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1109 我在刚刚立冬后的日子里参观北京西黄寺。</p><p class="ql-block"> 第一印象这座寺庙的等级之高超乎想象。山门殿上虽然没有“敕建”字样,但绿心黄琉璃瓦剪边歇山顶、八字墙上布满吉祥精美雕刻图案的形制就显示出其独特的档次。进入寺里面宽阔的广场左右各建一座二层中式小楼名为“文华、文翠”楼。正前方一组黄琉璃瓦覆顶的天王殿建筑大气恢弘,中间有一对威风凛凛汉白玉石狮子护卫、左右两侧各有钟鼓楼和高高的经幡相互辉映很是气派!</p><p class="ql-block"> 第二印象是该寺多处设计与众不同:天王殿供佛背后供奉的不是常见的韦驮,而是身背背篓的达摩多罗居士。这是一位背负经箧,手持佛子,有猛虎相伴的罗汉。达摩多罗居士是甘肃贺兰山人,为十六尊者的侍仆卜。据说他有超凡的法力和高深的智慧,被藏传佛教增入十八罗汉之中。二进院一座三门楠木构建的垂花门在寺庙中也许就是孤例。 第三印象是乾隆皇帝专为六世班禅建设的衣冠冢清净化城塔 ,设计独特、造型别致、雕刻精美到令人窒息,用料考究、工匠精神都细致入微,令人啧啧称奇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第四印象是寺院整体设计融汇汉藏民族文化艺术特点,大雄宝殿-碑亭-后罩楼处玉兰、海棠、苍松翠柏等名贵绿植密布、环境幽雅宜人,特别是现在金黄灿烂的高大银杏树、黄红渐变的柿子树叶映衬着黄瓦红墙殿宇、汉白玉雕花石塔牌楼、描金彩绘的中式后罩楼处处皆是美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游客到此游览沿着历史烟云的发展脉络,了解一段民族融合的历史渊源故事,</span>了解该寺院建设的缘由起因、触摸乾隆皇帝和班禅大师亲密交往的密切关系脉搏、看到汉藏民族之间的历代联系往来的物证,感到班禅大师为促进民族团结作出的巨大贡献,也体会到了乾隆皇帝为促进民族和睦相处的良苦用心。可以说西黄寺就是汉藏民族融合团结的历史见证人。</p> <p class="ql-block"> 西黄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黄寺大街11号,占地面积约19000平方米,由三进院落组成。原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排列有牌坊、单拱石桥、前殿、钟鼓楼、垂花门、正殿、清净化城塔、后罩楼。现牌坊、单拱石桥、钟鼓楼以及后罩楼均已无存。西黄寺现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并建立了北京唯一一座原生态藏传佛教文化博物馆——西黄寺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西黄寺始建于1651年,是清初北京最早建立的藏传佛教皇家寺院之一,也是达赖和班禅在北京的驻锡地。300多年来,西黄寺一直秘不示人,直到2018年才首次对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 北京西黄寺供奉的主要对象是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和六世班禅额尔德尼。 西黄寺始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最初是为了供西藏达赖五世来京朝觐皇帝驻锡之所,因此又称达赖庙。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额尔德尼东行为乾隆皇帝祝寿,后因患天花病圆寂于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六世班禅班丹益西为祝贺乾隆皇帝70大寿进京的事件。乾隆四十四年(1779),班禅率2 000余人自后藏扎什伦布寺启程,进京为乾隆皇帝70大寿入觐祝贺。</p><p class="ql-block"> 清廷以与迎接五世达赖喇嘛同等的隆重礼仪接待六世班禅,并仿扎什伦布寺于热河建须弥福寿寺,专供六世班禅驻锡。次年7月,六世班禅抵达承德。8月乾隆皇帝70大寿,班禅拜见皇帝,并在宫内做长寿仪轨等法事。诵经祝寿。六世班禅在京城期间,还在雍和宫等大佛寺讲经说法。11月,六世班禅因天花在北京圆寂,享年42岁。乾隆四十六年(1781),六世班禅灵塔运抵西藏扎什伦布寺。六世班禅班丹益西是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洛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之后的第一位进京班禅,其内地之行在格鲁派历史及清王朝与藏传佛教关系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六世班禅朝清加强了清政府与西藏地方的政治关系,同时促进了各民族,尤其是满、藏、汉民族之间的联系,标志着清朝与西藏政治关系的进一步密切与和谐。四十九年(1784),乾隆皇帝在六世班禅生前居住的西黄寺之西,修建清净法城塔院,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东西分别坐落着钟鼓楼,殿前东西高高竖立着两根藏族经幡。前面的广场非常宽阔,广场东侧建有二层的文华楼,内设喇嘛和班禅制度展览。广场西侧是二层的文萃楼,内设心经书法作品展览。 </p><p class="ql-block"> 图为东侧钟楼</p> <p class="ql-block"> 鼓楼</p> <p class="ql-block"> 自清朝以来,西黄寺遂成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入京朝觐的驻锡地,也接待过一批批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入京朝贡的使臣。西黄寺曾几度成为驻京掌印扎萨克达喇嘛处理北京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前有两个护法石狮子威风凛凛</p> <p class="ql-block"> 细看一对石狮子多处明显雕刻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正面供奉一尊金色坐佛,坐佛的背后与众不同是眼前的这尊身背背篓的达摩多罗居士</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后面二进院是一座漂亮的黄琉璃瓦覆顶的三门垂花门,据说是楠木制作。这种格局在北京寺院中也是独树一帜啦</p> <p class="ql-block"> 垂花门正对前殿后檐,面阔三间,绿琉璃筒瓦黄剪边悬山顶,五踩斗拱出三幅云,三门均为红漆棋盘大门,梅花形门管四个,门框前后有抱鼓。</p> <p class="ql-block">垂花门背面</p> <p class="ql-block">石构件</p> <p class="ql-block"> 三进院是大雄宝殿位于垂花门北侧,面阔五间,绿琉璃筒瓦歇山顶,五踩斗拱,旋子彩画,前檐明次间为五抹斜方格隅扇门,稍间为三抹斜方格隔扇窗(1987年修缮时已改为菱花格隔扇门窗)。</p> <p class="ql-block"> 殿前有月台,台前出垂带踏跺十一级,中间有雕龙丹陛。</p> <p class="ql-block"> 殿内井口天花,井心绘曼陀罗花,花心书为藏文。此殿原为七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烧毁,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修时改为五间。</p> <p class="ql-block">雕龙丹陛</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殿内正中供奉班禅大师法座,供奉有九世、十世、十一世班禅。西侧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阿米托福和药师佛。大雄宝殿东侧则供奉的是强巴佛、十一面观音菩萨和卡萨尔巴尼观音菩萨。因不允许拍照故无法拍摄殿内供奉。</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 200多年前,六世班禅罗桑贝丹益喜从雪域高原启程踏上东行之路,赴京朝觐拜贺乾隆皇帝70大寿,自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之后,他是第一位晋京朝觐的班禅。六世班禅的这次东行进京,是继五世达赖喇嘛晋京朝觐之后又一富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盛事。</p><p class="ql-block"> 六世班禅率众从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启程,历经一年又一个多月,到达承德避暑山庄。乾隆为六世班禅的到来做了精心准备和周密布置,特地在承德仿效扎什伦布寺建了须弥福寿寺,作为六世班禅的驻锡之地,乾隆自己还学习了藏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六世班禅在承德为乾隆皇帝祝寿活动结束后,于九月抵京并驻锡西黄寺。为了迎接他,乾隆在保和殿为他赐宴。宴毕,六世班禅奉旨在西黄寺用金汁开始抄写经书,并在扉页题记中写到:恭祝我大皇帝万寿无疆。</p><p class="ql-block"> 九月二十六日,乾隆亲临西黄寺,六世班禅出寺迎接,乾隆赏赐了他许多贵重礼物,并在寺内与他一起用膳。此后,乾隆和六世班禅多次往来于皇宫和西黄寺之间。</p> <p class="ql-block"> 后,六世班禅因感染天花,十一月初一发高烧,乾隆亲自到西黄寺送貂皮大氅,皮褥等物,作诗为其祈寿。十一月初二,六世班禅于西黄寺内圆寂。乾隆闻讯十分悲痛,并为之辍朝一日,以示哀悼。</p> <p class="ql-block"> 六世班禅在西黄寺驻锡的两个月中,共在西黄寺授戒、灌顶、讲经、摩顶及参加法会20余次,接待僧俗信众万余人次。在其法体百日供养中,前来致祭、献供者更是不可胜数。</p> <p class="ql-block"> 东偏殿</p> <p class="ql-block">西偏殿</p> <p class="ql-block"> 偏殿旁种有竹林的藤架遮荫,设石桌石凳供人休息</p> <p class="ql-block"> 碑亭位于清净化城塔前左右两侧,黄琉璃筒瓦重檐歇山顶,上檐斗拱三踩,下檐五踩,旋子彩画,四面柱间隔以朱漆木栏,台基四面各出垂带踏跺五级。亭内各竖石碑一座,东碑螭首龟趺,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御笔《清净化城塔记》,碑阳满汉文,碑阴蒙藏文;西碑方首石座,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仲冬月御笔“班禅圣僧并贽”附译满蒙藏三种文字,碑阴刻玉兰花。</p> <p class="ql-block">西碑亭</p> <p class="ql-block">东碑亭</p> <p class="ql-block">石碑</p> <p class="ql-block"> 石牌坊位于清净化城塔前后两侧,各有一座四柱三楼通体为汉玉雕成的石牌坊,楼顶为庑殿式,下施斗拱,额枋浮雕龙凤和藏文经咒;两边楼柱面上高浮雕缠枝八宝,正楼柱面阴刻乾隆帝书楹联。石柱和抱框为整石雕成,以横交三幅云的丁头拱雀替承托额枋,柱脚用浮雕莲瓣串珠夹柱石,中间铜以铁箍。</p> <p class="ql-block"> 塔前面牌楼背面匾额“妙谛真空”</p> <p class="ql-block"> 塔前左右分列石犼一对,昂首吐舌,身侧附短翼蹲于石须弥座上。</p> <p class="ql-block"> 塔后面牌楼正面匾额“圆觉光音”</p> <p class="ql-block"> 清净化城塔为汉白玉砌筑,中心为一座高1.6米的藏式佛塔,建于一个高3米的台基上。塔的下部是一层八角形须弥座式的塔基,上下枋部位饰以卷草、彩云、双凤、莲瓣等纹饰,柬腰部位八面各雕佛传故事画一幅,转角处各雕一座力士像。其上又有一层满雕流云和小坐佛的须弥座,其上承托着覆钵式塔身。</p> <p class="ql-block"> 护塔神兽望天吼</p> <p class="ql-block"> 西黄寺内最著名的建筑是清净化城塔,俗称“六世班禅塔”。这座塔是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为纪念六世班禅而建,塔高16米,由塔顶、塔身、塔座三部分组成,是典型的藏式覆钵塔。塔身雕刻精美,融合了印度、汉、满、藏等民族的精华,被誉为“北京白塔之冠”。</p> <p class="ql-block"> 塔身正面辟一佛龛,龛内浮雕三世佛,龛旁分雕菩萨立像八尊。塔身以上又有一层折角须弥座,座上为铜鎏金莲座,相轮和宝瓶组成的塔刹。</p> <p class="ql-block"> 主塔身上的三位坐佛</p> <p class="ql-block"> 藏式主塔的四隅,各有高约 7米的密檐式经幢一座,上刻经咒,并有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纪年。四座经幢和主塔组成金刚宝座式塔。</p> <p class="ql-block">塔身上不同方位的护法立佛</p> <p class="ql-block"> 塔身上的几位护法立佛</p> <p class="ql-block"> 塔身上雕刻有各种寓意深刻的图案及人物、佛像。</p> <p class="ql-block"> 后罩楼两侧设展室,系统介绍藏传佛教的发源传播及历代帝王对藏传佛教活佛的任命。</p> <p class="ql-block"> 后罩楼一层中间是藏经殿</p> <p class="ql-block"> 后罩楼</p><p class="ql-block"> 后罩楼位于清净化城塔北侧,为西黄寺清净化城塔院的最后部分。共二十一间,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焚毁,1956年在原基址上新建了二十一间平房。</p> <p class="ql-block">后罩楼</p> <p class="ql-block"> 寺内随处可见身穿藏族红衣的喇嘛</p> <p class="ql-block"> 文华楼正在展出赵赴初生平事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