的白金汉宫、爱丁堡的荷里路德宫一样,温莎城堡也是<b>英国君主主要的行政官邸</b>。已故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每年有相当多的时间在温莎城堡度过,在这里进行国家或是私人的娱乐活动。 <div>正在播放的视频是<b>查尔斯国王</b>2023年6月19日的嘉德日仪式。查尔斯国王与<b>卡米拉王后</b>以及已故<b>戴安娜王妃</b>的故事,不但是温莎城堡的趣事,也为世界人民所熟知。</div>英国王室中不乏为人津津乐道的爱情故事。1936年,<b>英王爱德华八世</b>在此向曾两度离婚的美国平民辛普森夫人求婚,为了爱情毅然放弃王冠,由一国之君降为温莎公爵,出走英伦三岛,直到1972年其灵柩才重返温莎。这段“<b>不爱江山爱美人</b>”的风流逸事,不但使古堡声名远播,也为温莎平添了几分缠绵浪漫的气氛。 温莎堡位于泰晤士河南岸小山丘上,距伦敦近郊约40公里,是一组<b>花岗石建筑群</b>,气势雄伟,挺拔壮观。最初由威廉一世营建,目的在于保护泰晤士河上来往的船只和王室的安全,自12世纪以来一直是<b>英王的行宫</b>。我们只是走马观花,远看了一下<b>圆塔</b>、<b>玫瑰园</b>的外观,入内浏览参观了<b>国宾楼</b>和<b>圣乔治礼拜堂</b>。<div>圆塔位于城堡的制高点上,山坡下四周玫瑰花园围绕,现在是皇家档案馆和皇家收藏馆。</div> <b>国宾楼</b>(The State Apartments)包含有国王和女王的餐厅、画室、舞厅、觐见厅、客厅、滑铁卢厅等,以收藏皇家名画和珍宝著称。 温莎城堡规定室内不许拍照摄像,我未加注意,“无知者无畏”,公然举起相机咔嚓拍摄,即被阻止,幸已留下几张。 <b>圣乔治教堂</b>始建于1475年,教堂中殿是哥特式垂直建筑的典范。这里被人们称作“<b>不列颠皇家圣殿</b>”,英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此。自18世纪以来,英国历代君主及许多王室成员死后都埋葬在这里。每年嘉德勋章的颁布仪式也在这里举行。<div>教堂内也不准拍照。</div> 城堡出口处巡逻的警察英俊雄武;不远处街心矗立的是为纪念<b>维多利亚女王</b>在位五十周年而建造的塑像。 <b>维多利亚女王</b>(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国历史上<b>在位时间第二长</b>的君主,仅次于伊丽莎白女王,在位时间长达64年。她也是第一个以“<b>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b>”名号称呼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长期受自由主义思想的熏陶,她在位时(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国最强的“<b>日不落帝国</b>”时期,英国历史上称为“<b>维多利亚时代</b>”。此时,英国加大殖民扩张,在一定范围内建立和占领了很多殖民地。英国的自由资本主义由方兴未艾到顶尖、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时期,工商业经济领先,科技进步国力强大,君主立宪制得到充分发展,使维多利亚女王成了<b>英国和平与繁荣的象征</b>。1901年1月22日,维多利亚女王在英国怀特岛逝世,享年82岁。 紧邻温莎城堡的是“<b>温莎皇家购物中心</b>”和<b>火车站</b>,商铺林立,人头攒动,甚是热闹。那里还陈列着贴有英国皇家标志的蒸汽火车头的模型,供人参观。 10月5日在伦敦“<b>老友记</b>”晚餐后,入住 LONDON CROYDON AERODROME HOTEL。 10月6日是英伦三岛游览的最后一天,专门游览<b>伦敦市容</b>。 先来到久负盛名的大英博物馆。<div><b>大英博物馆</b>(The 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b>新牛津大街</b>北面的罗素广场,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希腊复兴式建筑,十分壮观。该馆成立于1753年,于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b>世界四大博物馆</b>(法国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许多文物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b>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b>。大英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由于空间限制,有99%的藏品未能公开展出。</div> <b>大英博物馆是免费入场的</b>。博物馆秉持着实用原则——藏品应向公众开放并可免费入场参观。这种原则也基于一种启蒙思想,即尽管人类文化间存在着差异,但是通过彼此的交流,它们是可以互相了解的。而博物馆就是这种<b>人类跨文化研究的平台</b>。<div>博物馆前门排队的都是散客,我们团队预约参观的是在博物馆后门排队入内。</div> 旅行社为我们安排了<b>大英博物馆专业讲解员</b>带领我们参观,其专业水平确实令人赞叹,对那些展品来历典故烂熟于胸、娓娓道来,且手持IPAD,不时展现图片,解说引人入胜。尽管如此,我们毕竟对这浩瀚的文物不甚了解,一时半会也消化不了铺天盖地的知识,只能当作故事听过了事。 现有建筑为19世纪中期所建,共有70个常年对外开放的固定展馆。<div><b>中国文物</b>被大英博物馆视作最重要的收藏之一,总数多达23000余件,珍品如山。大英博物馆称古代中国藏品与古代希腊、埃及收藏一并为大英博物馆收藏的<b>最重要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b>。大英博物馆中的展品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很多文物都是<b>绝世珍藏</b>,例如河北行唐县清凉寺壁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西周的康侯簋、唐代的殉葬三彩等。</div> 这是著名的<b>甲骨文卜辞</b>“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在展馆内被用作中国古代珍品的标题板,还翻译成了英语,但肯定失去了中国<b>古汉语的韵味</b>啦! <p class="ql-block">“<b>中国画</b>”的英文标题板,右侧中文是我添加上去的。</p> <b>晋朝罗汉</b>塑像 <p class="ql-block"><b>明朝地狱法官及其助理</b>釉面瓷像</p> <p class="ql-block">作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文明曾经在科技、数学、医学、哲学、文学、戏剧、建筑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深深影响了后来的世界。</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古希腊文物遗留下来的大多都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在大英博物馆,古希腊的展品足足占据了一楼三分之一面积的展厅!</p> 公元前30年至公元200年的<b>希腊安多曼雕塑</b>。公元前2世纪和1世纪,罗马人在地中海扩张了他们的帝国,征服了希腊王国。他们欣赏他们遇到的希腊雕塑,将许多雕像运回罗马,并制作复制品装饰他们的别墅、公共建筑和圣所。 <div>大英博物馆里<b>最大最精美的希腊神庙</b>,却是土耳其统治者的陵墓!17号展厅“<b>奈莉得纪念堂</b>”里一座高大的神庙拔地而起,它是大英博物馆里最完整最精美的神庙,学名叫“<b>涅瑞德纪念碑</b>(The Nereid Monument)”,又因其外形俗称为“<b>海之女神庙</b>”。它出土于今天土耳其西南部,距离费特希耶不远的的桑索斯(Xanthos),建于公元前390-前380年,是当时阿契美尼德帝国(Achaemenid Empire)统治者埃尔比纳(Erbinna)的陵墓。<br></div>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境内有许多埃及、亚述和古希腊古迹。19世纪,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一些考古探险队获得了许可,可以挖掘这些遗址并拆除物品和建筑。19世纪40年代初,旅行家兼古董商查尔斯·费罗斯率领两支探险队前往土耳其西南部的利西亚。费罗斯发现涅瑞德纪念碑时,它已经成了一片废墟。费罗斯在皇家海军水手的协助下,将沉重的石雕和建筑作品转移和运送到马耳他,然后再运往英国。 神庙正面有3尊裙摆飞扬的<b>女神塑像</b>,可惜都没有了头颅。涅瑞德是希腊神话中海神的女儿,和波塞冬一起乐于帮助同风暴作斗争的古代水手。但许多雕塑的原始位置都无法确定,今天我们看到的复原展出的雕塑位置也一直存在争议。 <div><b>帕特农神庙</b>是为奉祭女神雅典娜而建的神庙,是雅典卫城宏伟建筑群的中心部分。该神庙的规模之宏大、装饰之奢华,展现了这座城市在其帝国鼎盛时期的实力和财富。18号展厅展出了帕特农神庙外部的装饰雕塑。</div><div>19世纪初,英国外交官埃尔金伯爵托马斯·布鲁斯从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希腊拿到当局所谓"许可",把帕特农神庙乃至雅典卫城的大量大理石建筑装饰和雕刻切割下来,运回英国。随后英国政府将这些石雕收购,作为大英博物馆的馆藏展出。</div>帕塔侬神庙是<b>古希腊建筑雕塑艺术集大成之作</b>,是欧洲文明的象征和始祖圣地,因此,神庙中的雕塑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地位。这座神庙经历2000多年漫长岁月的风雨飘摇,又加上战争和人为的破坏,现今只剩下立柱支撑的躯壳和残缺不全的雕塑。<div><b>希腊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帕特农神庙雕塑</b>。2023年11月26日,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专访时表示,他将在与英国首相苏纳克、英国最大反对党工党领袖斯塔默会晤时,讨论有关"大英博物馆归还希腊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塑"的问题。2023年12月27日,希腊文化和体育部长莉娜·门佐尼表示,如果英国愿归还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像,希腊愿意提供一些珍贵文物作轮流展览之用,以“填补大英博物馆的空白”。</div> <div>排档间饰(Metope)及三角楣饰(pediment)的<b>雕像取材古希腊神话</b>,而横饰带(frieze)处的装饰则主要表现了当时雅典人民的宗教活动。</div>上图中间偏右的<b>命运三女神</b>是希腊神话中掌管命运的三位女神阿特洛波斯、克罗托和拉刻西斯。这组精美绝伦的雕塑由古希腊最伟大的雕塑家菲迪亚斯(Pheidias)创作于约公元前447至公元前438年。雕塑原在帕特农神庙东侧山形墙上,是神庙雕塑的优秀代表作。虽然因年代久远,雕塑头部和手臂残缺,但人们依然能透过女神衣褶隐现出来的丰满、柔美的身体,欣赏到细腻的雕刻和精湛的艺术。这座<b>帕特农雕塑是大英博物馆最有价值的艺术品</b>。 <b>宙斯与赫拉</b>这幅浮雕,人物面目已经模糊,但其形态还是清晰可辨。坐在椅子右侧的是<b>众神之父宙斯</b>,左边则是宙斯的<b>妻子赫拉</b>。宙斯头发卷曲,满脸络腮胡子,他以其权杖和王座而闻名,展示其至高无上的威严。赫拉也是一头卷发,轻罗薄纱遮不住着她那雍容丰满的身姿。她侧身看着宙斯,传统的姿势后拉她的面纱,彰显优雅华贵。 这件紫色大理石雕像来自于埃及底比斯的拉美西斯神庙。<b>拉美西斯二世</b>是古埃及历史上最伟大的<b>法老</b>,是一位<b>强大的国王和战无不胜的将军</b>。这位埃及法老大约在3300年前统治广大的埃及和叙利亚地区,他在位67年,是古埃及史上统治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法老,标志着埃及帝国的权力达到顶峰。这尊半身像也是<b>博物馆镇馆之宝</b>。<br><br> <b>盖尔·安德森猫</b>(The Gayer-Anderson Cat)是一件公元前600年左右<b>古埃及青铜猫坐像</b>,带有银匾和黄金首饰。收藏家盖尔·安德森1939年将其捐赠给大英博物馆,从此雕像得名“盖尔·安德森猫”。 看看大英博物馆自己是怎么解释“<b>帝国遗产和奴隶制</b>”的吧: <div>在大英博物馆中央大厅有一个著名的巨大的<b>圆形阅览室</b>,原属于大英图书馆。1997年,由于大英博物馆过分拥挤,将大英图书馆从大英博物馆内正式独立了出来,搬迁至了新馆。2000年整修之后,原属于大英图书馆的阅览室恢复了<b>1857年时的风华</b>,开放给所有大众。</div>阅览室大厅四周全是书架,两三层楼高,阅览室中央是书桌,围成很多圈,顶部是巨大的穹顶彩绘。历史上许多学者、名流、政治活动家都曾光顾这里,博览群书,进行研究和写作。他们包括马克思、列宁、乔治·伯纳德·肖、托马斯·哈代、鲁迪·吉卜林和奥斯卡·王尔德等。<b>卡尔.马克思就曾经在此写作巨著《资本论》</b>。 中午在大英博物馆街对面的一家小餐馆内品尝了“英式国宴”——<b>炸鱼&薯条</b>。餐馆大言不惭地打出广告:这是<b>最好的英式食物</b>! <div>下午我们来到伦敦塔桥旁边的码头,乘上游船游览泰晤士河。</div><div style=""><b>泰晤士河</b>(River Thames)是英国的母亲河,它发源于英格兰西南部的科茨沃尔德希尔斯,全长346公里,横贯英国首都伦敦与沿河的10多座城市。在伦敦下游河面变宽,形成一个宽度为29公里的河口,注入北海。在伦敦上游,泰晤士河沿岸有许多名胜之地,诸如伊顿、牛津、亨利和温莎等。泰晤士河的入海口充满了英国的繁忙商船,然而其上游的河道则以其静态之美而著称于世。在英国历史上泰晤士河流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b></b></div><b>伦敦塔桥</b>(Tower Bridge)是一座上开悬索桥,横跨泰晤士河,因在伦敦塔(Tower of London)附近而得名,是从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桥,也是<b>伦敦的象征</b>。该桥始建于1886年,1894年6月30日对公众开放,将伦敦南北区连接成整体。<div>我们乘坐的游轮从伦敦塔桥附近开往威斯敏斯特桥之间,相距约4.5公里,建有十座桥,结构风格不同,景色各有千秋。这些桥除了那座叫千禧的,其它都是老桥,其中滑铁卢桥、兰勃士桥和威斯敏斯特桥最为壮观。</div> <p class="ql-block">伦敦塔桥北侧的<b>伦敦塔</b>(Tower of London)拥有900多年的历史,是伦敦一座<b>标志性的宫殿、要塞</b>,英国数代国王都在此居住过,詹姆士一世是将其作为宫殿居住的最后一位统治者。伦敦塔也曾作为堡垒、军械库、国库、铸币厂、天文台、避难所和监狱,特别关押上层阶级的囚犯。最后一次作为<b>监狱</b>使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p> <b>伦敦桥</b>(London Bridge)修建于1179年-1209年,是伦敦泰晤士河上一座几经重建的大桥,连接着南沃克自治市高街和伦敦市的威廉王大街。伦敦桥与伦敦塔桥不是同一座桥,它也是伦敦的象征之一,被称为<b>伦敦的正门</b>。<div>伦敦桥南侧的<b>碎片大厦</b>(The Shard)是位于伦敦市中心的摩天大楼,又称<b>摘星塔</b>,高约310米,是<b>英国最高的建筑</b>,伦敦重要的城市地标,于2012年7月5日正式揭幕。<br>碎片大厦运用了精密复杂的玻璃幕墙,这个极富表现力的建筑立面由成角度的窗玻璃组成,同时反射光线,改变天空的变化模式。这种立面处理可以让建筑形式根据天气和季节的不同而发生改变。</div> <div>2000年这个世纪之交的时刻,在泰晤士河的水面上也架起了一条耀眼的“银带”——<b>千禧桥</b>(Millennium Bridge)。比起那些古老、雄伟、茁壮、钢劲的“前辈”来,这位刚出生的“小妹妹”就以她简洁明快的结构、轻巧纤细的造型和连续流畅、充满活力的美感显得格外与众不同,被誉为“<b>摇摆桥</b>”。这座耗资1820万英镑的步行桥于2000年6月10日首次向公众开放时,桥身出现明显摆动,三天后被迫关闭。有关部门在这座350米长的步行桥上加装了91个类似汽车减震器的装置,方得以重新向公众开放。</div> <div><b>南华克桥</b>(Southwark Bridge)位于千禧桥和坎农街铁路桥之间。这是一座拱桥,连接了南华克和伦敦市。1921年建成,1995年成为二级保护建筑。</div><br> <b>黑衣修士桥</b>(Blackfriars Bridge)是一座意大利风格的桥,位于黑衣修士铁路桥和滑铁卢桥之间。1769年开通,是继伦敦桥和威斯敏斯特桥后伦敦泰晤士河上的<b>第三座大桥</b>。 <b>伦敦眼</b>是世界上首座观景摩天轮,为伦敦的地标建筑之—,当时的赞助商是英国航空公司,<b>为迎接千禧年而建</b>。<div>这座巨型摩天轮高达135米,坐在上面可以俯瞰伦敦。摩天轮共有32个观景座舱,每个座舱可以载客25人,旋转一周需要30分钟时间。上个世纪末,为了迎接新千年的到来,伦敦市政当局精心打造了这座世界第一的观景摩天轮。如今,“伦敦眼”已成伦敦一张“烫金”的城市名片。</div> <b>威斯敏斯特桥</b>(Westminster Bridge)是一座拱桥,连接了西岸的威斯敏斯特市和东岸的兰贝斯。英国国会、大本钟及伦敦眼等名胜分列于桥的两端。威斯敏斯特桥于<b>1862年开通</b>,以取代1750年时即已启用的旧桥。英格兰遗产委员会在1981年时将此桥列为二级星登录建筑。 <div><b>威斯敏斯特宫</b>,又名英国<b>国会大厦</b>(Houses of Parliament)是英国议会(包括上议院和下议院)的所在地。英国国会大厦是典型的哥特式复兴建筑的代表作,1987年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大厦西北角就是著名的<b>大本钟</b>。威斯敏斯特宫是英国浪漫主义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内部一方面以帕金设计的装饰和陈列出名,另一方面也以其所收藏的壁画、雕塑等闻名遐迩,有幕后“艺术博物馆”的美誉。</div> <b>大本钟</b>(Big Ben)旧称<b>钟塔</b>(the Clock Tower),是联合王国国会大厦威斯敏斯特宫的附属钟塔,是<b>伦敦的标志性建筑</b>。根据格林尼治时间,每隔1小时报时一次。每当议会召开会议的时候,大钟上方的灯就会点亮,钟面会发出光芒。这个大本钟代表了英国古典文化,也是英国人的骄傲。<br>1859年,建于议会大厦主体的东北角,由当时的工务大臣<b>本杰明·霍尔爵士</b>监制,耗资2.7万英镑,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取名为大本钟,本是本杰明的昵称。<br>2012年6月2日,包括三大主要党派高级成员在内的331名议会成员支持将“钟楼”改成“伊丽莎白塔”的议案,用以纪念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同年6月26日,<b>大本钟</b>(Big Ben)正式更名为<b>伊丽莎白塔</b>(the Elizabeth Tower)。 <div><b>威斯敏斯特教堂</b>(Westminster Abbey),意译为<b>西敏寺</b>,始建于公元960年,1045年进行了扩建,1065年建成,1220年至1517年进行了重建。威斯敏斯特教堂在1540年英王创建圣公会之前,它一直是天主教本笃会教堂;1540年之后,成为圣公会教堂。1987年,威斯敏斯特教堂与威斯敏斯特宫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r>威斯敏斯特教堂可以说是<b>英国的象征之—</b>,建成后承办了国王加冕、皇家婚礼、国葬等重大仪式。</div> <b>议会广场</b>不仅是伦敦重要的旅游景点,而且许多历史性的重要机会与抗议活动都曾在这里上演,广场上还矗立着多位名贯古今的世界政治家塑像,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美国前总统林肯、南非前总统曼德拉。 <b>白厅</b>(WhiteHall)是伦敦市内的一条街。它连接国会大厦和唐宁街。在这条街及其附近有国防部、外交部、内政部、海军部等一些英国政府机关,因此人们用白厅作为<b>英国行政部门的代称</b>。原“白厅”已于1698年毁于大火。在白厅的路中心,竖立了一座<b>和平纪念碑</b>,是英国主要的战争纪念碑。每一年的荣军纪念星期日,都会举行庄严的纪念仪式。 <p class="ql-block"><b>唐宁街10号</b>(10 Downing Street),是一所乔治亚风格建筑物。传统上,唐宁街10号是第一财政大臣的官邸,但自从此职由首相兼领后,就成为今日普遍认为的<b>英国首相官邸</b>。其设计朴实的黑色木门,缀上白色的阿拉伯数字“10”,成为了人所共知的标记。但其实游客在唐宁街口已被拦住,是看不到这扇门的。</p> <b>二战妇女纪念碑</b>,是白厅街上一座重要的纪念雕塑,用于纪念那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广大妇女群体。它是在二战结束60周年之际,由雕塑家约翰·W·米尔斯创作并落成的。2005年7月9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二战妇女纪念碑揭幕。 国防部大楼前矗立着<b>道格拉斯·黑格</b>(Douglas Haig,1861年6月19日——1928年1月28日)的骑马雕像,他是第一代黑格伯爵,英国陆军元帅、军事家,1915~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英国远征军司令。<div>黑格伯爵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我们在爱丁堡也看到他的街头塑像,可以说他是英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但是意志坚定的黑格也是一战中<b>最受争议的将领</b>,因为他的作战几乎总是伴随着双方的大量人员伤亡。黑格甚至因此获得了“屠夫”的外号,这使得他有时成为冷酷、愚蠢和漠视士兵生命的代名词。</div> <b>英国皇家卫队</b>的骑兵雄姿!<div>旁边贴着告示:小心点!马可能会咯咯叫或咬人,不要碰马。谢谢!</div> <b>特拉法加广场</b>(Trafalgar Square)是伦敦的名胜之一,建于1805年。它不仅吸引了众多的外国游客,而且也是伦敦市民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人民都爱在此广场欢度除夕夜、圣诞节,或政治示威。<div>广场最突出的标志是<b>纳尔逊纪念柱</b>,高53米。此碑纪念着拿破仑战争中的海军上将、英国民族英雄<b>霍雷肖·纳尔逊</b>。柱顶是将军的铜像,柱底四周是四只巨型铜狮。柱基为青铜浮雕,反映了1805年英国海军战胜法国海军的场面。</div><div>纪念柱周边有一些基座铜像,包括数位历史名将、君主和美国国总统华盛顿。</div> <b>圣詹姆斯公园</b>(St. Jamess Park),伦敦市中心的<b>古老皇家公园</b>,以鸭园著称,<b>紧邻白金汉宫</b>,是市民游客小憩休闲的绝佳之地,也是电影《达·芬奇密码》的拍摄地之一。原本是圣詹姆斯宫的鹿园,17世纪时查理二世聘请法国景观设计师重新造景,19世纪初在英国著名建筑师纳许进一步美化之下,成为伦敦市中心<b>最美丽的公园</b>。 <b>白金汉宫</b>(Buckingham Palace)是英国君主在伦敦的主要寝宫及办公处,是英国国家庆典和王室欢迎礼举行场地之一,在英国历史上的欢庆或危机时刻,白金汉宫也是一处重要的集会场所。<div>1703-1705年,白金汉和诺曼比公爵约翰·谢菲尔德在此兴建了一处大型镇厅建筑“白金汉宫”,构成了<b>主体建筑</b>。1761年,英王乔治三世获得该府邸,并作为一处<b>私人寝宫</b>。此后宫殿的扩建工程持续超过了75年,为中央庭院构筑了<b>三侧建筑</b>。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后,白金汉宫成为英王<b>正式宫寝</b>。二战期间,宫殿礼拜堂遭一枚德国炸弹袭击而毁;在其址上建立的<b>女王画廊</b>于1962年向公众开放,展示皇家收藏品。<div>白金汉宫对外开放参观,每天清晨都会进行著名的禁卫军交接典礼,成为英国王室文化的一大景观。</div></div> 我们去时,没有见到正式的禁卫军交接典礼,也未能入内参观,只能在外拍摄几张照片,看到了门外巡逻上岗的哨兵。细细一瞧,好似亚裔面貌,那是英国的“乡下人”吧? <p class="ql-block">伦敦的大街上,既有各种小汽车,也有双层公共巴士,居然还有人力观光三轮车!</p><p class="ql-block">这次的英伦三岛游,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了英国和爱尔兰的著名景点、城市乡村、大街小巷、文物风情,旅游路线合理,餐饮住宿舒适,深感是<b>最满意的一次出境旅游</b>!</p><p class="ql-block">10月7日中午,我们乘坐东航MU202航班返回上海,10月8日上午回到家中。</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再见,伦敦!</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再见,英伦三岛!</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谢 谢 观 赏 !</font></b></h1> <a href="https://www.meipian.cn/57xvv8ez?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240195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英伦三岛游(一)</a><br><div><br><div><div><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42vjbp?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240195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英伦三岛游(二)</a><br></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