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35公里处,海拔1669.5米,是河西走廊及其周边地区仅次于敦煌莫高窟的大型石窟寺。<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点。</span></p><p class="ql-block"> 它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它与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p><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王朝、1600余年的开凿和修缮,现存窟龛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979.54平方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座完整保存有不同历史时期遗迹的石窟寺有“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称,堪称一道藏身山间的视觉奇观。</span></p> <p class="ql-block"> 再次来到天水,直接预订了麦积村的民宿,就为了更方便地进入麦积山石窟景区。民宿房间不大,干净简单,价格小贵。好在离景区很近,只有2.4公里,民宿的主人负责接送到景区门口,所以很方便。所有进入麦积村的自驾车都不能随便驶入村里,必须由民宿的主人在村口接进村。因为村里的道路狭窄,车辆随意进入将会导致到处堵车反而引起不方便,这样的管理方法还是有必要的。住在村里的好处还有可以省去每人30元的交通接驳费和第二天可以赶早进景区。</p><p class="ql-block"> 这是村里的一座文昌楼,小巧精致有点年代感。</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第一次来到麦积山石窟外围,因前几日大雨景区关闭没有开放,报憾离开。</p><p class="ql-block"> 同行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踏入麦积山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形似麦垛的孤峰,它高140余米,静静地矗立在小陇山之中,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默默诉说着千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麦积山石窟约自十六国后秦时期创建,历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历时一千六百余年,都有不断开凿和修缮。因历代地震的缘故,中部山崖崩塌陷落,遂将山崖自然分为东崖和西崖两个部分。洞窟现有编号221个。</span></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山脚下,有一座红墙灰瓦,古色古香的寺庙,这就是有着千余年历史的瑞应寺。瑞应寺前面现在是一个广场,参观石窟的队伍都从瑞应寺门口经过,但去瑞应寺参观的人大概不多。</p><p class="ql-block">图片拍于2021年10月。</p> <p class="ql-block"> 清晨排队的队伍行进的还是很顺畅。也许是国庆旅游旺季吧,景区也很人性化,一早就把买了票正在排队的游客放进去了。我们八点到门口只要跟着队伍走就行,网上预约了门票入口处刷身份证直接进景区。待我们参观完出来,排队的队伍广场上站不下,已经排到马路上好远的地方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住在村里的决策非常正确。</p> <p class="ql-block">不同于其他三大石窟所在的开阔平原或河谷地带,麦积山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一种超脱尘世的神秘感。</p><p class="ql-block"> 麦积山在周围群山映衬下一峰独立,窟龛绝大多数开凿在高20-80米、宽约200米的悬崖峭壁上,洞窟之间依靠悬空栈道相连,最高位置有十二层之多,故民间有“十二龛架”之说。在古代石窟的营造工程中,麦积山石窟是最为艰险的一处,形成了一处洞窟绝壁开凿、栈道凌空飞架的奇绝景观。</p><p class="ql-block"> 沿着蜿蜒的栈道缓缓攀登,两旁的洞窟如蜂窝般密布,每一步都仿佛穿梭于历史的长廊之中。</p> <p class="ql-block"> 从1977年开始,历时八年时间,天水政府对石窟进行了大规模山体加固和塑像壁画修复,拆除原先的木质栈道,修筑了钢混结构的新栈道,从而保证了石窟安全和洞窟畅通。</p><p class="ql-block"> 参观的线路只有一条,顺着队伍走就行,开始时显得人很多,慢慢散开来就不显得拥挤了。</p> <p class="ql-block"> 在140米多米高的孤峰之上,工匠们在几乎垂直<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崖壁之上开凿</span>出了大大小小共200多座洞窟。<span style="font-size:18px;">窟龛其间以纵横交错的栈道相连,远眺层层相叠,密如蜂房,甚为壮观。</span></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工程量和技术难度在古代堪称顶级。游人需小心翼翼地沿栈道攀爬,但每一转角处都可能遇见令人们叹为观止的雕像和壁画,这种空间上的紧凑与惊险,给予了参观者更加直观且强烈的视觉冲击。</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最精彩的造像主要在特窟,但是普窟中也有相当杰出的作品,只是大多为小窟,且比较分散。以下图片均为普窟作品。</p> <p class="ql-block"> 第13窟—东崖大佛</p><p class="ql-block">隋代(公元581~618年),宋代重修。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主佛身高</p><p class="ql-block">15.70米,倚坐式,面如满月,法相庄严,是麦积山最大的造像。两旁的菩萨侧身侍立,和蔼可亲。1982年修复中,从主佛右侧脸颊内出土手抄本《金光明经》一卷,又从白毫相中出土南宋"绍兴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墨书题记白瓷碗一件,均具有重要资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在雕塑艺术上,麦积山石窟以其细腻精美的泥塑艺术独树一帜。不同于其他石窟以石雕为主,麦积山因其特殊的地质条件(丹霞地貌,石质疏松),不宜采用石刻艺术,转而大量采用泥塑和石胎泥塑技艺,即<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石为胎,将山体凿出基本形状,再敷泥塑造出佛像。这样依山就势所造的佛像,高大雄伟,第13窟“东崖大佛”与第98窟“西崖大佛”均为这种摩崖石胎泥塑造像。</span>这种方式使得造像表情更加生动柔和,肌肤纹理细腻逼真,衣褶飘逸自然,体现了古代艺术家和工匠们对材料的巧妙运用。</p> <p class="ql-block">在制作过程中,工匠们会在泥中配上细麻丝、棉花等材料,以提高泥的硬度,这样泥在干透后,甚至可以坚如烧陶。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施彩,通过彩绘的形式赋予泥塑质感。</p> <p class="ql-block">第98窟—西崖大佛</p><p class="ql-block"> 屹立于绝壁之上,仿佛在接引着每一位到访的众生。这组北魏时期的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像,是整个西崖的视觉焦点。</p><p class="ql-block"> 该窟为一佛二菩萨造像,佛呈站立像,菩萨仅剩佛右侧的菩萨,左侧的已经残缺。<span style="font-size:18px;">佛和胁侍菩萨都已经后代屡次重修。</span></p> <p class="ql-block">从西崖大佛脚下走过,仰视还是挺震撼的。</p> <p class="ql-block">这个角度可以同时看到东崖大佛和西崖大佛。</p><p class="ql-block">拍于2021.10月。</p> <p class="ql-block">第9窟—北周(公元557~581年),宋、明、清重修。大型崖阁式建筑,前有栈阁,后壁并列开七个龛,龛内分别塑一佛二弟子或二菩萨。现存造像19身,经历宋、明、清重修或重塑。壁画约60平方米,为明、清重绘。第四龛顶部绘共命鸟,为人头鸟身的双头童子形象,造型生动别致。</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艺术,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6米,小的仅有1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p> <p class="ql-block"> 为这些裸露在外的塑像蒙上钢砂防护网,一是不让山里的小动物祸害,二是让空气中的潮气能够散发出来。总之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文物。</p> <p class="ql-block">从麦积山的东崖一直向上,走过千佛廊再爬到顶端,便是大名鼎鼎的散花楼。</p> <p class="ql-block">第4窟—<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名"散花楼"、"上七佛阁",位于东崖大佛</span>上方最高处,距地高约70米,为麦积山规模最大、位置最高的石窟,也是最辉煌壮观的殿堂式大窟。建于北周(公元557~581年),唐、宋、明、清重修。</p><p class="ql-block">洞窟横宽31.7米,通高16米,进深13米。原形制为一个七间八柱的大型宫殿式洞窟,是北周时秦州大都督李充信为祖父祈福所建。</p><p class="ql-block">每龛内供一佛,共七佛,整体建筑雕凿精工细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全国石窟中最大的一个仿宫殿开凿的洞窟。可惜在隋开皇二十年(600年)的一次大地震中,洞窟前半部分坍塌,前廊六根柱廊崩毁,仅存七龛及部分梁柱及一小部分天花板尚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李充信在工程完工时,请了当时最有名的文学家庾信为这个洞窟作了一篇文章以示纪念,这便是有名的《秦州天水麦积崖佛龛铭并序》。这个洞窟也就成为全国石窟中唯一一个有著名文学家作铭文的洞窟。</p><p class="ql-block">图片拍于2021年10月。</p> <p class="ql-block">位于佛阁左右两边的这两尊力士,无论从形体还是神态都很生动传神。</p> <p class="ql-block">力士的裙摆,褶皱生动逼真,色彩鲜艳。</p> <p class="ql-block">散花楼这样的佛龛并排七个。</p><p class="ql-block">洞窟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明显带有地方特色。分前廊后室两部分。立柱为八棱大柱,覆莲瓣形柱础,建筑构件无不精雕细琢,体现了北周时期建筑技术的日臻成熟。后室由并列七个四角攒尖式帐形龛组成,帐幔层层重叠,龛内柱、梁等建筑构件均以浮雕表现。</p> <p class="ql-block">位于中心佛龛门上的这块牌匾,上书“是无等等”,由清代书法家王了望所题,以表达自己心静如水的心灵境界。被后人制作成牌匾,挂在七佛阁栈道的散花楼里。</p> <p class="ql-block">这里最打眼的,是每一个佛龛左右两侧的金刚力士,现存为为北宋作品。力士身高四米有余,均上身袒露,腰围战裙,虽已残破但依然英气勃勃。</p> <p class="ql-block">散花楼现存造像85身,影塑700余身。七个龛内主佛构成七佛,均为北周原作,历经唐、宋、明、清重修或重妆。壁画约25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窟内原塑一佛二弟子六菩萨或一佛八菩萨像,历经唐、宋、元、明不断修缮,造像已非初始原貌。</p> <p class="ql-block"> 位于龛楣上方的五幅"薄肉塑"飞天壁画造型优美,风格新颖,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为北周原作,未经后代重绘。每幅中有四身飞天,两两对飞。与其他壁画不同的是,这些飞天的脸部、胳膊、手、脚等这些身体的裸露部分是用浮雕的手法塑出来的,泥层最大厚度不超过 5毫米,一般在2~3毫米之间。而其他部分如身体、衣裙、飘带等是描绘出来的。</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这个窟是游客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过了这里,也就到了麦积山石窟的西崖。</p><p class="ql-block"> 在麦积山西崖,更多神秘、魔幻、华贵、美轮美奂的洞窟依次排开。走过这里,就像走进一座伟大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最狭窄处只能一人弓腰钻过去。</p> <p class="ql-block">第5窟(隋)</p><p class="ql-block">位于东崖西侧最高处,上七佛阁左侧。隋代(公元581~618年)始凿,初唐完成。俗称"牛儿堂",三间四柱式崖阁。</p><p class="ql-block">现存泥塑造像15身,中间龛内的隋代造像清俊慈祥,左右龛内的初唐造像丰润俊美。壁画约7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正壁两龛内一佛二菩萨像,造型饱满厚重,虽经重妆,仍然较好地保留着隋塑的特点。此窟内保存有珍贵的唐代壁画,金碧辉煌,聊以补充麦积山几无唐塑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 中窟外两侧各开一圆拱形大龛,每龛内各塑一佛二菩萨。</p><p class="ql-block"> 菩萨花萝高冠,面目端庄秀丽,胸部半袒、双臂外露、肌肤丰腴,体形微呈型扭动曲线,婀娜多姿。因其“丰满圆润”的艺术风格,后人形象地称之如“宫娃”。</p> <p class="ql-block"> 这座宏伟壮观的大窟,工程之浩大,终隋之世,未能完工,估计由唐代补作完成。大抵是隋代塑成造像,没来得及做壁画。现存壁画除明代改绘外,均为唐代原作。</p> <p class="ql-block"> 龛外的天王像,英姿勃发,比较类似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族武士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廊外正壁右上方的“西方净土变”及前廊顶<span style="font-size:18px;">部平棋内的《夜半逾城》</span>图,构图严谨,施色艳丽,为唐代绘画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环境清幽。攀上山顶,极目远望,只见千山万壑,层峦叠翠,云雾缭绕,山奇林郁,好一幅美丽的“麦积烟雨”图。</p><p class="ql-block">正对面是秦岭西脉,这个季节仍绿色一片,两山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看这山体上的千孔百洞。</p> <p class="ql-block">近距离观看山体,感觉这种材质是挺好凿洞的。</p> <p class="ql-block">栈道被挂在垂直的山体上。</p> <p class="ql-block">栈道层层叠叠上上下下。</p> <p class="ql-block">148窟—北魏(公元386~534年)。</p><p class="ql-block">主尊禅定佛结跏趺坐,沉思中的神态刻划细腻。和云冈石窟昙曜五窟中的20窟坐佛风格相似。</p><p class="ql-block">平面方形,正壁前有低坛台,正壁主佛及两胁侍菩萨均位于坛台上,左右壁圆拱龛内各有一身坐佛。在正壁主佛两侧和左右壁龛内开凿有多个小龛,内有交脚、思维菩萨,并坐二佛等影塑。造像雄健古朴,衣纹细密,有明显的键陀罗风格。</p> <p class="ql-block">147窟—北魏</p><p class="ql-block">极尽清瘦飘逸之风、佛像面带超凡俗神态。正壁坐佛面形和身躯修长,覆于座前的悬裳衣褶显示出丰富的层次和非凡的韵律感。</p> <p class="ql-block">山体的垂直程度显示的很直观。</p> <p class="ql-block">146窟—北魏</p> <p class="ql-block">129窟—北魏(386—534)</p> <p class="ql-block">游客在栈道上上上下下,丝毫不觉得恐惧。</p> <p class="ql-block">60窟—西魏(535—557)、隋</p><p class="ql-block"> 此窟塑像精美,彩绘富丽,又是浅窟,宜于观赏。正壁主尊身躯为西魏原作,头部后代补塑,轮廓圆润,肉髻低平,补塑时间当在北周至隋代之间。左侧胁侍为西魏原作,右侧胁侍是隋代优秀作品。两相对照,不同时代的造像风格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三尊塑像的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虽然很多窟没有列入特窟,但不少也是用细密的铁丝防护网封着,隔着网可以看见里面的塑像,要拍出没有网的塑像只能用手机贴着网才能拍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如同这位妈妈的做法。本美篇的不少照片就是这样拍的,只是角度受限,有的无法拍出全貌。</span></p> <p class="ql-block">54窟—西魏(535~557、北周)</p><p class="ql-block"> 正壁坐佛身体西魏原作,头部北周补塑。左壁胁侍菩萨头部同样北周补塑,戴宝冠,冠上饰莲花摩尼宝和忍冬花叶,浮雕手法简洁明快,宛若石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55窟:北周,坐佛虽然头部残失,但塑像衣褶细密,富有流动感,整体造型沉稳而兼有生动的韵律。坐佛左膝部残破处显示泥质。</p> <p class="ql-block">第191窟</p><p class="ql-block">西魏(公元535~556年),宋代重修。现存泥塑造像7身。龛外下方塑化生力士,两侧上方悬塑交脚菩萨,构思奇特,风格新颖。</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些都不记得是哪个普窟的了</p> <p class="ql-block">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虽自人力,疑是神功。</p> <p class="ql-block"> 这个角度看麦积山石窟,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形成一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后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经过特窟133,购买了特窟票的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才能进入。</p><p class="ql-block">购买了特窟票的游客需集中参观,时间比较晚,我们想早点参观就没有买特窟票,所以只能望窟兴叹!</p> <p class="ql-block">介绍几个特窟里的精品</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特窟第133窟—北魏 《小沙弥》</p><p class="ql-block"> 这个小沙弥身高不足一米,面部似一个不满十岁的孩童,俯身去看他的脸,就会发现那可爱脸庞上甜甜的微笑,天真烂漫,让观者不禁也会心一笑。他穿着不太合身的袈裟,就这样笑眯眯地站着听法,仿佛刹那间获得了“妙悟”,进入了一个自在、纯真的美丽世界,又好像思想开了小差,掩饰不住的喜悦浮上脸颊,细长的眉毛笑成一对弯月。如此生动鲜活,仿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个可爱孩童。</p><p class="ql-block"> 1500年来他一直站在那里,用微笑和每一个时代的众生对话,稚嫩的微笑似乎能唤起每个人心中那片最柔软、最质朴的净土。这个笑容也让原本不起眼的小沙弥成了麦积山石窟的三大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特窟 133窟 —《佛与罗睺罗》,又称《释迦会子》,宋代。</p><p class="ql-block"> 古代工匠把父子相会的场面定格在佛祖右手停顿在罗睺罗头顶的瞬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第一次和自己的儿子相见,佛祖慈祥柔和的目光俯视着自己的孩子,伸出柔美纤细的手似乎要抚摸罗睺罗。</p><p class="ql-block"> 当您仔细端详,通过佛祖那极为复杂的表情,可以深深地感觉到佛祖内心的纠结,既有见到儿子的激动与喜悦,又有对儿子未曾养育的愧疚,同时还要保持一代佛祖的威严。而儿子罗睺罗却双手合十,面带卑怯地站在父亲的身侧,似在问候父亲,又似在向佛祖敬礼。</p><p class="ql-block"> 这组造像把释迦“既是人间慈父,更是世外圣人”的复杂情感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让观者从内心深深地感悟到佛祖的大爱情怀!<span style="font-size:18px;">释迦会子开灯、关灯呈现出的佛陀有两张迥然不同的面相,前者是神,后者是人,神人一体,太令人称奇。</span></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对于主佛的眼睛,会觉得他是在向下俯视众生,悲怜众人,而关灯之后再来观察就会看到其眼睛仿佛略有睁开,并有蓝色的颜料在其中,仿佛明亮的眼中盈满泪珠。这既是见到孩子的激动之泪,又是多年未给予父爱的愧疚之泪。</p><p class="ql-block"> 整组造像既有佛国的庄严寂静,又有浓浓的人间亲情,因此更容易打动观者之心,让人们无不感动,仿佛身临其境,感觉到两者内心的情绪活动,实为宋代造像的上乘之作。</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特窟第121窟—《窃窃私语》彩塑,北魏</p><p class="ql-block"> 正壁龛右侧,庄严的佛堂上一尊满脸笑意的菩萨,转过头和身边的小弟子交头接耳,他们双肩轻靠,头碰在一起,嘴角有藏不住的笑意。弟子似开似合的双手好像在轻轻鼓掌,像极了学生时代和同桌上课偷偷聊天的样子。他俩相互联系 、富有表情的神态,达到了艺术上的神妙境界。此像最大的待点就是形体修长,秀骨清相,衣纹简炼流畅,采用浮雕与线刻自然相结合的手法,是典型的西魏造像风格。</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这组人物的脸部表情,丝毫没有传统佛教造像中庄严的氛围,有的只是对世俗生活中自然情景的捕捉,形态生动、亲切,使我们既感到佛国的庄严肃穆,又深深被现实生活的多姿多彩所感染。</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特窟第44窟—《东方的微笑》,西魏。</p><p class="ql-block"> 正壁的主佛,有研究认为它依照了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的形象,是武都王为纪念母亲而塑造的,因此气质格外慈祥,极具女性化特征,当目光与之相对时,一种亲切温暖之感就会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 它拥有着让人瞬间平静下来的气场,面向苍茫的群山,曾经发髻、胸前、衣裙的彩绘如今褪色成淡淡的青绿,衣褶从佛座垂下,层层叠叠如涟漪般晕开,高贵、飘逸、圣洁。这抹微笑给人一种历尽千帆后的恬静平和,像是母亲温柔的凝望,又像是智者隔空的眺望感动、鼓舞着千年间的每一个过客。</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123窟—《童女和童男》,西魏</p><p class="ql-block">孩子伶俐可爱,生动传神,朴实平淡,有人情味,是中国古代早期描绘儿童作品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两个小时参观结束,匆匆忙忙,走马观花,但足以被古代工匠们的丰富想象力、创造力和高超的手艺所震撼,也被古人们对佛教的深深崇拜所感动,正是这种虔诚的景仰和崇拜使得古人们能够一代接一代在这么艰苦险恶的环境下历经十多个朝代1600余年持续地做一件事,凿洞塑像,给后人留下这千古流芳的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 走在路上听一位导游介绍,大意是洛阳石窟是皇家主导所建,所以辉煌大气;莫高窟石窟大多是商家所建,所以丰富多彩;而麦积山石窟许多是百姓所建,所以平易近人。似乎有点道理。</p><p class="ql-block"> 有资料介绍说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在这座不起眼的小山崖上,1700年的时光凝结成一张张威严或是温柔的面孔,注视着世间的一切,也在静静地等待你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你,会来吗?</p><p class="ql-block"> 除了标明来自网络的图片外,其余全为手机拍摄,文字介绍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