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被小朋友给洗脑了。周末晚,给学生放学。一年级小朋友,放个学需要很长时间。出教室门,整个队要七八分钟。带到楼下,再整下队又来个七八分钟。从楼上到校门口,步行不超过三分钟的距离,一般都是要二十分钟。队伍前的小朋友等得无聊,开始放声歌唱,“六星街里还传来,巴扬琴声吗……”每个孩子的表演形态各异,这边这个小男生席地而坐,45度角对天空唱。说是唱,应该是吼更准确一些。另一个也差不多,头微微后仰,对着前方喊着。还有个女生,女生则没有男生那么夸张,虽然声音很大,但还算是正常的唱。女生唱了两遍,问我:“老师,你会唱吗?”我心想,我再不会,也被你们给唱会了。我猜你们的老师应该都是抖音,理由是一来都是喊着唱,二来翻来覆去就那两句词。如果是音乐老师,绝对不允许你们这样喊的。不过,一年级小朋友还没到倒仓期,喊就喊吧,没必要破坏孩子的心情。便笑着回答她,“老师不会呀,这首歌才出来的,老师还没学呢!”</p><p class="ql-block"> 我想告诉孩子,这两句歌词是表达一个游子对人间饭熟时的一种眷恋。熟悉的那条街传来悠扬的巴扬琴,还飘着刚烤熟的面包香。满满的治愈感。抖音为了流量,故意把悠扬味唱成嚎叫。这一嚎,还真迅速传播了。想到这,我问:“你吃过列巴么?”她说:“吃过啊我妈妈给我买过,好大好大。”</p><p class="ql-block"> 孩子的世界,大概更关注面包好不好吃。我不知道孩子们怎么理解这歌词。或许他们更喜欢那种嚎叫的唱法吧。第一个在互联网这样唱的不知道是谁,反正大家都一样的唱法。我刷到过二人转演员丫蛋的演唱视频,虽然也展示了唱功,但也是吼。原唱反而被淹没了。</p><p class="ql-block"> 互联网的特点是,作品优不优秀不重要,重要的是流量。不仅是这类流行歌,连一些红歌也是。</p><p class="ql-block"> 今天偶然刷到一个歌手演唱“我的祖国”。网友评价褒贬不一。我倒是更喜欢一个网友评价,这首歌谁也唱不出来郭兰英老师的味。</p><p class="ql-block"> 这话有些过,但说得对!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导演让乔老爷子写词,一开始是一条大江,后来改成大河。长江是气势雄浑,但960万的国土,不是每个国人都住江边。于是改了一条大河。大河是哪条河不重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自己家乡的河,一下子就共鸣了。后面紧跟着是“风吹稻花香两岸”。八零年代往前的国人,绝大多数都对农村熟悉。甚至城市长大的也熟悉。毕竟那时候城市开发度极小。于是,对麦子的熟悉不亚于家里的锅碗瓢盆。沙子在鞋里会不会磕脚,不一定所有人都体验过。但麦芒掉在皮肤上不找出来,能痒得怀疑人生的经历,大多数人应该都体验过。我们记不起什么是麦香,也记不起什么是稻花香。但成年以后才知道,那歌词里唱得是治愈自己的最好的画面!稻花香不只是稻花香,是故乡泥土的芬芳、是母亲轻声的呼唤,是昔日玩伴的欢声笑语。</p><p class="ql-block"> 我家就在岸上住,好山好水好地方,姑娘像花儿一样,小伙的心胸多宽广,家里有农具、有美酒、还有猎枪。一直觉得乔老的才气可以上历史书。但我依然觉得,这么美的歌词不是写出来,而是妙手偶得的。这首歌符合国人的家国情怀,用几件事物囊括了所有。我们最早看电视里看到唱这首歌(那时候没有MTV,只有电影的剪辑),最后合唱的部分“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是英雄王成喊完“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那句词,慷慨壮烈的手持爆破筒冲进敌阵。很多国宝级的歌手,如宋祖英、韩红等,都唱出来气势雄浑和慷慨壮烈。但没有唱出稻花香里泥土的芬芳。郭老师的嗓音自带老电影特效,满满的怀旧味。和一条大河稻花香水乳交融,声音飘出来画面感。也难怪网友评价,谁也唱不出郭老师的味。</p><p class="ql-block"> 不见得,前人朱玉在前,后人是难越其峰。但也有唱得让人共情的。推荐听听刀郎的版本。郭老师的版本是老电影朦胧特效,悠扬的琴声慢慢打开画面。而刀郎也是延续这种手法,简单的鼓底,悠扬的琴声。不仅是这首歌,刀郎翻唱的红歌都值得体验!</p><p class="ql-block"> 苹果香其实也应该这样表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