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篇(30)章</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①!夫仁者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天子,是孔子推崇的圣人。病.心有所不足。</p><p class="ql-block">②夫(fú):助词,用于句首,提起下文。</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子贡说:“如果一个人能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而且能够帮助众人生活得很好,这人怎么样?可以说他有仁德了吗?”孔子说:“哪里仅仅是仁德呢,那一定是圣德了!尧和舜大概都难以做到!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树立的,同时也帮助别人树立;自己要事事通达顺畅,同时也使别人事事通达顺畅。凡事能够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仁”与博施济众</p><p class="ql-block">在本章中,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够博施济众,是不是就是仁者呢?”对于这个问题,孔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还告诉子贡,博施济众就连尧、舜这样的先圣都很难做到,如果能有人做到博施济众的话,那就不仅仅是仁人那么简单了,简直就是圣人。</p><p class="ql-block"> 博施济众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广施恩惠,拯救民众。真正能够做到这一步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对此,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下分析。当时的尧、舜虽然也有这方面的心思,可他们却没有这样的实力去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当然,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人可以做到这一点。子贡虽然比较富有,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还是很困难的。也就是说,博施济众是没有人能够做到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p><p class="ql-block"> 博施济众的圣境很难达到,但也不要觉得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若是觉得自己根本无法做到这一步,大可退而求其次,以自己最大的努力行仁。即便是没有造福于天下的能力,也可造福于一方,名垂青史。</p><p class="ql-block"> 另外,孔子对于子贡的这种想法也作了更加精辟的解说。他告诉子贡,若想实现博施济众的理想,首先应该成为一个“仁者”,而仁者的标准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标准很高,要求一个人具有卓越的才能去“立”别人,并且有愿意“立人”的高尚品格,“己欲达而达人”也是如此。能做到这一点,便是仁者。仁者再进一步,就是追求博施济众的圣境。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做法推己及人,在普天之下推行仁义,就有可能实现博施济众的终极目的。</p>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29)</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中庸之为德也①,其至矣乎!民鲜久矣②。”</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中庸:孔子学说的一种最高道德标准。中,折中,调和,无过之也无不及。庸,平常,普通。</p><p class="ql-block">②鲜(xiǎn):少。</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等的了!但人们已经长久缺乏这种道德了。”</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筹之一。但在《论语》中,却仅此一处提及。从孔子称“中庸”为至德,则可见他对这一思想的重视。中庸属于哲学范畴,也是道德行为的高度适度状态,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选择行为之恰到好处,谓之中;就日常生活之长期坚持,谓之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p><p class="ql-block">中庸是一种高度和谐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却是人们所应当追求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中庸不是和稀泥,不是“骑墙”,而是一种完满状态。</p>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28)</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②。夫子矢之③曰:“予所否者④,天厌之!天厌之!”</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南子:卫灵公夫人。当时把持着卫国的朝政,行为不端。关于她约见孔子一事,《史记.孔子世家》有较生动的记载。</p><p class="ql-block">②说(yuè):通“悦''。</p><p class="ql-block">③矢:通“誓"。</p><p class="ql-block">④所一一者:相当于“假如……的话",用于誓词中。</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假若做了什么不对的事,让上天厌弃我吧!让上天厌弃我吧!”</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令人敬慕的,又天天讲仁义道德的老师,去见一名美貌的女人,学生子路是个较真的人,难免怀疑老师的人格,同时出于对老师名声的爱护,就想着应该提示老师。而孔子见南子,是有他政治上考虑的,这些事又无法一一与子路讲清。而孔子也是率真的,发现这种事说也说不清楚,就只好发誓了,这样才能迅速切断子路的杂念。这迫不得已的举动,更显得孔子可爱。</p>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27)</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①!"</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畔:通“叛"。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再用礼来加以约束,这样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该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地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后来孟子亦说过:“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p>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篇六(26)</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①,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②。”</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逝:去救的意思。</p><p class="ql-block">②罔:诬罔,愚弄。</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宰我问道:“一个有仁德的人,如果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一位仁人’他是不是会跟着跳下去呢?”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设法救人,不让自己陷人井中;可以被人用正当的理由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因白天睡觉而受到孔子批评的宰我,向孔子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一个有仁德的人,如果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一位仁者,他是不是会跟着跳下去呢?孔子没有正面地回答。他认为君子会想方设法救助落难的人,但不会陷自己于危险境地。然后批评宰我问的问题不道德,说君子可以被人用正当的理由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p>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25)</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觚不觚(gū),觚哉!觚哉!”</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觚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有四条棱。</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现在做的酒杯都不像酒杯了(没有棱了)!这还叫觚吗!这还叫觚吗?”</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扮演好自己的角色</p><p class="ql-block">孔子看到一个酒杯与原来叫作“觚”的酒器已经不同了,已经没有四条棱了,但是人们依然叫它“觚”。对此,孔子表示出了自己的不满。他觉得既然东西已经名不副实了,只是徒有虚名,应该赶紧给它正名,使其名实相符才是。在这里,孔子借助“觚不觚”感叹,讽刺当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现实。</p><p class="ql-block">社会是由许许多多的机构和家庭组成,而机构和家庭又是由一个个的人组成,无论是在社会上、组织里还是在家庭中,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在社会上,或为商人,或为农民,或为服务人员;在组织里,或是领导,或是下属,或是职员;在家庭里,或是做父亲,或做妻子,或为人子女。不论你身处哪里,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会对每个人提出相应的要求,社会上也会对每个角色有着稳定看法和预期。只有每个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个社会才会稳定,并在稳定中发展。</p><p class="ql-block">如若不然,社会就会混乱。假如国君没有国君的样子,也不做国君该做的事情;臣子既不了解自己的职位,也不去管理本该自己负责的业务,那么整个政治秩序就会陷入混论,政治活动也无法推行。社会也是一样,如果做生意的不讲诚信,坑蒙拐骗;做农民的不务耕作,任由土地荒芜,社会也将陷于混乱;家庭也不例外,如果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这个家庭也就不成其家庭。由此可见,每个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何等重要。</p><p class="ql-block">在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时,人们通常会犯的错误有两种,一是没有尽职尽责,尸位素餐不作为;二是干那些不该自己干的事,错乱角色胡作为。譬如明神宗朱翊钧,身为天子竟然27年不上朝,典型的不作为。很多官员,其职责要求他用手中的权力为民众办事,减少社会冲突和交易成本,但他们却利用职权,贪赃枉法,鱼肉百姓,这样的官员就是不顾自己的职责胡乱作为。在当今社会,角色错乱的现象极为严重。譬如一些本该教书育人的大学教授和维护社会良知的专家学者,却利欲熏心,哗众取宠谋求私利。更有甚者,有些人可耻地出卖自己的良知,甘当利益集团的吹鼓手或哈巴狗,故意扭曲正常的社会价值观,严重败坏社会道德,对社会发展造成阻碍。 国家要进步,经济要发展,前提是社会的稳定。这个稳定,客观上需要每个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地职业者,也无法对社会作贡献。</p>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24)</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齐国的政治一有改革,便可以达到鲁国的这个样子;鲁国一有改革,就可以达到合符大道的境界了。”</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孔子这段话对齐鲁两国的政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作了评论,并提出了“道”的观念。此处所讲的“道”是天下的最高原则。在春秋时期,齐国的经济发展较快,而且实行了一些改革,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与齐国相比,鲁国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备。所以孔子说,齐国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样子,而鲁国再一改变,就达到了先王之道。这反映了孔子对周礼的无限崇尚之情。</p><p class="ql-block">孔子认为,“道”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原则,在这方面,齐国应效法鲁国,鲁国则应该效法先王之道。</p>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23)</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知者乐水①,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乐(yào):喜爱。</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爱好活动,仁德的人爱好沉静。聪明的人活得快乐,仁德的人长寿。”</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脍炙人口的名言,是孔子对于智慧和仁德的深切体悟,是对智和仁的形象化解读。通过这个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什么是“智”,什么是“仁”,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美德。</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在大自然中,山是稳定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它涵育着万物,从不夸示自己的功劳;它抗御严寒酷暑,抵挡着狂风暴雨,从不动摇。山的这种稳重沉静、永恒不变的品格,与仁者的美德极为相似。所谓仁者,宽厚而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大山一样。并且,仁者就像大山一样,不会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自有一股“任尔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的气度。他们以宽容仁厚待人,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没有过分的悲伤和恐惧,安详沉静,所以能够长寿。</p><p class="ql-block"> 而水则是多变的,它可不像大山那样有着固定、执着的形象,它能够随时改变自己的样子,有着不同的面貌。而且,它们并不总是很柔弱、很平静,其实它们是在暗中积蓄着力量,一旦爆发的话,它们将会展现出极为恐怖的能量,甚至可以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水所具备的是一种柔德,虽然柔弱却能以柔克刚。水若为善,可以泽提万物;水若为恶,便是洪水滔天。</p><p class="ql-block"> 智者是聪明的人,他们可以快速地作出反应,而且思想又很活跃,有着灵动的性情,就像水一样不停地流动。智者有着水一样的深邃,不但可以事先洞悉事物的发展走向,而且遇事还能随机应变。当事情的发展超出了自己的预料时,他们绝不会墨守成规,坐以待毙。他们可以凭借着自己的智慧破除愚昧和困危,找寻其他通往成功的路途。即便是找不到出路,他们也能随遇而安,乐观看待周围的一切。另外,纯粹的智能也像水一样,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仁善者用之,能造福社会;邪恶者用之,能为祸天下。</p><p class="ql-block"> 正是因为仁者的品格与山接近,智者的品格与水接近,所以孔子才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他以大自然作比,来巧妙揭示“仁”与“智”的内涵,给后人以生动的启示。孔子的这个提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此以后,贤德君子无不喜欢流涟山水之间,他们希望能借助山水的灵气,来熏陶自己的性情。 对于求仁者和求智者来说,做到稳如泰山或心如止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极深的道德修养。开始的时候,我们也许力不能及,但只要心向往之,就是一种进步。</p>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22)</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樊迟问知①,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②,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樊迟:孔子的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 知,通智。</p><p class="ql-block">②远(yuàn):作及物动词,疏远'避开。</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樊迟问怎么样才算聪明,孔子说:“努力从事人民认为合理的工作,尊敬鬼神,但要疏远它们,这样可以称得上是聪明了。”樊迟又问怎么样才叫作有仁德,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先付出艰苦的努力,然后得到收获,这样可以说是有仁德了。”</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本章孔子提出了“智”、“仁”等重要观念的一些具体体现。</p><p class="ql-block">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他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观点,主张应该在尊敬鬼神时保持人的责任意识,远离了宗法社会传统的神权观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张以卜筮向鬼神问吉凶。所以,孔子是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人生与社会的。</p><p class="ql-block">樊迟先后几次问到仁,孔子的答案不尽相同。孔子不但善于因材施教,而且会因时因地因事因状况而作出不同的解答来启发弟子。</p>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21)</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①;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语(yù):告诉,讲说,谈论。</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中等以上资质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而中等以下资质的人,不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曾多次提到过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他觉得,具有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就可以给他们讲授高深的学问,但是,中等才智以下的人,就不能给他们讲授高深的学问了。孔子根据弟子们不同的资质,分别授予不同层次和方面学问的做法,即便是到了现在,在教育上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孔子的这个思想,在教育学上便叫作因材施教。其完整的内涵是根据学生们不同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将学生们的长处充分挖掘出来,尽量弥补学生在其他方面的不足,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细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导弟子的时候,孔子对区别对待原则的应用可谓得心应手。比如,不同的弟子向他问“仁”,他的回答没有完全一样的。这说明,他对自己的弟子们的资质有着充分的了解,同时也善于依据他们的心智水平予以教导。后人之所以把他奉为万世师表,这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当然,在这段文字中,孔子重点强调的是依据人的资质进行教育。孔子为何要这样说,其中道理何在呢?</p><p class="ql-block">在现代教育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篮筐定理,其内涵是:篮球比赛之所以精彩激烈,富有观赏性,与篮球筐的高度有很大的关系。人们把篮球筐设定为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高度,才使得篮球成为一个大受欢迎的世界性体育项目。如果篮球筐比两层楼还要高,进球就会非常困难,容易使人失去耐性和信心。反过来,如果篮球筐只有一个普通人那么高,进球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使人失去兴趣和动力。这个定理运用到教育上,便是通俗的“跳一跳,够得着”,这样的教育目标最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高度的追求热情。因此,要想调动人的学习积极性,就应该设置“高度”适度的目标。孔子之所以给中等资质以上学生讲述较为深奥的道理,原因就在这里。对于资质较差的学生,内容过深就会难以理解,目标过高会使他们备受挫折。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望而生畏、丧失信心,对学习失去热情。</p><p class="ql-block">孔子的这个思想,与现代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在现代的教育学上已经成为一项基本的教育原则。比如基础教育中,按孩子的年龄和智力发展水平分年级教学。还有,许多老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也会自觉运用这个原则,依据孩子的理解力讲解相关内容,或者根据孩子的智力水平设置教育目标。这些做法,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值得重视。所以,这是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掌握的教育技巧。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像孔子一样将教育变成艺术。</p>