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元代建立大一统帝国后,创立行省制度,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甘肃省的行政区划。 甘肃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简称甘。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 <h3> 广通河,是黄河支流洮河的支流,位于甘肃省和政县及广河县境内,河长88.5公里,河口高程1799米,平均比降8.65‰,流域面积1573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2.746亿立方米。</h3> 广通河发源夏河县境内太子山中部南麓的凯卡,河源高程3600米,上游称新营河,由南向北东流,经和政、广河等县,在广河县高家崖处注入洮河。 清清的广通河水不仅孕育了两岸古老的史前文化——齐家文化,也孕育出集天地之精华的广通河奇石! 广通河古名大夏水,下游称改河,因《大明一统志》将临夏境内的漓水(现代地理之大夏河)误记为大夏水,后世才将改河统称广通河。 《甘肃通志·舆地十·水道》:“广通河,在县城西,源出临夏沙马关东北。经和政驿又东北进县城西东入于洮,一名西改河,实古之大夏河也。”即广通河,在古时也叫大夏河(水)。<br> 广河县,原名广通县,因境内有广通河流过而得名。后因广通地名与云南省广通县重名,1957年改名广河县。 甘肃广通河属黄河干流水系,以出产广通奇石闻名天下,尤以大量的远古海洋生物化石为奇。 广通河奇石,石壁画面十分神奇,或山或水,或鸟或虫,或云或雾,或人或兽,近看成形,远看传神。 广通河自然之妙手,造化出了奇美的广通河奇石。这些天工佳作,各样各色,大小不等,清奇怪异的形貌,绚丽多彩的色质,扑面而来的诗情画意,就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绽放出美丽。 就连一枚极小的广通河卵石,都有自己奇异的色彩,独立的世界。 这些沉默无语的广通河奇石,历遭火的熔铸,饱受水的沉积,经历了亿万千年泥沙的磨砺,承受过亿万千年风雨的侵蚀,也忍受了亿万千年的寂寞等待,像隐蔽在夜空云层里的星星一样,淹埋在广通河流域厚厚的泥沙之中。 默默地面对,细细的品味,一枚枚奇美的广通河石,你一定会像广通河激起的浪花一样奔涌出无限的的情感,越来越感到它有无以伦比的高深境界。 轻轻地抚摸广通河之石,看着广通河翻卷起浪花滚滚流入洮河,思绪沿着齐家文化的历史轨迹不停地向前穿梭。 在广通河流域遥远的历史岁月中,先民依次在广通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谱写了华夏文明的金色童年。 先民学会用广通河流域的石头作为他们的劳动工具、找到球形卵石追逐猎物、打制出带锋的石片分割坚韧的食物、将石片改造为先进的石刀、石斧,开始了刀耕斧种生活。 广通河奇石摄人心魄的美,表现在它以形、色、质的综合意境给人强烈视觉冲击。恰到好处的妙笔生花,鬼使神差地画龙点睛,莫名其妙的意外夸张,令人叹为观止。 广通河奇石是天地精华孕育而成,来自自然,积蓄着世间尘事,充满着文明基因,是人们美化生活、美化环境的重要载体,有着多重的文化属性。 此方奇石为广河奇石馆镇馆之石,属广通河文字石。此石形如虎踞,威武雄壮;色似青砖,古朴沉稳;石面平正,似天工专为书写而造;更神奇的是在石面上形成了三个文字——“中国梦”。字迹清晰,章法有度,文字着色中国红,似文字拓印于石面,且在最佳观赏面,实属罕见之品。 观赏此石,犹如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又仿佛欣赏一方精美的印章作品,不由使人心生震撼!“中国梦”一经问世即争得多多荣誉,曾获得甘肃2019年“百方名石”,兰州第十三届艺术品博览会金奖,中国画面石最高奖项“女娲奖”提名奖。 甘肃省东南部奔腾不息的大夏河(古称“漓水”)、广通河(古称“大夏水”)、洮河(古称“洮水”)简称“三河”流域及其西倾山脉、太子山脉、莲花山脉一带,在地质历史上,曾是世界级“古特提斯”海洋“西秦岭海”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滔滔而下的大夏河、广通河、洮河“三河”流域,尤其是“三河”的上、中游部分,古代无疑曾是一片古生物极其繁盛的海洋。 其中,广通河、洮河流域是古生物集中繁生的中心之地。那里,远古时候,从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一阶段“寒武纪”(距今六亿年左右)开始,有连续的海相沉积,在“西秦岭海槽”一系列基本呈东西或东北走向的浅海海湾、海岸的岩礁边或山地的岩崖处,生活着以水母、蠕虫、节肢动物、海绵动物、蜗牛(又称鹦鹉螺)、珊瑚、腕足类等为代表的众多海洋古生物。 这些海洋居民大多以珊瑚虫遗骸组成的珊瑚礁为家园,它们或底栖海底,或浮游海面,或在掠食,或在戏耍;它们纹饰绚丽,色彩斑斓,活泼可爱,像柔情的少女,又似盛开的花朵,更像耀眼的繁星。<br> 权威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地球母亲至少已有46亿岁的年龄。地质学家将有岩石资料可供研究的近20亿年间的地质演变历史分成五个“代”、二十七个“纪”。<br> 其中距离最近的“新生代”两个“纪”又分为七个“世”。如此漫长的地质史都写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岩石上,而古生物化石正是书写地质史的重要“文字”。 从宏观上说,在大约3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原始生命开始时,化石就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记录着生命演化的进程。可以说,人类对于生命演化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于化石。<br> 而广通河,洮河等“三河”流域尤其是上、中游太子山、白石山脚下的人们有幸拜读了这似乎有意揭开的“历史”一角,目睹手摸把玩着这奥深而神秘的化石书页。 三亿年前的某天,星星点点的珊瑚,忽然拼命扭动着身体准备逃命。一场大灾难正在向它们袭来。三亿年后,沧海桑田,古海洋成了高山,古生物也变成了坚硬的化石。<br> 当年的古海洋究竟去了哪里?广通河两岸,这块土地上,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地理秘密呢? 我们有理由相信,广通河、洮河等“三河”流域的古生物化石群,应该是一场甚至是几场巨大的暴雨引发大量泥石流进而将海边繁盛的成批动物家族突然埋葬地下保留下来的意外结果。在广通河(古称“大夏水”)上游的甘肃省和政县吊滩一带就有这样一块意想不到的宝地。 广通河、洮河等流域发现的化石,多以珊瑚、鹦鹉螺、腕足类、软体虫、海百合、海绵类等生活在温暖浅海区的动物遗骸为主,其中,珊瑚的种类最多,保存也最为完好。 现生的珊瑚在碧蓝的海洋里色彩鲜艳夺目,针状、四射、六射珊瑚,黄的、绿的、灰的、麻的、白的、红的,五光十色,看起来就像春天里盛开的艳丽俊美的花卉。因此,人们也曾称之为“海石花”。 在“二叠纪”晚期(距今2.52亿年前)发生的第三次生态“大灭绝”事件中,古生物学家认为,有95%的海洋生物和75%的绿陆生物都没有逃过这次重大劫难。据统计,地球上至今为止共发生了五次生态大劫难。<br> 而第一次是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第二次发生在距今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海洋生物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前面所说的是第三次,即规模最大的一次;而第四次发生在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爬行类动物遭遇重创;第五次生态劫难发生于6500万年前后的“白垩纪”晚期,突出标志是恐龙等大型哺乳动物突然消失。 现今我们发现的这些“三河”流域众多珊瑚、软体虫、鹦鹉螺等化石,使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生态第三次灭顶之灾来临前海洋生物的空前繁荣景象。<br> 此时被时光埋葬下的“古生物”珊瑚,就成为科学家探索地球历史奥妙的一把“金钥匙”。因为珊瑚与别的生物物种不同,它对海水水温、海水深度以及海水含盐度等诸方面的条件都有着十分苛刻的要求。<br> 通过观察地质历史上“古珊瑚礁”的兴衰变化,我们就可以划分出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地球上的赤道与两极位置,热带与温带的位置,而且还可以了解当时海水的物理与化学成份等,进而恢复古气候、古地理、古水文等方面的特征,从而深入、全面地了解“二叠纪”晚期的“三河”流域乃至整个地球的生态状况。 而被风雨侵蚀了两三亿年的珊瑚、软体虫、腕足类、鹦鹉螺等珍贵的化石,是地球历史这一古老座钟上时光留给我们的神奇铭文,它需要发现者以激情碰撞,更需要众多科学家亲近、耐心、细致地去予以解读。 海洋古生物形成的化石,形态千奇百怪,作为观赏石,石质细润,硬度5 ~ 6度,其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与安徽灵璧石十分接近。 地处西秦岭和陇西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度地带的广通河流域,在数亿万年前的古生代为海洋地带,海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海洋生物,由于自然地质的变迁,生活在这一地区的海洋生物沉淀形成大量的化石,早在齐家文化时期已经用于观赏、生活用具等,这在国内外是独一无二的。 4000年前,齐家文化的先民就用古海洋生物化石做纺轮。有充分的文物证据证明,距今约4000年前后的“齐家文化”时期,古人们就已经开始在“古大夏水”(即今广通河)“古洮水”(即今洮河)等流域采集远古海洋生物化石,并制作成石坠、石刀、石纺轮等各类生产生活用具,由此拉开了远古人类探索使用远古海洋生物化石的序幕。 石器研究者同时还发现了一些虽然没有直接实用价值,但带有漂亮远古海洋生物化石、特别是珊瑚类的赏玩类“齐家文化”石器及墓葬品。 我国最早的赏石历史特别是化石类赏石历史很有可能就起始于“齐家文化”时期。难怪,人们把“齐家文化”称作“铜石并用”文化。 大地无言,它将诸多秘密深深隐藏,留下一个个秘密待后人来猜测。距离甘肃兰州100多公里的广通河,在许多人眼中,名气不显。谁知,这里竟出土了大量的远古海洋生物化石。 那些远古的海洋生物,在石头上显示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无言地讲述着一个个曾经发生的故事...... 广通河流域蕴藏着的丰富的古海洋生物化石,以其色彩艳丽,质地细润,画面神奇,成为奇石百花园中绽放的一朵奇葩。 广通河古海洋生物化石玉化程度好,纹理清晰,色泽艳丽,质地细腻光滑, 石体圆润秀美,以化石为主。 广通河古海洋生物化石,多见珊瑚、软体虫、海绵、海螺、海百合、腕足类、菊石等海洋生物。 广通河古海洋生物化石,也有丰富多彩的画面石,底色多为红、白、黑色,图纹线条以绿、橙、黄、紫、混合色、单色、套色为主, 画面形成有山水人物、花鸟虫鱼、人文景观;也有无法破译的符号、文字、几何图形等。 广通河古海洋生物化石,形态逼真,色相自然,惟妙惟肖,是大自然赐于人类的艺术珍品。小把玩石石肌滋润,色彩丰富艳丽,可与雨花石相媲美。 广通河古海洋生物化石,石中纹理清晰,似山水、花卉、动物,惟妙惟肖,间有天然生成的古怪离奇之图案。 其石色五颜六色、变化无穷,以红色为主,色调吉庆热烈。观其形,思其意,悉心揣摩,让人感觉到无限自然风光,美妙的感受油然而生。 广通河远古海洋古生物化石,展示给我们的不单是纯粹的美丽,而是一种要一探究竟的诱人欲望。 五彩缤纷的画面,大大小小的化石,有的如同菊花,叶面飘动,好像刚刚开放不久;有的似乎是一只睡着的甲壳虫。有的星星点点,密密麻麻,如大米粒一般,蜂拥向某个地方集中。 所有的一切,似乎说明,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让那些自由自在生活的古生物,来不及躲藏,就遭遇了灭顶之灾,滚滚而来的泥沙随即包裹了它们。 随着地壳的一次次变动,那些死亡的古生物,最终变成了化石,又在地质作用下出现在人们面前,展现着它们曾经艳丽的风华。 据专家考证,广河县境内发现的远古海洋生物化石中,有的生活在距今8亿年前的元古代青白口纪的菌藻类、蠕形生物。有三四亿年前的珊瑚、海绵、腕足类、苔藓虫、海百合、菊石等远古海洋生物化石。 这些经历亿万年地质作用的石头,硬度在摩氏3-6度。精美的远古海洋生物化石,经亿万年各种运动后,大多呈现出色彩艳丽、细润的质地的特点,再加上古生物所展现的各不相同的形态,给我们一种艳丽而神秘的感觉。 古生代以来曾有500亿种生物类别,经过数亿年的地壳运动能形成化石的种类不过25 万种。 珊瑚虫由于具有造礁生物的特点,其骨骼比较坚硬,因而才能在地质变迁中幸运地保存下来。其中约在1/100万才有形成化石的可能,可见这些远古海洋生物化石来之不易。 广通河珊瑚化石在凝固之中闪动着梦幻的美,俨然是一副“火树银花不夜天”,诗情画意,栩栩如生,令人触景生情。 石,地球之体,而奇石,是石体中的奇怪精灵之物。每一方广通河古海洋生物化石记载的都是亿万年前古海洋生物的历史! 远古的生命,把身影永远留在石头上,神奇而美丽。化石类观赏石存留着许多海洋生物形态,就比如鹦鹉螺化石,这类化石除了有其他石头的自然性、稀有性、珍奇性之外,又多了一个生物性;其主要体现的是古生物遗存的形象美、结构美和神态美。<br> 广通河古海洋生物化石,具有美、奇、稀的审美特征和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能引发人们无穷的想象,享受艺术,增长科学知识,收获破译自然奥秘的心里满足,提升思想境界。<br> 广通河古海洋生物化石是见证地球远古历史、地理、气候、环境等变迁的有力实证,它为人类了解远古生命的演化开启了一扇大门。 读懂大地这本 “书”,海洋生物化石就是“书”中的“文字”,它所带给人类的激情不亚于人类对太空的畅想。 此方奇石,如灵蛇神性、如朱雀灵韵、如龙凤交融、如太极阴阳、如@符潮流、如时光密码...... ▲题名:《陌上罗敷》<br>石种:甘肃广通河石<div> 黄河二级支流广通河,所产奇石以画面取胜。如图,以为少女娉娉袅袅,发髻高挽,头身比例恰当,长裙逶迤,结合古色古香的石色,令人联想到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div> ▲【名称】哺育<br>【石种】广通河石<br>【尺寸】18x20x4cm<br> 鸟化作石,栩栩如生。全身呈金黄色,形态、神态惟妙惟肖,嘴巴尤其令人惊叹。雏鸟头微露,生命鲜活。独立枝头,微微低头,凝视着鸟巢,似有不尽的亲切。仿佛在说:“雏儿何时长大?”人为过客,鸟为主人! ▲题名:《小猫出洞》<br>石种:甘肃广通河石<br>规格:5.5×7×4cm<div> 此方奇石产于甘肃广通河,石形规整,石质细腻,石头颜色红中带黄,温暖喜庆扑面而来。石头左下角处的轮廓,仿若天然透出的洞穴,洞中一只绒毛洁白如雪,嘴唇嫣红如霞,双眼黑亮传神的小猫,正以剪水秋瞳般的神态安闲怡然地注视着洞外的世界。</div> <h5 style="text-align: right"><i><u><font color="#9b9b9b">---声明: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致以诚挚敬意!如涉侵权,有告即删!</font></u></i></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