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2日我们乘坐飞机出发云南芒市,瑞丽,腾冲。</p> <p class="ql-block">晚上11点到达美丽的孔雀之乡德宏州。</p> <p class="ql-block">芒市位于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总面积为2900.91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芒市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后期便有人类繁衍生息。西汉时期为不韦县,属益州郡。明朝时期置茫施府,隶属云南承宣布政司。清初时期属永昌府,乾隆年间改属龙陵厅。民国初年隶属滇西道观察使。1949年改为潞西县。2010年7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更名为芒市。</p> <p class="ql-block">勐焕大金塔坐落在云南省德宏州州府-芒市东南部孔雀湖畔的雷牙让山顶。青山绿水间的“勐焕大金塔”金光灿灿,光彩夺目,雄伟壮观,更显神圣。是芒市标志性的建筑,也是生活在这里的傣族人民的圣地。</p><p class="ql-block">勐焕大金塔是中国第一金佛塔,亚洲第一空心佛塔。</p> <p class="ql-block">三戒”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在佛教中,“三戒”指的是“戒贪”、“戒痴”、“戒嗔”。在柳宗元的寓言中,“三戒”指的是《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这三篇寓言故事。此外,“三戒”还可以指三种宜加警惕的行为,如“戒色、戒斗、戒得”,“戒妄出入、戒妄言语、戒妄忧虑”,以及“戒大怒、戒大欲、戒大醉”。</p><p class="ql-block">在佛教中,“三戒”指的是“戒贪”、“戒痴”、“戒嗔”。佛教认为,贪念会导致无尽的欲望和痛苦,痴念会使人迷失方向,嗔念则会引发愤怒和冲突。通过遵守这三戒,修行者可以减少内心的烦恼,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p> <p class="ql-block">龙船花的花语是争先恐后,寓意着坚强、繁荣和美丽。在缅甸文化中,龙船花被视为国家的象征,常被用来代表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它能在炎热的气候中茁壮生长,展现出生命的顽强和韧性。</p><p class="ql-block">传说故事</p><p class="ql-block">在缅甸的伊斯特哈族人中,有一个特别的婚姻习俗。他们会在女儿出嫁时,用竹木制成一个能漂流的小花船,上面种满了龙船花。等到女儿长大出嫁时,这个小花船会顺水漂流,新郎在下游等待,迎接新娘后一起回家举行婚礼。这个习俗象征着吉祥和幸福</p> <p class="ql-block">71号界碑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的银井寨,是中缅边境的重要标志。71号界碑是中缅的交界点,国境线将整个村寨一分为二,中国一侧称为银井,缅甸一侧称为芒秀,形成了“一个寨子分属两个国家”的独特景观</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71号界碑位于瑞丽市西南,是中缅边境的重要地理标志。国境线从寨中央蜿蜒划过,形成了“一寨两国”的奇特景象。国境线以竹篱、村道、水沟、土埂为界,界碑的一侧属于中国,另一侧属于缅甸</p> <p class="ql-block">中缅90号界碑位于云南的畹町附近,靠近畹町河一侧。这座界碑是1993年设立的,后面有一组群雕像,描绘了边防官兵与边民共同巡逻边境线的场景。由于该地紧邻畹町河,风景秀丽,因此被称为“畹町界碑公园”</p><p class="ql-block">中缅边界的历史背景和界碑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邻国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了许多陆地边界问题。1960年签订的《中缅边界条约是新中国成立后与邻国达成的首个陆地边界划界条约,对发展中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界碑的重要性:界碑是陆地邻国为确定边界走向和位置而共同竖立的标志物,象征着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它们不仅是地理上的标志,更是国家主权的象征。</p><p class="ql-block">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中缅90号界碑的历史背景和其在国家领土主权中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一寨两国”水井位于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姐相乡银井村中缅边境线上,是中缅边境线上的一处独特景观。这口水井位于中国一侧,被称为银井,而缅甸一侧则称为芒秀。水井的井栏上用中文和缅文雕刻着“一寨两国水井”的字样,反映了中缅两国人民共享这口水井的历史和文化。</p><p class="ql-block">水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这口水井不仅是两国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还象征着中缅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每天,中国和缅甸的妇女都会来到这口水井边汲水、洗菜、洗衣,晚上还会在这里冲凉、聊天。这口水井成为了两国人民交流和互动的重要场所,体现了“胞波情谊”</p> <p class="ql-block">勐焕银塔是一座新建的南传佛教佛塔,又名万佛塔,学名八万四千塔,与勐焕大金塔相隔不远,同位于孔雀湖畔的雷牙让山之上,分立两个山头,一金一银,遥相呼应,是芒市金银双子塔。</p><p class="ql-block">民族象征:塔在傣族文化中象征着光辉、圣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与艺术的结晶。勐焕银塔不仅是芒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凝聚了傣族人民精湛技艺的艺术品,在当地民众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11月6日到腾冲</p><p class="ql-block">腾冲市,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直辖县级市,由保山市代管。别名“地热之乡”“极边第一城”。</p> <p class="ql-block">腾冲,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文化底蕴深厚,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p><p class="ql-block">一、腾冲历史发展概述*</p><p class="ql-block">腾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时,当时属傣族先民建立的联盟国家“勐达光”(时译“哀牢国”)。三国时,腾冲属盘越国,为“勐达光”属国。隋唐时,腾冲属藤越国,腾冲一名始于《旧唐书》、《新唐书》。南诏时,腾冲地域内有多个并列地名,如“汤浪”、“藤弯”等,且腾冲县地域为藤越国属地。宋时,大理国设立腾冲府。元时,腾冲被视作军事重地,设立过藤越州、藤越县、腾越府等。明时,腾冲军民指挥使司的辖地包括“三宣”、“六慰”之地,管辖范围广泛。清时,腾冲设腾越卫、腾越州、腾越厅。民国以后设腾冲县,1950年成立腾冲县人民政府,属保山专区。2015年,撤销腾冲县,设立县级腾冲市,由云南省直辖,保山市代管。</p> <p class="ql-block">腾冲保卫战由中国远征军霍揆彰指挥。1944年6月至9月,在缅北滇西战役中,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在云南西部腾冲地区对日军第56师团等部进行的作战。霍揆彰率领的第二十集团军在兵力的绝对优势与盟军空军支援下,经过重大牺牲后才歼灭孤立无援的日军,是成功的攻坚战。</p> <p class="ql-block">跟李顺发合景</p> <p class="ql-block">什么都好买</p> <p class="ql-block">大滚锅温泉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具体地址是腾冲市清水乡腾冲热海景区内。这是一个全年开放的景点,开放时间为全天24小时。</p><p class="ql-block">特色和景观</p><p class="ql-block">大滚锅温泉是一处天然的地热温泉奇观,因火山活动而形成。这里有80多处温泉,水温高达90℃以上。最著名的景观是大滚锅,这是一个直径3米多、深1.5米的盆形沸水池,终年冒着97℃的沸水,响声震耳、蒸汽冲天。</p><p class="ql-block">历史和文化背景</p><p class="ql-block">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在书中对腾冲的火山遗迹和温泉做了详细记载。大滚锅温泉的奇特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成为腾冲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保山市火山热海旅游区</p><p class="ql-block">简称火山热海旅游区,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清水乡、马站乡,由火山景区和热海景区组成。</p><p class="ql-block">热海景区位于西南8公里处,海拔1520米左右,面积约9平方千米。1639年,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到热海考察,就对热海地热景观做了详尽精彩的描述。明清时期有“一泓热海”之称,是古代腾越十二景之一,“热海”也因此而得名。火山景区是腾冲火山地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分布最集中、类型最齐全的地区。景区以火山类型齐全、喷发时代新、物种丰富及景观奇特为特点,是集科考科普、观光游览、休闲、户外运动、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国家地质公园。</p> <p class="ql-block">腾冲银杏村的银杏王是一棵树龄超过1300年的古银杏树,被誉为“银杏王”。这棵树高29米,树围6米,树冠覆盖面积为16米×18米,因其巨大的体积和悠久的树龄而闻名。</p><p class="ql-block">银杏王的特点和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银杏王不仅树龄悠久,而且其所在的腾冲银杏村拥有天然连片的银杏林1万余亩,共3万余株银杏树。这些银杏树中,树龄在1000年以上的有十余株,500年以上的有400余株。腾冲银杏村位于云南西部腾冲市固东镇江东社区,距离腾冲市区35公里。这个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滇西乃至云南的一道独特文化风景线。</p><p class="ql-block">银杏王的文化和旅游价值</p><p class="ql-block">银杏王不仅是腾冲银杏村的标志性景观,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每年11月中旬起,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腾冲银杏村度假赏秋景,感受千年的农耕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汉风文化。除了观赏银杏林,游客还可以参观银杏故事馆、天工市集、体验非遗传承等活动,享受集旅游观光、科普考察、感悟历史于一体的综合性体验。</p> <p class="ql-block">采摘园,采摘无花果</p> <p class="ql-block">董官村自然村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腾越镇云山村,属于半山区,距离村委会1公里,距离镇6公里,国土面积3平方公里。该村海拔1780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包谷、油菜等农作物。全村有耕地693.6亩,其中人均耕地1.06亩;有林地1725.4亩。</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和文化</p><p class="ql-block">董官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当时董氏祖董救随沐英西征至腾冲,并在此开屯戍守,将家眷从南京迁入。经过数百年的繁衍发展,董官村逐渐形成了今天这个拥有6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董官村曾经是清末民初商贾繁荣昌盛的地方,古宅院、古宗祠、古大门等鳞次栉比,蕴含着丰富的商贾文化、抗战文化、侨商文化和马帮文化。</p><p class="ql-block">标志性建筑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董官村的标志性建筑是建于1938年的四贞坊,高大的门楼上有光绪帝题的四个大字“高节林立”,门楼两侧的石刻对联道出了董官村人的节孝与仪型。这座牌楼不仅是董官村的门面,也是村落的防御堡垒,历经岁月更迭,依然屹立不倒。此外,董官村的西董建筑群也是其重要的文化遗产,这些建筑群现存四栋,分别为董友莲(三老爷)、董友菊(五老爷)、董南轩(六老爷)及其他院落,建筑结构均为穿斗式木构梁架,用材考究,做工精良。</p><p class="ql-block">自然风光和现代发展</p><p class="ql-block">如今的董官村,已经与周边的山林水系、坝子田园形成了“远山苍翠、近村烟火,环村流水、田畴千顷”的田园美景。这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代的活力与生机。每当游客走进董官村,都会被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田园诗画中。此外,董官村还以其特色美食“木翠稀豆粉”闻名遐迩,这种传承百年的美食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制作工艺成为了董官村的一张亮丽名片。</p> <p class="ql-block">云南腾冲北海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城东北部12km处,行政上属于腾冲县双海乡,面积1628.94公顷。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的火山堰塞湖湿地,由北海和青海两个湖泊组成。</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的面积是17.4平方公里。 和顺古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市城区西南4公里处,依山傍水、环山而建,绵延数里,聚落着寺院、道观、祠堂和众多小巷,还有100多幢清代宅院,建筑中西合璧,既有徽派建筑的婉约,又有西式建筑的明朗,兼有东南亚风情。</p><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是一个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镇。它不仅是云南著名的侨乡,还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古镇内保存了大量的传统建筑和历史遗迹,如和顺图书馆、双虹桥、文昌宫等,这些景点共。</p> <p class="ql-block">内和外顺,出于《礼记?乐记》“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p><p class="ql-block">内和外顺,就是意为内心平和而外表恭顺。内和,是指内心平和家庭和睦。出自《礼记·昏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p><p class="ql-block">外顺 ,就是外貌和顺,表面顺从。出自《后汉书·陈龟传》“时 南匈奴 左部反乱, 龟 以单于不能制下,外顺内畔,促令自杀,坐徵下狱免。”</p> <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水碓村上三社,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该图书馆由华侨集资兴办,始建于1924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扩建,现已成为一座藏书丰富、设施完善的公共图书馆。</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1928年,和顺旅缅华侨和进步青年为振兴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捐资创办了和顺图书馆,1938年新馆落成。图书馆在1980年被纳入国家公共图书馆建制,成为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的建筑风格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前置花园,美观素雅。馆内设有主馆、景山园、文昌宫、三元宫及土主庙等多个院落。建筑群包括大门、二门、主楼、藏珍楼、中华再造善本藏书楼等,展示了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藏书情况</p><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现有藏书约13万余册,包括古籍、民国文献、中华再造善本和现代书籍。其中,古籍和珍本约1万多册,典藏文献较为丰富。图书馆分设古籍、民国、现代三个书库,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文昌宫始建于明代,是旧时文人讲学咏游之地。93年前,这里诞生了闽西北第一个中共基层党组织——中共沙县特别支部。云南巍山的文昌宫始建于南诏国时期,庭院内全部为水池,池中一岛,岛上建亭,其前后架桥通向正殿和山门。云南蒙自的文昌宫始建于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乾隆八年(1882年)两次重修。和顺文昌宫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由大殿、后殿、魁星阁、朱衣阁、过厅、两厢、大门及最前面的大月台组成。</p><p class="ql-block">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文昌宫主要是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掌管福禄、主宰功名。文昌宫的建筑风格多样,有的为木结构歇山式屋面,有的则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宏伟,庄严肃穆。例如,贵州贞丰文昌宫正殿为重檐歇山式,双步回廊,自腰檐起,第二层的檐外装修退至金柱之间,使正殿建筑风格较为活泼。</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文昌宫不仅是一个宗教场所,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例如,天津文昌宫在道光元年(1821年)重修,并成为士子科举的预备场所,辅仁书院成为衡量人才、荟萃学子的著名文化中心。和顺文昌宫位于和顺古镇的中轴线上,村里的其他建筑以文昌宫为中心,表达崇文重教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和顺和谐”的意思是指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谐、和睦,相互之间的关系融洽、友好。 它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行为,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互相尊重、理解、包容和互助合作的精神。</p><p class="ql-block">“和顺和谐”这一概念在实际应用中有着丰富的内涵。例如,在和顺古镇,这一概念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古镇的名字“和顺和谐”四个大字是朱镕基总理在视察时题写的,其中“谐”字少写了一笔,朱总理表示等天下太平了,再把这一笔补上,寓意着对和谐社会的期待和愿景。</p> <p class="ql-block">艾思奇(1910年3月2日—1966年3月22日),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水碓村。蒙古族,原名李生萱。中共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前是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艾思奇于1930年考入日本福冈高等工业学校采矿系;1934年6月任职于《申报》报社;193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奉调至延安工作,先后任教于陕北公学和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1938年任教于延安马列学院,并任哲学研究室主任;1939年任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1945年8月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1946年任《解放日报》总编辑;1947年任职于华北大学,并任四部(研究部)副主任,哲学研究室主任;1948年10月任职于中央马克思列宁学院,历任哲学教研室教员、教研室主任,校党委常委;1955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6年赴波兰参加国际哲学讨论会;1960年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1966年3月22日因病逝世,享年56岁。艾思奇毕生致力于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p> <p class="ql-block">腾冲总兵府,原名和顺总兵府,是清朝时期腾越镇总兵张松林的老宅,建于光绪末年,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总兵府原址位于腾冲市区,为了进行异地保护,于2006年被柏联集团搬至和顺古镇。</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腾冲总兵府是清朝时期腾越镇总兵张松林的府邸,张松林在云南、贵州等地建立了诸多显赫战功,官阶最高跃至一品振威将军。总兵府的搬迁是为了进行异地保护,确保这一历史建筑得以保存。</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腾冲总兵府是一座木质结构的建筑,镂空雕刻非常精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虽然搬迁至和顺后,建筑风格和历史痕迹得以保留,但现代商业元素的加入使得其历史气息有所减弱。</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的“文澜壮阔”牌坊是古镇内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建筑,其正面题有“文澜壮阔”四个大字,背面则题有“鸢飞鱼跃”四个字。这个牌坊位于东双虹桥头,是古镇内的一处重要景点</p><p class="ql-block">“文澜壮阔”的含义可以从字面上进行解释:</p><p class="ql-block">“文澜”:指的是文化、知识的波澜壮阔,象征着和顺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积淀。</p><p class="ql-block">“壮阔”:表示宏伟、辽阔,强调了古镇文化的广泛影响和深远意义。</p><p class="ql-block">这个牌坊不仅展示了和顺古镇的文化特色,还反映了古镇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和顺古镇作为云南腾冲的一个重要历史文化遗址,保留了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和顺小巷是和顺古镇的重要组成部分,沿三合河而建,由近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组成,其中包括清末腾越总兵张松林的老宅。这些小巷不仅展示了和顺古镇的历史和文化,还通过3000件文物和近百幅老照片,生动地再现了西南丝绸古道的历史和大马帮的生活场景。和顺小巷是腾越文化和和顺文化的缩影,漫步其中,仿佛穿越了历史的时空隧道,感受着古镇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p><p class="ql-block">此外,和顺小巷的建筑风格独特,环山而建的明清时期祠堂、牌坊、古宅遍布,展示了和顺古镇的建筑之美。这些建筑不仅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遗产的保管员,见证了和顺古镇六百多年的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游客可以在和顺小巷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这里充满了岁月的味道。随便找个饭馆坐下尝尝当地美食,或者逛逛小巷中的老宅和商铺,都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和顺小巷不仅展示了历史和文化,还让游客体验到了古镇的日常生活。</p><p class="ql-block">总之,和顺小巷是和顺古镇不可错过的一部分,它通过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建筑展示了古镇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让游客在漫步中感受到古镇的魅力和独特之处。</p>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9日,我们结束了云南芒市.瑞丽.腾冲旅游,下午2点多的飞机返回北京。</p><p class="ql-block">期待着下周再出发!</p> <p class="ql-block">快乐的时光一晃而过,回来休息一周再出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