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狼牙山 壮哉五勇士

你不懂我心

<p class="ql-block">  对狼牙山的认识,相信很多人都会跟我一样,来自小学语文课本和小时候看过的黑白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知道它是一座红色的山,英雄的山,对它格外的崇敬和向往,但我一直无缘一睹它的容颜。今天有幸实现我的愿望,来到狼牙山脚下,就为瞻仰这高耸美丽的山,瞻仰<span style="font-size:18px;">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span>来到狼牙山才知道,狼牙山五壮士现已改称为狼牙山五勇士。</p> <p class="ql-block">  狼牙山景区前广场,在一面硕大的党旗前面,矗立着狼牙山五勇士的雕像,游人纷纷拍照留念,我也来一张留个纪念。</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语文课本《狼牙山五壮士》被雕刻在巨大的岩石上,成为了永久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沿着石砌的台阶,迈步而上,走进高大雄伟的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于2001年落成,由杨成武将军亲笔题写馆名。陈列馆占地面积816平米,建筑面积300平米,馆内设有图片,历史资料,抗战文物,战斗场景等四个展厅,生动再现了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英雄业绩和悲壮历史,也进一步揭示了日寇在我根据地犯下的滔天罪行。</p> <p class="ql-block">  1941年秋季,日寇集结了三千五百多名日伪军,从四面八方包围了狼牙山,当时被困在山上的主力部队、党政机关以及附近的老百姓,共计有四万多人,但是在这四万多人中,能够实际参战的却只有200多人。</p> <p class="ql-block">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杨成武司令员决定于1941年9月24日晚上趁着月色撒出狼牙山,把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七连。七连战士英勇奋战,伤亡惨重,这时七连六班班长马宝玉挺身而出,向指导员蔡展鹏请战,要求留下来担任掩护任务,而当时六班只有五位战士。</p> <p class="ql-block">  为了拖住敌人,六班的五位战士痛击追上来的敌人,完成阻击任务后,五位战士为了撒退的部队和群众的安全,决定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在战斗中他们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毀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p> <p class="ql-block">  其中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五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p> <p class="ql-block">  马宝玉(乳名润堡子)1920年农历10月出生在河北省蔚县壶流河北岸的陈家洼乡下元皂村一户农民家里,幼年饱受了旧社会黑暗统治的痛苦。1937年10月参军,被编入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二营七连六班。</p><p class="ql-block"> 马宝玉一入伍就勤学苦练,很快掌握了作战的基本知识,懂得了参军为人民,打仗为保国的革命道理。每次战斗,他总是冲锋在前,屡建战功。于1939年底,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员,同时被任命为七连六班班长。1941年9月25日,在狼牙山战斗中,在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完成掩护部队、群众撤退任务后,率全班4人跳下万丈悬崖,壮烈牺牲,时年21岁。</p><p class="ql-block"> 由于战争年代,生活条件艰苦,烈士牺牲时未能留下照片,为了永远铭记英雄的形象,通过知情人描述,由红一团老战士魏成德绘制马宝玉烈士画像。</p> <p class="ql-block">  胡德林(又名安小尚)1917年出生在河北省容城县平王乡郭村,生父姓胡,后随母改嫁到本县李郎村,随继父姓。与胡福才同村,并为叔侄关系。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他的家乡后,目睹了日本鬼子犯下的滔天罪行,1938年7月一分区一团在攻打容城县城时和胡福才一起参加了支前队伍,在欢送民工大会上,胡德林坚决要求参加八路军,部队领导批准了他的请求,同胡福才一道分到了一团二营七连六班。参军后,他工作积极,作战勇敢,懂得了很多革命道理,主动向党组织提出入党要求。在1941年9月25日的狼牙山战斗中,同日寇进行了殊死战斗,完成任务后,与战友一起跳崖,壮烈牺牲,时年24岁。</p><p class="ql-block"> 由于战争年代,生活条件艰苦,烈士牺牲时未能留下照片,为了永远铭记英雄的形象,通过知情人描述,由红一团老战士魏成德绘制胡德林烈士画像。</p> <p class="ql-block">  胡福才(又名胡小秃)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容城县平王乡郭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从小过着缺吃少穿的日子。日寇占领他的家乡时,面对日本法西斯的烧杀抢掠,发誓要跟着共产党打日本鬼子,保卫家乡。1938年7月26日,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攻打容城县城,胡福才积极参加支前队伍,抬担架,送慰问品。战斗结束后,在欢送民工大会上,胡福才受到部队领导的表扬,被批准参加八路军,分配到一分区一团二营七连六班。</p><p class="ql-block"> 胡福才参军不久,参加了保卫晋察冀抗日边区的反“扫荡”战斗。三年多的军旅生涯使胡福才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主动靠近党组织,提出入党要求。1941年9月25日,在狼牙山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8岁。</p><p class="ql-block"> 由于战争年代,生活条件艰苦,烈士牺牲时未能留下照片,为了永远铭记英雄的形象,通过知情人描述,由红一团老战士魏成德绘制胡福才烈士画像。</p> <p class="ql-block">  葛振林、1917年8月出生,河北省曲阳县党城乡喜峪村人。幼年饱受旧社会的苦难与压迫。1939年参加八路军,在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当战士,参军后,他作战勇敢,1940年2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1年9月25日,在狼牙山战斗中英勇跳崖,被树枝挂住,幸免于难。伤复归队后被保送到抗大二分校学习深造,军校毕业后回部队任排长,屡立战功。后来,又先后担任参谋、连长等职。全国解放后随军南下,在中南地区参加荆江分洪建设,曾担任湖南省公安大队副大队长、省军区警卫营长、湖南省衡阳县武装部副部长、衡阳市武装部副部长、衡阳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国防部授予少校军衔,曾受到毛泽东、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82年离休,享受正师级待遇。</p><p class="ql-block"> 葛振林离休后,继续发挥余热,每年新兵入伍、老兵退伍时,他都应邀到部队做传统报告。他还担任了衡阳市10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据不完全统计,仅1987年到1994年,葛振林就为中小学生做报告68场,直接听众达2万余人。</p><p class="ql-block"> 2005年3月21日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88岁,其骨灰安放在衡阳市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  宋学义、1918年生于河南省沁阳县北孔村。1940年参加八路军,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当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革命军人。在1941年9月25日的狼牙山战斗中,英勇跳崖,因被树枝挂住幸免于难,后被组织保送到抗大二分校学习深造。回到部队,担任副连长,因腰部受伤过重,转入易县担任县大队长,1944年被安置到易县北管头村担任农会主席。1947年6月回到了河南省老家。直到1952年中央召开英模大会时,他的英雄身份才在沁阳县正式公开。1953年2月,河南省为他召开了庆功挂牌大会。</p><p class="ql-block"> 宋学义回到家乡后,一直担任北孔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全村群众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他还担任过王曲公社党委委员、沁阳县县委委员、新乡地区革委会委员和河南省贫协委员。出席过全国烈属和伤残复员、退伍军人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全国民兵英雄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9年被邀请参加国庆10周年观礼活动,在毛主席家做过客,受到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p><p class="ql-block"> 1971年6月26日因积劳成疾,与世长辞,终年53岁。1979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宋学义“革命烈士”光荣称号,遗体安放在沁阳县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  狼牙山,一座承载着英雄传奇的山。让我在欣赏奇峰峻岭、秀丽风景的同时,感悟那永不磨灭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